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之子
俞孔坚
在俞孔坚的景观设计中, “自然” 是信仰。 设计不是征服土地,而是让城市重新学会呼吸,让水、土与人 和解 。
他以地为纸,以水为墨,在洪泛平原、废弃农田与城市缝隙间描摹出生态的秩序。 景观不再以装饰取胜,而以 修复 见长,让自然的力量重新回到日常。
这是关于生态、文化与生命的 共生实践 ,也是山水精神在当代都市中的 觉醒与回归 。
01
中山岐江公园
“大脚美学" 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反对过度的人工雕琢与形式主义,倡导以自然、朴素、生态的设计手法展现景观的 内在美 与 生命力 。
在珠江三角洲的城市洪流中,岐江公园就像是一处意外的 喘息之地 。它不以繁花装点,也不以雕塑炫目,而是以最朴素的姿态,让自然重新回到城市的怀抱
在广东中山市的城市中心,岐江缓缓穿城而过。它的西岸,曾伫立着一座见证时代波澜的地方—— 粤中造船厂 。
▲20世纪80年代粤中船厂工业园区 图片来源:网络
这座建于1953年的船厂,曾是共和国工业化浪潮中的一颗齿轮。几十年间,它伴随时代的轰鸣,从锈迹斑驳的铁皮与焊花中书写出 “自力更生” 的篇章。
1999年停产之后,厂房、龙门吊、管道与老旧机械静静地留在原地,仿佛时间被按下了暂停键。
当俞孔坚与他的团队来到这里,他们并没有选择推倒重来,而是以他常说的理念—— “大脚美学” ,去倾听土地的回声。
把被时代遗忘的旧物视为珍宝,在衰败中发现坚韧,在废墟中 孕育新生 。
▲中山 岐江公园 图片来源:土人设计
于是,昔日的工业遗址,成为了一座崭新的 岐江公园 。它保留了厂区原有的结构骨架,以野草、湖水与废墟 共生 的方式,重塑出一种介于记忆与自然之间的风景。
这里没有被打磨得光亮的石板,也没有刻意设计的花坛,只有粗粝、真实、自由生长的 生命力 。
▲中山 岐江公园鸟瞰 图片来源:网络
公园中最具象征性的,是那座 钢桥 。它延续了工业的力量感, 直线 的桥身穿越湖面,如一笔写向未来的线条。
不同于传统园林的曲径通幽,也不似西式花园的对称华丽,它体现的是21世纪的精神—— 效率、清晰与独立 。
▲钢桥 图片来源:网络
而当你站在桥上,目光会被一座 奇异的建筑 吸引 。
那原是旧船厂的一座 水塔 ,如今被透明的玻璃外壳包裹,像被时间封存的化石,闪耀着温润的光。
夜幕降临时,灯塔点亮岐江与城市的天际,也照亮了那段不该被遗忘的 工业记忆 。
▲水塔 图片来源:网络
▲红盒子 图片来源:土人设计
▲保留的铁道 图片来源:土人设计
▲居民的游憩活动 图片来源:网络
俞孔坚在这里,用最温柔的方式 回应时间 :让衰败的厂房变成风景,让锈迹成为质感,让废墟重新呼吸。
这不仅是一座公园的 诞生 ,更是一座城市记忆的 复活 。
02
湖北宜昌运河公园
在宜昌的丘陵地带,有一处被遗忘的 低洼地 。
十二个废弃的鱼塘,静默地藏在新城的边缘,映照着岁月的沉积与土地的无声等待。它们原是乡村的余响,却在城市的扩张中成了 边界之外的空白 。
▲运河建设的壮观场景 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湖北宜昌运河公园平面图 图片来源:土人设计
俞孔坚没有去改写场地,而是去 倾听它的水声 。
他看到的不只是废塘与荒草,而是潜藏其中的生态逻辑与时间记忆。于是,一个新的故事从泥土中缓缓生长出来—— 宜昌运河公园 。
▲湖北宜昌运河公园 图片来源:林潇摄
▲鸟瞰图 图片来源:土人设计
这是一座以水为脉的公园。它不是被“建造”出来的,而是被 “唤醒 ”的。
十二个鱼塘被 重新串联 ,成为一座巨大的生态净化装置:污浊的运河水在其中层层过滤,再度清亮归流。
荷花舒展,香蒲轻摇,水杉扎根于水陆交界的缝隙之中。那些最寻常的 乡土植物 ,成了这片土地真正的建筑师。
