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电气工程 \ 供配电技术 \ 分布式发电系统有关孤岛问题的探讨

分布式发电系统有关孤岛问题的探讨

发布于:2025-09-30 10:47:30 来自:电气工程/供配电技术

来源:工程设计交流

|

作者:A设计

[复制转发]

分布式发电系统 有关 孤岛 问题的探讨

本文就 基于逆变器 接口 的分布式发电系统,对于 本地孤岛检测 技术,探讨 梳理 如下:

一、 概念

基于逆变器接口的分布式发电系统(输出功率 1kW~ 几 MW),多采用光伏等不可调能源,安装成本低且通常不与电力系统控制系统通信。因此,其孤岛检测与保护优先采用本地检测技术,而非远程检测技术,核心围绕逆变器拓扑、控制结构及内部检测算法展开。

二、逆变器 分类、工作原理及控制方式

逆变器的拓扑类型和控制逻辑,直接决定孤岛的形成风险与保护难度,需从分类、工作原理及控制方式三方面分析:

2.1 逆变器分类与核心特性

根据开关器件的换向方式,逆变器主要分为线路换向逆变器和自换向逆变器,二者差异显著:

类型

开关器件

换向依赖

孤岛运行风险

核心应用场景

线路换向逆变器

晶闸管(SCR)

外部配电网 / 其他电源

高(易通过容抗 / 其他 DG 换向)      

早期高压大功率场景

自换向逆变器

IGBT、MOSFET

自身器件关断能力

可控(依赖拓扑设计)

主流分布式发电(光伏、储能)

2.1.1 自换向逆变器的拓扑细分

自换向逆变器按直流侧连接方式,进一步分为电流源逆变器(CSI) 和电压源逆变器(VSI),二者的结构与应用选择逻辑如下:

电流源逆变器(CSI)

直流母线特性 串联大电感,维持母线电流恒定(“可控电流源”);优势,可 直接与配电网(电压源特性)连接时,潮流控制更简单;局限 性, 适配性低,需匹配特定开关器件,应用较少。

电压源逆变器(VSI)

直流母线特性 并联大电容,维持母线电压恒定(“可控电压源”);优势 适配 IGBT/MOSFET 等主流器件,且分布式电源(如光伏)输出特性更接近电压源;现状 目前主流选择,覆盖绝大多数分布式发电场景。 因此,VSI在光伏和储能系统中被广泛采用,其控制策略成熟,易于实现单位功率因数并网与有功无功解耦调节。同时,得益于电力电子器件成本下降与效率提升,VSI的经济性与可靠性持续优化,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分布式能源并网中的主导地位。

2.2 逆变器控制结构与孤岛响应

逆变器通过检测端电压(U?)、输出电流(I?)及功率设定信号,控制输出电能特性,核心控制方式分为三类:

2.2.1 电流控制

核心逻辑 以输出电流(I?)为受控变量,通过反馈环对比 “测量电流” 与 “参考电流” 的误差,调整逆变器输出电压(Uac);孤岛检测优势,在于 将端电压(U?)作为电流波形参考,形成正反馈—— 孤岛形成时系统更易不稳定,电压 / 频率偏移更明显,利于检测;特点 无独立频率 / 电压控制,完全跟随外部配电网。  

2.2.2 功率角控制

核心逻辑以通过滤波电感(L?)的功率为控制量,功率计算公式为:

关键特性:

L?通常很小,即使额定功率下δ 也极小(cosδ≈1);无独立频率 / 电压控制,跟随外部配电网;若孤岛内“逆变器输出功率” 与 “本地负荷功率” 不平衡,频率 / 电压会快速偏移,孤岛响应可通过无源检测(如频率阈值)识别;非检测区(NDZ)大小取决于电压 / 频率阈值窗口及控制器设计,CSI 拓扑的 NDZ 极小(单位功率因数运行,电流跟随电压,易失稳)。

2.2.3 多模式控制

适配分布式发电的复杂场景(本地供电、储能、电能质量提升),核心特点是并网 / 单机模式切换:

单机模式 公共耦合点(PCC)断开配电网,逆变器采用内部生成的参考频率 / 电压,以电压控制模式向本地负荷供电

并网模式 功率角控制支持双向转换(逆变 / 整流) 及无功功率补偿,适配多场景需求。正常工况 作为并网逆变器,向配电网输送电能(带反孤岛保护);储能工况 作为高功率因数有源整流器,从电网取电为储能系统充电

