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地区现存元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总数占全国的80%。在不同区域内,山西早期木构建筑又形态各异及有丰富的地域营造特征。 忻州市位于山西省中北部,因其地处险关要塞,素有“晋北锁钥”之称。长期以来独特的历史背景与风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地早期的木构建筑。忻州市忻府区的金洞寺历史悠久, 年代最早的转角殿不晚于北宋元祐八年(1093),是忻州市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 它不仅结构完整地保留了宋代木构建筑的特色,而且殿内所置小佛阁更堪称古代木建模型的精品。其余文殊殿、普贤殿、三教殿等建筑各具特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建筑、艺术价值。
1 金洞寺概述及历史沿革
金洞寺(图1),又称“龙门寺”, 位于山西省忻州市西北约20千米的西呼延村,从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域上说,这里距离我们通常理解的“五台山”已经很远了,但是金洞寺的主殿并非常见的供奉着释迦牟尼的大雄宝殿,而是供奉着文殊菩萨的文殊殿,这一点体现了金洞寺的“五台山元素”。金洞寺建筑群原由上、中、下三个寺院组成,上院金光寺在龙门山腰,中院铁头寺在龙门山沟。可惜上院和中院已毁,只有下院金洞寺保存完好。
图1 金洞寺建筑(作者自摄)
寺内现保存着宋、明、清三个时期的建筑,其中宋代所建的转角殿保存完好,殿内保存有元代重修时遗留的一座木构佛阁,结构灵巧而精美,非常珍贵。 2006年,金洞寺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几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金洞寺被列为 第六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内现存建筑
寺内现保存着宋、明、清三个时期的建筑,其中宋代所建的转角殿保存完好,殿内保存有元代重修时遗留的一座木构佛阁,结构灵巧而精美,非常珍贵 。
1.1 始建年代推断
金洞寺内现存4座石碑,分别为“清嘉庆六年、清同治十三年、民国六年与1999年”修葺时所立。2004年发表的《忻州金洞寺转角殿勘察简报》中曾提到,经幢记载有“元祐八年七月三日造郅塔壹座,神宗圣位坐落于五台山真容院”①,而在寺庙院中遍寻此经幢而不见,后在转角殿角落中发现,可惜经幢塔身已经残损严重,仅余一小截。石碑上所刻文字 “元祐八年七月三日造郅塔壹座”仍然清晰可见,但其余文字残缺严重,无法辨认。在1995年出版的《山西寺庙大全》一书中记载了金洞寺的始建年代,记录在“北宋元祐八年(1093)间修建而成”②,应该是根据经幢上所载。同时寺内1999年所立《重修金洞寺碑记》也载“按寺中始建于北宋元祐八年之转角殿计”。因此, 根据实物遗存及文献资料可断定金洞寺建于北宋元祐八年(1093)以前。
1.2 后世修葺情况
金洞寺转角殿的梁架上部有很多题记,这也为考察金洞寺后世修葺情况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据转角殿脊檩上题记“大元国至元□……□丁未时重建谨记”以及后檐随檩枋和文殊殿的脊檩下随枋的题记中也有相关记载,所载可知金洞寺分别在元、明时期都有过重新修葺的历史③。
