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方案设计 \ 会展中的“中国馆”们:从“自我说明”到“世界表达”

会展中的“中国馆”们:从“自我说明”到“世界表达”

发布于:2025-10-15 13:56:15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方案设计

来源:匠山行记

|

作者:匠山

[复制转发]

"

使命与形象:

从“自我说明”到“世界表达”


世博会作为全球最高规格的国际博览平台,历来是各国展示综合实力与文化形象的重要舞台。


自1982年中国重返世博会以来,中国馆始终承载着向世界传递国家形象、文化理念与科技成就的重要使命。


从早期传统建筑符号的表达,到当代生态技术与前沿科技的融合,中国馆的建筑形态不断演进,逐步构建起独具中国特色的“国家视觉语言”体系。


1851年伦敦水晶宫里的一张木桌,2025年大阪3500㎡的“月壤舱”,中国馆的建筑语言经历了“ 传统符号→现代建构→科技叙事 ”的三级跳。中国与世博会的关系,从1851年伦敦首届开始,在 “参展—建馆—主办” 三个维度上已跨越170余年。



01

晚清时期

晚清时期(1851-1911)

1.   1851年 英国·伦敦 世博会  

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欲向世界展示“世界工厂”的技术实力,并促进国际贸易与和平合作。举行了被史学界公认为“第一届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博览会”——万国工业博览会。

清政府尚未知晓“世博”为何物,中国人的商品已悄然登上全球舞台, 广东籍商人徐荣村以私人身份寄送“荣记湖丝”参展,获金、银大奖,被后世视为“中国世博第一奖”。  

   

▲1851年伦敦世界博览会  

2.   1873年 奥地利·维也纳 世博会

第二次工业革命刚刚揭幕后的第一次全球性展示会。

奥匈帝国为庆祝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登基25周年,在维也纳普拉特公园兴建了巨大的“工业宫”和直径约100米的罗托纳达圆顶大厅——当时号称“世界第八奇迹”。

清政府委托海关外籍职员包腊代表出席,展品含丝绸、茶叶等,标志中国官方首次参与。  

    奥地利1873年维也纳世界博览会  

3.   1876年 美国·费城 世博会  

中国与费城世博的关系实现“两个第一次”:

清政府首次派出中国人——海关翻译李圭担任“中国委员会”代表,并签发护照随团出洋;

首次在世博园区自建“大清国”木构牌楼与中式庭院,展出丝绸、茶叶、瓷器、景泰蓝等6800余件商品。

李圭撰写的《环游地球新录》首次向国内系统介绍世博会机制,被曾国藩赞为“开眼看会”第一人。

费城因此成为中国由海关洋人代办转向自主派人、并由官方文字记录世博经验的开端。  

 

▲1876年美国费城世博会主会场图  

 

▲中国人在美国费城世博会上  
 

4.   1900年 法国·巴黎 世博会  

以“世纪回顾,展望未来”为主题,横跨塞纳河两岸120公顷,首次正式使用“世界博览会”名称。

清政府授权海关税务司赫德统筹,由法国人瓦佩罗设计中式牌楼与八角亭组成“中国村”。

图片     1900年巴黎世博会琉璃牌坊大门实景拼贴照片

图片     1900年巴黎世博会中国馆鸟瞰图

图片     1900年巴黎世博会中国馆鸟瞰图及实景拼贴照片

5.   1904年 美国·圣路易斯 世博会

美国为庆祝1803年“路易斯安那购地”一百周年,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举办规模空前的“圣路易斯世博”。

被誉为“维多利亚时代最盛大的世博会”。

清政府首次以官方名义组团参展,并派出贝勒溥伦担任正监督,率商民携丝绸、茶叶、瓷器、牙雕等物产赴会,还在园区内搭建中式牌楼与戏台,上演舞龙、变戏法等民俗节目,中国商品几乎销售一空,获多项大奖。