三、逆变器内部孤岛检测技术

根据是否主动扰动系统,分为无源检测和有源检测两大类,各有适用场景与局限性。

3.1 无源孤岛检测方法  

无需主动干预系统,通过监测逆变器输出端的电压 / 频率 / 相位等参数变化识别孤岛,核心方法有三种:

3.1.1 电压 / 频率偏高 / 低检测(OVER/UFP)

原理:孤岛形成后,若 “逆变器输出功率(P/Q)” 与 “本地负荷功率(P+ΔP/Q+ΔQ)” 不平衡,电压 / 频率会偏移,超过设定阈值(如电压 88%~110% 额定值)则触发保护

局限性:功率不平衡量(ΔP/ΔQ)过小时,偏移未达阈值,形成NDZ;NDZ 大小与控制策略相关:若逆变器恒功率、单位功率因数运行,有功功率 NDZ 较大(北美标准下约 - 173~213),无功功率 NDZ 较小(Q 降低时 NDZ 更小);北美标准参数:电压允许偏移 88%~110%,频率允许偏移 57~59.3Hz(低限)、60.5Hz(高限)。

3.1.2 电压相位突变检测(PJD)

原理:正常并网时,配电网维持逆变器端电压相位稳定;孤岛形成后,电压相位需与负荷相位匹配,产生相位突变,通过锁相环(PLL)检测 “电流 - 电压相位误差” 是否超阈值 本法 优势 易实现(逆变器本身需 PLL 同步,仅需增加相位误差判断逻辑)

局限性:阈值难设定 —— 阈值过松易漏检,过严易误动;电流源逆变器场景:孤岛后频率不变,电压相位 “跳跃” 幅度有限,检测灵敏度受影响。

3.1.3 电压谐波变化检测

原理:正常并网 配电网为低阻抗电压源,端电压总谐波畸变率(THD≈0);孤岛形成 ① 配电网断开后逆变器输出阻抗增大,电流谐波导致电压谐波升高;② 非线性负荷(如配电变压器)励磁电流使电压失真,THD 超阈值则触发保护 本法 优势 检测范围宽,多台逆变器并存时效果稳定

局限性:阈值难设定,易误动 / 漏检;低通特性负荷(高 Q 值)会滤除谐波,或逆变器输出低失真时,方法失效。  

3.2 有源孤岛检测方法

通过主动向系统注入扰动(电流 / 频率 / 电压偏移),放大孤岛特征后识别,核心方法有七种:

3.2.1 阻抗测量法

原理:检测 “电压变化量 / 电流变化量(du/di?)”—— 并网时配电网低阻抗,du/di?小;孤岛时本地负荷阻抗大,du/di?显著增大 优势 单台逆变器场景下,若本地阻抗 > 配电网阻抗,NDZ 极小

局限性:多台逆变器并存时,扰动不同步导致检测效率骤降;需设定阻抗阈值 —— 若本地负荷阻抗低于阈值,易误判为 “仍并网”,形成 NDZ。

3.2.2 特定频率下阻抗测量法

原理:本质 谐波检测的 “有源版”,通过逆变器主动注入特定频率的电流谐波,孤岛后谐波电流在负荷上产生谐波电压,电压超阈值则检测

局限性 与无源谐波法一致:多台逆变器注入同频率谐波,即使并网也会导致谐波电压升高,易误动;负荷频率特性若与注入谐波匹配(滤波),方法失效。

3.2.3 滑模频率漂移法(SMS)

原理:对逆变器输出电压相位引入正反馈,设计 “相位 - 频率响应曲线”—— 使工频(如 50/60Hz)成为不稳定工作点 并网时,配电网提供固定相位 / 频率,逆变器稳定在工频;孤岛时,频率微小波动会被正反馈放大,系统运行到新工作点(频率偏移超阈值) 本法 优势 孤岛检测效率高

局限性:降低电能质量(相位正反馈导致波形畸变);高穿透率 / 高增益场景,易影响系统暂态响应;特定 RLC 负荷(相位响应比逆变器更快)会破坏不稳定特性,导致检测失效。  