另寺内尚存四座石碑,石碑一为清嘉庆六年(1801)秋八月所立,载“音传元时得到慧英师羽化于此即乘也”,另据记载,龙门山上院遗址尚存清乾隆年间重修佛殿石碑,碑额上书“悠久无疆”四字,碑文虽有残缺,但大体可辩:“重修龙门山佛殿序:考之,金有慧英禅师,尝居此山,有精行,能先觉性地灵,故人杰,云开数代而未免倾屺,四方信善……”落款为“大清乾隆四年(1739)仲吕月吉日刊立”。明万历版《忻州志》中记载:“慧英号木庵,居龙门山宝应寺,有精行。赵王欲见之,英先觉,命徒曰:当背我出山至金门寺,回视则山崩也矣,其徒背至,先师投端坐而寂。”两石碑与《忻州志》所载当可相互印证。
石碑二为清同治十三年(1874)所立,载“重修庙宇新建庖房碑记”。石碑三为民国六年(1917)所立,载“重修先师头各庙碑记……所稽沿元明清工屡修葺”。石碑四为1999年所立,载“重修金洞寺碑记……重修普贤殿、翻修转角殿、三教殿、奶奶庙等”。
金洞寺 始建年代推断
根据实物遗存及文献资料可断定金洞寺建于北宋元祐八年(1093)以前。
后世修葺情况
石碑四为1999年所立,载“重修金洞寺碑记……重修普贤殿、翻修转角殿、三教殿、奶奶庙等”。
2 金洞寺建筑群平面布局
我国寺院的建筑布局经历了五大过程的演变:最先是以塔为主体的布局;后来变为以高阁在前,佛殿、法堂在后的布局;然后演变成前为佛殿、后为高阁的布局;接着又以佛殿为主体的布局;最后转变成七堂伽蓝式的建筑布局④。而当具体到某个朝代或者某个寺院时,又会随着不同的时代特点和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保持当时主流建筑布局不变的情况下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
宋代佛教寺院格局已形成一定的定式,整个寺院以中轴线贯穿,将主要佛殿都统一安排在中轴线上,并以此中轴线为纵轴进行左右对称布局。辽金时期,在沿袭传承宋代建筑布局的基础上,不少寺院还添加了各自民族具有的文化特征,他们在平面布局上甚至是寺院朝向等方面都进行了整改⑤。也有些寺院因为年代久远,历史上经过多次翻修,今日所呈现的格局已与初建时大有不同,金洞寺即属于这种。
金洞寺坐北向南,东西宽54.8米,南北长64.8米,占地约3551平方米⑥。山门临崖坡而开,这显然不是建造者的初衷。据当地人讲,明清时山门前是一条宽阔的南北大道,引领香客和信徒们前来瞻拜。但是如今只能从侧边新修的水泥地便道进入。山门前立省保碑:“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洞寺,山西省人民政府,1986年8月18日公布,忻州市人民政府立。”山门为方形二层楼阁,悬山屋顶,正面券门,门额刻字“金洞寺”,以金色琉璃镶边。山门一层为过道,二层为倒座观音阁,阁内供奉彩塑观音像,观音像西侧青砖壁上有彩绘有力士像。东侧砖壁已损,重修为窗。
图2 金洞寺建筑群整体平面布局图(作者自绘)
金洞寺内各殿的相对位置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建筑格局,看上去完全没有章法,甚至有些凌乱(图2)。 进入山门后,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是过殿和主殿文殊殿,看不到明显对称的配殿、耳殿等建筑。过殿为三开间悬山顶建筑,东西两侧分别为关帝殿与奶奶殿,笔者探访期间两殿均上锁,无缘进入殿内。过殿旁东侧建有钟楼,据寺内清同治十三年(1874)所刻石碑记载,为当时所建。寺院山门两侧一般建有钟鼓楼,而在金洞寺山门之后仅有钟楼,或许鼓楼已经损毁。通过过厅继续向北可见一座两米高台,高台之上是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的主殿文殊殿(图3)。
图3 文殊殿(作者自摄)
面阔三间,进深六椽,悬山顶。经考证,金洞寺曾为五台山的真容院,受五台山文殊崇拜的影响,因此将文殊殿置于中轴线重要的位置。文殊殿中供奉的主尊是文殊菩萨,菩萨前各有两位侍奉童子,一个尖帽黑面,颇具异域之风,一位方面垂耳、福相十足。文殊殿的梁架为四椽栿对前后劄牵用四柱,四椽栿和下平槫为柱梁造,而上平槫和脊槫下均装令拱。殿内空间宽绰。左右山墙的正中间底部,各遗留壁画一幅,均为单人绣像,其形象好似护法神王。彩绘笔法流畅、构图精细,栩栩如生,颇具韵味,可能是明代所作。东壁画神王像下有一题“樊翁长者位”的牌位。西壁神王像下侧题有道士张瑞春所书《劝善文》,字迹清晰、篇幅完整,可以流畅识读。文章没有题目,以一首七律开篇,内容冗长,虽稍兼韵文和骈文的意味,但是语言浅显,落款日期为“己巳秋月”,可能是民国时期遗作。
