多介质过滤器设计与技术细节
多介质过滤器,也称为机械过滤器或深床过滤器,是水预处理系统的核心设备之一。其核心设计理念是利用多种不同密度、不同粒径的滤料,形成自上而下、由粗到细的理想滤层孔隙分布,从而实现高精度、高容污能力的深层过滤。
传统单介质过滤器(如石英砂)的主要缺点是滤床的“表层过滤”。水流带来的悬浮物绝大部分被截留在表面几厘米的滤料中,导致水头损失迅速增加,需要频繁反洗。
多介质过滤器通过精心选择两种或以上的滤料,利用其密度差和粒径差,在反冲洗后能够自动形成稳定的分层:
密度小的滤料(如无烟煤)尽管粒径较大,仍会位于上层。
密度大的滤料(如石榴石、磁铁矿)尽管粒径较小,仍会稳定位于下层。
这就构成了一个“上疏下密”的梯度滤层,水流中的大颗粒悬浮物首先被上层粗滤料截留, finer 的颗粒则被下层更细的滤料捕获。这使得污物穿透深度大大增加,整个滤层都被有效利用,从而显著延长了过滤周期,提高了过滤效率。
数据说明:
有效粒径 (d10):指10%的滤料能通过的筛孔直径,是表征滤料粗细的关键参数。
均匀系数 (UC):UC = d60/d10。该值越接近1,说明滤料粒径越均匀。一般要求小于1.7,以减少反洗时的混层现象。
层高:总滤层高度通常在800-1200mm之间。无烟煤层最高,以提供足够的纳污空间。
过滤速度是设计的核心运行参数,直接影响出水质量和运行周期。
常规设计流速:8-12m/h。
保守/高标准设计:可选用 5-8m/h,用于处理高浊度原水或对出水要求极高的场合。
高速设计:可达 15-20m/h,但通常需要更优质的原水(低浊度)和更频繁的反洗,需谨慎采用。
计算公式:过滤器直径 (D)=2×sqrt( 设计流量 (m?/h) / (流速 (m/h) × π) )
示例:设计流量100m?/h,选用10m/h的流速。D=2×sqrt(100/(10×3.14) )≈2×sqrt(3.185)≈3.57m,可选择直径为3.5米或3.6米的标准化罐体。
反冲洗是恢复过滤器性能的关键,设计不当会导致滤料结块、混层、跑料等问题。
反洗方式:通常采用 “气水联合反洗” ,效果远优于单一水反洗。
无烟煤:12-15L/(m?·s) (约43-54m?/(m?·h))
石英砂:13-16L/(m?·s) (约47-58m?/(m?·h))
步骤1:空气擦洗- 通入压缩空气(强度约50-60m?/(m?·h)),强烈摩擦滤料表面,使附着物脱落。此步骤无需排水或仅低水位。
步骤2:水反洗- 用清水(通常是过滤后的水)以高强度自下而上冲洗。反洗强度是关键参数。
步骤3:正洗 - 反洗结束后,以正常过滤方向通水冲洗几分钟,直至出水清澈(浊度<1NTU),方可投入下一运行周期。
反洗时间:通常持续10-20分钟,以排水浊度不再下降为准。
反洗水耗:约占产水量的1%-3%,是系统自用水的主要部分。
压差终止:这是最常用且可靠的控制方式。当滤层上下压差达到 0.05-0.08MPa(约0.5-0.8kg/cm?)时,自动启动反洗。
时间终止:作为备用条件,设定一个最大运行时间(如 24-72小时),防止因水质突然变好导致压差迟迟不升高。
出水水质终止:较少单独使用,通常作为报警。当出水浊度超过设定值(如1NTU)时,发出警报。
罐体:碳钢衬胶或不锈钢316L。设计压力通常为0.6MPa。
布水系统:顶部母支管式或挡板式,确保进水均匀,避免冲刷滤料表面。
集水系统:核心部件,必须保证:
反洗布水均匀,无死角。过滤时能有效收集出水。不会漏失滤料。常见形式:穹形板+ 滤帽、不锈钢筛管、滤砖等。其中“穹形板+ABS蘑菇头滤帽”是目前最主流和可靠的形式。
卸料口:顶部和侧面应设有人孔,便于首次装填和日后检修更换滤料。
进水要求:入口浊度通常要求<20NTU,理想情况下<5NTU。
出水精度:可稳定达到<1NTU,设计良好且运行得当的情况下,出水可达 0.1-0.3NTU。
SDI (污染密度指数) 去除:可有效降低SDI值,为下游的反渗透(RO)系统提供保护。良好运行的多介质过滤器可使其出水SDI<5,甚至达到<3。
申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问题,请点击此处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环保厂商和产品
返回版块2243 条内容 · 62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多介质过滤器机理和结构介绍。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