3.2.4 有源频率偏移法(AFD)

原理:使逆变器输出电流波形轻微畸变(如设置死区),让频率呈现 “连续上升 / 下降趋势” 并网时:配电网固定频率,趋势被抑制;孤岛时,频率趋势被放大,直至偏移超 OVER/UFP 阈值;关键参数 斩波系数(c=2t?/T,t?为死区时间,T 为周期)

局限性:NDZ 与 c 相关 ——c<1% 时,NDZ 与 SMS 相当;c 过大会严重影响电能质量。

3.2.5 沙迪亚频率漂移法(SFS)

原理:AFD 的扩展,对逆变器输出电压频率引入正反馈,放大孤岛时的频率偏移 本法 优势 是可 进一步缩小 NDZ

局限性:并网时轻微降低电能质量;弱电网场景下,易引发系统暂态不稳定;高 Q 值负荷(大电容、小电感、高电阻)下,仍存在 NDZ。

3.2.6 沙迪亚电压漂移法(SVS)

原理:对逆变器输出电压幅值引入正反馈—— 电压幅值误差会推动参考功率(P*)偏移,使电压进一步远离额定范围,直至超阈值; 可进一步 优化设计,反馈环增益为 “参考功率的函数”,降低对功率设定值的依赖

局限性:降低电能质量,引发系统暂态响应问题。

3.2.7 频率跳变法(FJ)

原理:每隔几个周期,在输出电流中加入死区,使频率按 “预设模式振动” 孤岛时,① 频率偏移超范围;② 振动模式与预设匹配,触发检测 本法 优势 单台逆变器场景下,若振动模式精密,检测效率高

局限性:多台逆变器并存时,需同步振动模式,否则检测效率骤降。

四、孤岛检测的标准与测试方法  

为消除分布式发电并网障碍,需统一性能标准与测试流程:

4.1 核心要求

响应速度:孤岛形成后,需在规定时间内断开分布式电源与负荷

测试覆盖性:覆盖所有应用模式(并网 / 单机)及孤岛类型

可重复性:测试流程标准化,降低时间与成本。

拓扑选择:VSI 因适配性强,成为分布式发电逆变器的主流

控制影响:电流控制 / 功率角控制的逆变器无独立频压调节,孤岛时易失稳,利于无源检测

检测权衡 选择 ? 无源法:无电能质量影响,但 NDZ 较大、阈值难设; VS ? 有源法:NDZ 小、检测效率高,但需牺牲部分电能质量,多机场景需同步

4.2 主流标准

IEEE 与 IEC 标准均聚焦 “快速响应” 与 “最坏场景测试”,确保并网安全,方法略有不同,如下:

IEEE(北美主导):

IEEE Std.929-2000分布式发电系统并网逆变器安全标准;IEEE Std.1547-2003分布式发电系统与配电网互连标准;二者均明确孤岛检测的性能指标与测试方法,为行业基准。

IEC(国际标准):

测试 setup需模拟配电网(交流电源)及 “孤岛负荷”;负荷模拟,采用工频谐振的并联 RLC 负荷(代表最坏场景,其他负荷可等效为该模型) ;核心逻辑 使逆变器输出功率与负荷功率匹配,验证是否 能检测 孤岛。

        

  • c0103
    c0103 沙发

    非常感谢楼主的无私分享

    2025-09-30 11:49:30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供配电技术

返回版块

97.91 万条内容 · 2200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带你全面了解动力配电箱和照明配电箱的区别,帮你少走弯路!

来源:电气知识课堂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说到配电箱,想必大部分电气人员再熟悉不过了,但是如果说到动力配电箱和照明配电箱的区别可能不少电气初学者都一脸懵逼。我们都知道动力配电箱通常具有较大的外壳,以容纳较大的电气元件和设备。而照明配电箱则通常较小,以适应室内外照明灯具的布置。 此外,动力配电箱通常具有较多的电缆进出口,以连接不同区域的负载。而照明配电箱则通常只有少量的电缆进出口,以连接室内外不同区域的照明灯具。总体来说,动力配电箱和照明配电箱在用途、电气特性和外观设计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在选购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以确保电气系统的安全运行和良好的照明效果。下面本文带大家详细地了解一下这两种配电箱。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