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程概况
吉林省某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其一级公路段内发生多次滑坡,平均每隔2年发生1次滑坡,地表出现大量裂缝和陡坎,最大裂缝宽0.9?m,滑坡陡坎最大高差2.1?m。滑坡体平面形态呈椭圆形,长轴长度约350?m,短轴长度约120?m。滑体主滑方向为115°E,主滑方向与高速公路方向交角为55°左右。滑坡平面面积约为1.5×104?m 2 ,坡体高度约20?m,滑体平均厚度约为10?m,滑坡体总体积约为1.4×105?m 3 。
本研究区位于延吉盆地北缘的丘陵地带,区内植被较发育,地势北低南高,地表坡度5°~12°,多年平均降水量约500~700?mm,雨季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区内地层主要为第三系珲春组沉积岩和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岩性主要以泥岩、砂岩、粉质粘土和人工素填土为主,第四系地层的矿物成分主要以易吸水膨胀的蒙脱石和伊利石为主,易吸收水分膨胀变形。地下水为孔隙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少量来自基岩侧向补给。
2?滑坡成因分析
2.1?岩土体性质
区内第三系珲春组为灰黄色砂泥岩互层的岩层,该套地层呈半固结状态,节理裂隙发育,岩层主要矿物成分为蒙脱石、伊利石和粘土,其中蒙脱石和伊利石在地层中含量为20?%~60?%。岩土体具有吸水膨胀、失水收缩的特性,为典型的膨胀土。
2.2?人类活动
高速公路施工直接采用当地固结程度较差、抗压强度较弱的膨胀土作为填方材料,加之前期施工作业中未能对全风化层进行完全挖除,导致路基具有膨胀性,人工填方打破了岩土体之间的应力平衡,导致新填方的坡脚处易产生侧胀。 同时,人工填方路基改变了天然地形,使边坡变陡,填方后滑坡边坡坡度为25°~35°,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地形条件。
2.3?水流作用
填方材料取自干燥的全风化层,在降雨和地下水的作用下,膨胀土吸水膨胀,填方土体中水分增加,岩土体的抗剪强度下降,导致填方体和路基表面结构遭到破坏。由于膨胀土遇水的膨胀性与极低强度特性,且填方路基通常在坡脚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现象,特别是坡脚剪应力增大,就特别容易在坡脚首先被剪坏,由于土体的内摩擦角与内聚力极低,因此可以产生很平缓的剪切滑动面。
3?滑坡治理方案设计
依据DZ/T?0219—2006《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并结合区内工程地质条件和滑坡成因,对滑坡体进行治理方案设计。具体治理方案为:在A–A'、B–B'和C–C'这3个剖面各布设1排抗滑桩,新挖3条排水沟(排水沟–1、排水沟–2、排水沟–3),长度分别为327?m、316?m和171?m,排水沟–1用于排出区域1、区域2与区域3的地表水,对于路基两侧坡面降落在坡体表面的地表水处理,在坡面上间隔4?m设1个急流槽,拦截坡面水,将水引入急流槽,其间坡面铺草皮,路基北侧急流槽连接到排水沟–2,路基南侧急流槽连接到排水沟–3和小河沟。滑坡平面位置及工程布置如图1所示。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