按常规,正殿左右的东西配殿应向院内开门,位置相对。金洞寺正殿下方的其他建筑却与主殿一样,也是坐北朝南。东侧一殿是三教殿,重建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悬山顶。原供孔子、释迦牟尼、老子像,是一处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形象物证。文殊殿西侧为两间窑洞,题额字迹已漫漶,不甚清晰,依稀为“无所住”,原为僧舍,后当地文保员的临时居所。三教殿南面为普贤殿,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建,面阔三间,悬山顶。殿内供奉普贤菩萨像,其样式应为近年新修。在普贤殿西面,与其以中轴线遥遥相对的就是金洞寺内现存最久远的转角殿(图4),始建于北宋元祐八年(1093)。因从殿内的木结构可以攀爬旋转到房顶而得名,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据史料和寺内碑文记载,转角殿最初为金洞寺的过殿,之后随着时代的变革,寺庙逐渐向地势相对平坦的东面迁移,现如今转角殿已成为单向前开门的建筑,后门因被墙体封住已不复存在,由于殿内供奉的塑像有“先师”称号,当地人又称此殿为“先师头”⑦。
图4 转角殿(作者自摄)
普贤殿东侧开有新门,门口立金洞寺国宝碑。寺院东面有一座石塔,该塔高约2米,塔顶作塔刹宝珠,下隐约可见阴刻屋檐滴水,以下依次为石柱、宝盖、基座。石塔雕琢朴素,构造简洁,特征不太明显,塔身也没有文字,应该是金洞寺某位高僧的墓塔。石塔北面土塬因施工被挖开,可见一青砖砌成多边形基座,径约1.6米,但只露出一部分,无法判断其年代及属性。总体来讲,金洞寺内各建筑布局疏朗,但寺院的占地面积却不小,这一方面是由于时代变革,寺内建筑逐渐东移所致;另一方面则由于当地民风民俗,寺内每年农历七月有一次盛大庙会。临近村庄及宁武、静乐等地的客商纷至沓来,鼎盛时万人有余,数日不散。如此盛会自然要有大的活动场所,因此,庙址甚大也就不奇怪了。
金洞寺建筑群平面布局
金洞寺内各殿的相对位置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建筑格局,看上去完全没有章法,甚至有些凌乱 。
宋代佛教寺院格局已形成一定的定式,整个寺院以中轴线贯穿,将主要佛殿都统一安排在中轴线上,并以此中轴线为纵轴进行左右对称布局。辽金时期,在沿袭传承宋代建筑布局的基础上,不少寺院还添加了各自民族具有的文化特征,他们在平面布局上甚至是寺院朝向等方面都进行了整改⑤。也有些寺院因为年代久远,历史上经过多次翻修,今日所呈现的格局已与初建时大有不同,金洞寺即属于这种。
金洞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平面布局
总体来讲,金洞寺内各建筑布局疏朗,但寺院的占地面积却不小,这一方面是由于时代变革,寺内建筑逐渐东移所致;另一方面则由于当地民风民俗,寺内每年农历七月有一次盛大庙会。临近村庄及宁武、静乐等地的客商纷至沓来,鼎盛时万人有余,数日不散。如此盛会自然要有大的活动场所,因此,庙址甚大也就不奇怪了。
3 金洞寺各建筑结构概况
金洞寺建筑别致,五间坐北朝南的殿宇错落分布,形成五个独特的院落。山门及过殿、钟楼结构较为简单。其余普贤殿、三教殿、文殊殿、转角殿分别为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明嘉靖二十年(1541)、明嘉靖七年(1528)、北宋元祐八年(1093)所建,现按时间由晚及早概述如下。
3.1 普贤殿