▲ 平板桥 来源:土人设计
平板桥 是设计师对场地原有鱼塘的堤埂行进生态化的地面铺装,并与木栈道相结合,形成的一个分布全园的 漫步道网络 。
这种水泥栈道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当地的 水泥水埠 ,是一种 新乡土景观 。
设计没有掩饰场地的粗砺与不完美。堤岸依旧保留原貌,步道沿着高差自然起伏。木栈道穿越水面, 高架廊桥 在空中延展,让人们在行走中体会地形的起伏与时间的温度。
▲伞廊 图片来源:土人设计
场地中的旧水电站与开关厂,被 温柔地保留 下来。它们不再运转,却依旧闪烁着工业时代的光影。
锈迹、石墙与水声交织在一起,像是一段时间的呼吸,也是一座城市对自身记忆的 回望 。
宜昌是一座 与水共生 的城市。长江、三峡、葛洲坝,这些宏大的名字构筑了它的能量,而运河公园,则以最 静谧 的姿态,为这座城市写下 另一种水的故事 ——关于修复、共生与回归。
▲秋景 来源:土人设计
03
潼南大佛寺湿地公园
在重庆潼南,涪江缓缓穿城而过。江水两岸,城市与山丘相望,潮汐与人声交织。这片位于 城市核心 的滩涂绿洲—— 潼南大佛寺湿地公园
设计师以 “涪江湿地的回归” 为目标,保留河道的 自然肌理 ,压缩人工的边界。廊桥跨水而行,栈道顺势蜿蜒,让人可以贴近河岸,聆听滩涂的呼吸。
洪水来临时,水漫草地;洪水退去后,草木重新萌发。公园随江水涨落而生灭,在时间的往复中展现出 自然的节律 。
▲湿地公园鸟瞰 图片来源:土人设计
▲湿地肌理局部 图片来源:土人设计
这是一座 与洪水为友 的公园——它不抵抗,不逃避,而是以柔克刚。
大部分空间位于五年一遇的洪水线以下,设计选择最小干预,让地势 自我调节 ;主要活动区则依地形抬升,使游憩与生态并存。
这样的布局,让维护变得简单,也让自然的力量得以充分显现。
涪江两岸原本的 湿地生境 被重新唤醒。江心岛上恢复了枫杨林与草丛,生态护坡以乡土植被稳固泥岸,鸟类重新回到栖息的枝头。
▲潼南大佛寺湿地公园平面图 图片来源:土人设计
▲步道 图片来源:土人设计
而在文化的层面,这座公园深植于潼南的记忆之中。这里有两条线索: 江上的航运文化 ,与 大佛寺的佛教文化 。
前者是人类对水的驾驭与依托,后者是心灵对时间的 安放与沉静 。设计师以此为灵感,构建出“江舟花堤”“莲花净土”“密境修行”等空间——让漫步的体验在物与意之间穿行。
▲恢复的动植物生境 图片来源:土人设计
▲露珠装置 图片来源:土人设计
涪江的水声与木桥的回响,佛塔的剪影与野草的气息,共同织成一幅安静的城市画卷。这里既是 城市的阳台 ,也是 自然的庇护所。
既是休憩之地,也是一次关于 水与人的哲学思考 。
▲游人与自然的亲切 图片来源:土人设计
0人已收藏
3人已打赏
免费6人已点赞
分享
绿色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4.25 万条内容 · 182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装配式组合结构全生产过程需要控制哪些指标1. 设计协同与模型一致性:确保建筑信息模型(BIM)与施工图、实体一致,各专业间数据集成无冲突,满足规范要求。2. 构件质量与精度:预制构件尺寸误差需符合标准,材料性能达标,加工工艺稳定以保障装配可靠性。3. 标准化与模块化程度:构件应遵循标准化设计原则,接口统一,便于高效生产与装配。4. 装配效率与施工控制:现场安装需精准对接,减少偏差,同时优化施工流程以提升整体装配效率。5. 信息化管理集成度:全过程采用BIM技术实现信息透明化,确保设计、制造、运输、施工各环节数据实时互通。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7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