孙中山于8月18日亲临园区,称此次盛会为“星球开辟以来的一大会”。

清廷 1905年颁布《出洋赛会通行简章》,鼓励华商出展,被视为“中国政府正式登上世博舞台”之始。

图片     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中国馆

6.   1910年 比利时·布鲁塞尔 世博会  

展示“艺术与科学、工农业产品”。

开展期间,清政府令海关代办出展,耗银仅二万两,展 区僻处边缘。

尽管展品粗陋,仍获若干奖牌,却暴露出晚清财政窘迫与形象管理缺失,成为帝国末期最后一次官方世博之行。

获超等奖凭 14张、金银牌共65份。  

  1910年布鲁塞尔世博会中国馆(展区)的全景明信片



02

明国时期


民国时期(1912-1949)

1.   1915年 美国·旧金山 世博会  

中国政府把此次盛会视为民国肇建后重塑国际形象的契机:农商部设“巴拿马赛会事务局”,筹展经费虽仅9万元,却在一年半内征集10余万件展品、重达2000余吨,分置农业、工艺、教育、美术等9大馆,数量占博览会总量之半。

仿故宫太和殿式样建造的“中国政府馆”开馆当日即吸引观众万人。

审评结果1211个奖项(大奖章57、金牌258…),为31国中第一;贵州茅台“碎坛飘香”获甲等大奖,衡水老白干亦得最高Grand Prize。

旧金山因此成为近代中国博览会史上“获奖最多、影响最大、组织最完备”的一届世博记忆。

图片  

  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中国馆(展区)开幕全景

2.   1926年 美国·费城 世博会  

中国政府馆位于园区东南隅,采用重檐八角攒尖顶、黄色琉璃瓦屋面,由沪、京两地工匠预制构件后赴美拼装。

展品:丝织、刺绣、漆器、商务印书馆汉字打字机。  

▲美国   1926年费城世界博览会

(注:1933芝加哥、1937巴黎等几届亦受邀,但因抗战、经费等原因规模较小,资料散见地方志。)


03

新中国时期


新中国时期(1982-至今)

1.  1982年 诺克斯维尔 世博会|“改革开放第一盖”

中国以竹简+玻璃瓦,向美国递出“Hello World”名片。

石油危机余波未平,园区矗立起镀金玻璃“太阳球”标志,22国展馆集中展示太阳能、沼气与核能等解决方案。

中国贸促会代表新中国首次亮相世博舞台:2000平方米的中国馆以巨幅长城照片和秦兵马俑为视觉焦点,馆外陈列太阳热水器、太阳灶、太阳能航标灯等新能源模型。

设计亮点

  • 第一次用“斜坡顶+琉璃瓦”完成西方语境里的“中国性”;

  • 馆内引入“微型四合院”中庭,自然通风节能50%。

彩蛋 :建设费只花了120万美元,却拿下“最佳外国馆”提名,外媒评论“The Chinese pavilion is surprisingly modern”。

图片

  1982年美国诺克斯维尔城世博会的中国馆前排队

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参加世博会  


2.  1988年 布里斯班 世博会|“环幕影院封神”

南半球首届注册类世博会,主题“科技时代的休闲生活”。

中国馆以“华夏掠影”360°环幕电影为核心:20分钟航拍镜头涵盖长城、漓江、天山,栏杆站立式观影令观众随画面“腾空俯冲”,日接待量常破馆上限,被国际展览局主席评为“抓住主题的最佳展示”

外景以白色张弦屋顶与竹色格栅呼应“帆影”,馆内设礼品部与中式快餐厅,形成“看—吃—购”一体体验。

设计亮点

  • 屋顶悬挑18m,无柱空间容纳500座环幕影院;

  • 外墙印花玻璃采用《清明上河图》像素化处理,白天半透明、夜晚自发光。

彩蛋 :开馆首日排队4小时,澳洲主办方紧急加开夜场,成为当届“流量王”。

1988年布里斯班世博会中国馆中华门


3.  1992年 塞维利亚 世博会|“故宫红+地中海蓝”