普贤殿面阔三间,单檐悬山屋顶。明间隔扇,次间槛窗。室内无柱,四椽栿随弯就势,妙然天成。上托平梁,梁上立蜀柱、叉手,承脊槫。木门镂空菱形纹。室内梁架较新,应为1999年新修之物。
3.2 三教殿
三教殿面阔三间,单檐悬山屋顶。前檐斗拱及转角斗拱皆为单杪四铺作,无昂,耍头阴刻元宝状云纹。阑额、普柏枋皆出头。柱头斗拱作计心造内拽,华拱托住劄牵。室内三椽栿前接劄牵,立有三柱。平梁一端置于驼峰上,上施蜀柱、叉手,叉手伸入柱头云拱内。
3.3 文殊殿
文殊殿作为金洞寺正殿,面阔三间,单檐悬山屋顶,置于高大台基之上。施直棂槛窗。补间斗拱,单杪单昂五铺作,两侧各出45度双昂五铺作,昂为象鼻昂,耍头刻云纹,可见彩绘,显示出斗拱由实用向装饰的过渡。转角斗拱双昂五铺作。劄牵出头形成耍头,双昂为假昂伸入内侧柱。阑额、普柏枋皆出头。四椽栿对前后劄牵,屋内立有四柱。椽栿上立矮柱托平梁,平梁上施蜀柱和叉手托脊槫。平梁下缘可见墨书题记,应为修葺庙宇捐资人的姓名。四椽栿侧面绘双龙戏珠图案。
3.4 转角殿
转角殿面阔进深各为三间,单檐歇山顶结构。修建时间不晚于北宋元祐八年(1093),是忻州市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转角殿斗拱疏朗、出檐深远、屋顶坡度和缓、简洁朴实,是金洞寺最珍贵的单体建筑。转角殿平面呈正方形,台基高18厘米,四周延边铺以压檐石。室内铺青方砖,平面安放十六根木柱形成柱网,殿内四根金柱,属金厢斗底槽。
3.4.1 斗拱
转角殿的斗拱样式颇多,共有前(后)檐柱头铺作、两山柱头铺作、前(后)檐转角铺作及殿内金柱柱头铺作这六种样式⑧。前檐柱头铺作为五铺作单杪直昂造,从侧面可见昂为平昂,托瓜子拱和令拱,令拱中央斜出下昂,取代耍头。后檐柱头铺作五铺作华拱出两跳,耍头作蚂蚱头。两山柱头铺作五铺作华拱出两跳,耍头作批竹式。前檐转角铺作出三面华拱,单杪单昂五铺作,昂头斫成批竹状。后檐转角铺作与两山柱头铺作类似,只是令拱正中又加衬方头,且作成蚂蚱头样式。殿内金柱柱头铺作,在殿内四角的位置上,在金柱柱头上各设一铺作,为四铺作单杪计心造,护斗在金柱与角柱的对角线上均呈45度角⑨。
3.4.2 佛阁及彩画
转角殿内中部设一座精致佛阁(图5),凹字形的平面,底部木雕须弥座,底层雕云形,束腰为海棠花瓣状,上枋为竹节形,十分精美。须弥座上置五间小阁,中部三间为二层三檐歇山顶,两侧一间各为一层。佛阁上悬有“先师佑民之阁”牌匾。纵观金洞寺建筑格局,普贤、文殊、观音三位大士在金洞寺各得其所,成掎角之势,共同组成了当地居民祈福平安、丰收富足的精神寄托。转角殿虽经元、明、清几代修葺,但其主体大木构件及结构形制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对研究北宋中晚期的政治、经济、建筑、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图5 在转角殿内佛阁(作者自摄)
来源: TOP历史排行榜
0人已收藏
2人已打赏
免费3人已点赞
分享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5.14 万条内容 · 166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中国城市规划改造先驱朱启钤朱启钤在正阳门箭楼主持前门改造工程开工典礼 我国现代著名实业家、古建筑学家、中国营造学社创始人朱启钤(1872-1964年),字桂辛,晚年别署蠖公,祖籍贵州紫江(今开阳县),一生宦海沉浮,毁誉交织。上世纪前半叶,在波谲云诡的动荡政局中,朱启钤留下了不同凡响的人生履历,先后经历晚清、北洋、民国、日伪、新中国5个历史时期,曾出任北洋政府5任交通总长、3任内务总长,袁世凯称帝大典筹备处处长,一度代理北洋政府国务总理,新中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特约代表,全国政协二、三届委员。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