世博会在瓜达尔基维尔河中的卡图哈岛举行,主题“发现的时代”,纪念哥伦布首航美洲500周年。

中国馆以“华夏文明”为主题,融合古典园林风格 ,建筑面积达 2800平方米。

展馆设计模仿中国古建筑,有红漆柱、壁画等中国元素,门前还建有“中华门”牌楼,所有建筑材料均从中国海运而来。

设计亮点

  • 中庭水渠引入安达卢西亚传统“水院”,完成中西文化拼贴。

彩蛋 :傍晚夕阳照进红墙,被当地媒体称为“El Palacio Rojo”(赤色宫殿)。

图片

1992年 塞维利亚 世博会中国馆


4.  1998年 里斯本 世博会|“郑和宝船”漂浮欧洲

以“海洋——未来的财富”为主题的专业世博会,纪念达·伽马发现印度航线500周年。

园区选址塔古斯河口废弃船坞,通过填海造地形成40公顷“海洋公园”。

中国馆占地1 600㎡,以“郑和宝船”为造型意象,白色张弦屋顶模拟鼓帆,入口矗立1:2木构船首与35 m桅杆。

设计亮点

  • 木构船体使用瑞典云杉胶合梁,全球首批按照欧洲EU5标准计算的大跨度木构;

  • 桅杆膜布夜间可投影海浪,动态装置零能耗。

彩蛋 :葡萄牙总统登后留言:“China brought the ocean to Lisbon.”

图片

中国馆门口树立一座高大的古代建筑特色的牌楼


5.  2000年 汉诺威 世博会|“鲁尔区里的竹房子”

21世纪首届综合类世博会,也是德国首次承办这一盛会。 “人类-自然-技术”首次将“可持续发展”写入世博核心。

中国馆由两座长方体永久建筑组成,外立面覆以长城砖浮雕与京剧脸谱巨型喷绘,屋顶嵌入光伏板,象征“天人合一”。

建筑档案

  • 建筑面积:2000㎡。

  • 造型:立方体+竹皮双层幕墙。

  • 主材:本土钢构+毛竹格栅+再生纸管天花。

设计亮点

  • 竹格栅间距80mm,夏季遮阳率45%,冬季落叶后透光70%,实现“会呼吸的皮肤”;

  • 所有竹材经硼酸盐防腐,展后100%回收做德国本地景观家具。

彩蛋 :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参与幕墙深化设计,练手了BIM 2.0。

图片

▲中国馆以“人类 、自然、 科技——蓬勃发展的中国”为主题


6.  2005年 爱知 世博会|“生命之树”

主题“自然的睿智”,副题“宇宙·生命·信息”“循环型社会”等。

中国馆占地2600m2,外观红绿对比,54m“九龙浮雕墙”与“百家姓”栅格把传统符号做成现代幕墙;内部以双螺旋坡道连接五大展区。

  • 中心15 m高“生命之树”造型柱,象征阳光、水、植物与人的共生;

  • 74 m“华夏文明之旅”多媒体浮雕墙,呈现从河图洛书到载人航天的五千年时间隧道;

  • “紫檀斋”按皇家书斋陈列明清家具与文房四品;

  • “水晶影视厅”多屏播放2010上海世博预告;

  • 礼品售卖厅常年排队。

设计亮点

  • 竹塔内部藏LED+光导纤维,可随人流实时变色,概念原型“城市能量树”;

  • 屋顶光伏薄膜年发电4万kWh,满足展馆照明100%。

彩蛋 :闭幕后日本方面买下竹塔,移植到名古屋公园,至今仍在夜间发光。

图片

2005年日本爱知世界博览会中国馆


7.  2010年 上海 世博会|“东方之冠”

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在黄浦江两岸举行。

中国馆由国家馆、地区馆与港澳台馆三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16万㎡,高63米。
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为意象,斗拱挑出25.4米,象征“天下粮仓”;外墙覆1,024块阳极氧化铝板拼成“故宫红”渐变,夜间由LED点光源演绎二十四节气。  

设计亮点

  • 斗拱构件最长达14m,采用“无模成型”数控冷弯,误差<2mm;

  • 屋顶1022块太阳能板+雨水回收系统,年减碳1200t;

  • 赛后改造为中华艺术宫,国内唯一把世博国家馆完整保留并升级为一级美术馆的案例。

彩蛋 :开馆首日客流突破5.5万,排队9小时,黄牛票炒到300元。

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家馆


8.  2015年 米兰 世博会|“希望的田野”

21世纪首届以“食物”为核心的综合类世博,主题定为“滋养地球,生命的能源”。

中国馆占地4 590 m2,为仅次于德国馆的第二大外国自建馆,外观取“麦浪”意象,竹编透光屋顶实现自然光导入与低成本装配;展陈以“天、地、人、和”为核心。

2万根LED“麦秆”随风起伏,把中国人“种菜天赋”写进欧洲田园。

建筑档案

  • 建筑面积:4590㎡。

  • 造型:波浪屋顶+竹编幕墙+“麦秆”光电阵列。

  • 主材:胶合木+钢索+竹片+不锈钢“麦秆”。

设计亮点

  • 屋顶结构跨度35m,采用“反向张弦梁”,木构重量仅同跨钢构1/3;

  • 2万根1.8m“麦秆”内置LED和风速感应器,实时变幻金色光浪;

  • 展后95%竹材在当地再利用,成为米兰大学景观座椅。

彩蛋 :被Dezeen评为“Top 5 Expo Pavilions”,也是中国馆首次登上国际建筑主流封面。

▲2015年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在意大利米兰隆重开馆


▲2015年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北立面

9.  2025年 大阪 世博会|“月壤舱”

主题“设计未来社会,让生命绽放光彩”。

中国馆位于园区核心,占地约3500m2,为最大外国自建馆之一。

建筑取形“中华书简”:双曲面竹黄屋顶如卷轴徐徐展开,外立面以竹简曲墙嵌入金、篆、隶、行、楷历代诗词,入口石鼓文“中国”标识古朴端庄

建筑档案:

  • 造型:双螺旋坡道包裹“月壤舱”球体,象征“逐月”与“生命DNA”双重隐喻。

  • 主材:可拆卸钢桁架+竹皮遮阳百叶+ETFE气枕。

彩蛋:

  • 舱内展示嫦娥5号、6号“正面+背面”月壤,全球首次同台;

  • 结构按“可逆装配”设计,展后100%回国再利用,实现“零废弃”;

  • 屋顶光伏+空气集水,目标日产能:电800kWh、水5m3,可自给自足。

2025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

  坡道游览路径
▲中国馆鸟瞰  


04

中国参加世博会“之最”


最早得奖: 1851年徐荣村湖丝金、银奖。

获奖最多: 1915年旧金山,1211项奖,31国中第一。

海外最大自建馆: 2015米兰(面积4590m2)。

主办最大规模: 2010上海(园区面积、参观人数双纪录)。

展出最稀有样品: 2025大阪,全球首次同台对比月面正面与背面土壤



结语

一条丝绸起步,经晚清民国的海关木箱、改革开放后的琉璃瓦,再到21世纪的光伏屋顶与可拆卸太空舱,中国馆的建筑史浓缩了民族从被动参展到主动叙事、从传统符号到科技前沿的完整跃迁。

每一座展馆都是时代切片:它们曾以斗拱回应现代,以麦浪回应生态,也以月亮的土壤回应人类对未来的共同想象。

历史证明,当建筑与国家使命同频,砖瓦亦能书写文明;展望未来,中国馆仍将在世界舞台持续升级,为全球贡献兼具东方智慧与中国方案的国家形象新范式。

来源:公众号匠山行记,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建筑方案设计

返回版块

21.15 万条内容 · 296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市政景观建筑设计:云南 · 大理洱海小邑庄生态驿站/案例

设计:   line+ studio 大理洱海生态廊道的建设工程旨在构建健康的水陆缓冲带和生态屏障。129公里的环湖廊道沿途设置了多个服务驿站,小邑庄驿站是其中之一,面积 150㎡。 场地位于廊道西南沿线,毗邻小邑庄。 在避让树木、连接道路和背靠苍山、面朝洱海的双重指向性下,建筑自南向北发展,从地景的一道裂缝开始,逐渐起坡,掀起一处登高望远的平台和一处可短暂停留的遮蔽。气候影响是设计的另一重要考虑,除了卫生间、小卖部等功能面积外,设计尽可能地将屋面以下的空间释放出来,形成完全的空气对流和风景导入,使得内外环境自由渗透、具有呼吸感。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