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资料库 \ 未竟的事业——俞孔坚教授和他的“海绵地球”

未竟的事业——俞孔坚教授和他的“海绵地球”

发布于:2025-09-30 10:00:30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资料库

来源:AT建筑技艺

[复制转发]

在学术与实践领域,俞孔坚教授开创性提出 “生态安全格局”  理论与 “逆向规划” 方法,将生态基础设施概念引入景观和城乡区域规划,为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的矛盾提供了科学解决方案,为国土空间规划奠定了工作基础。他带领团队精心研发并设计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工程范例,这些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全球 十余个国家 200 多个城市 的  1000 余项城市生态修复工程 ,为改善各地人居环境、修复生态系统作出卓越贡献。由他主持设计的众多建成项目,凭借生态性与艺术性的完美融合,在国际舞台上享有盛誉,为应对全球生态危机提供了具有前瞻性的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同时,   俞教授在世界范围内倡导 “海绵城市” 的理念与实践,致力于推动 全球气候适应的 “海绵地球”(Sponge Planet)行动         


9月23日,俞孔坚教授在朋友圈最后一次分享视频 《海绵地球之旅:潘塔纳尔(Pantanal )》  

 


他在视频中提到“我在飞行20多个小时、驱车6个小时之后,踏入这个被称为地球上最后的 伊甸园 探索海绵地球的真谛。” “而我的探秘,才刚刚开始” 。但 原本充满美好期待的开端,却因意外戛然而止,令人不胜唏嘘,而“海绵地球的真谛”也重回神秘。  

 
 


2024年10月,《建筑技艺》曾邀请俞孔坚教授在   2024年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论坛之“绿色设计,引领建设千年之城”(建筑专场)学术论坛     (点击查看详情)  中做题为 《气候设计与海绵地球——绿色与韧性城市的中国模式》 的主题演讲,演讲中俞教授 详细介绍了海绵地球的方法论及其工程模式化设计思路,让我们一同回顾与缅怀。



愿俞老师一路走好,也愿“海绵地球”的理想之光不灭,未来有更多的力量加入,继续这份“未竟的事业”。




| 俞孔坚教授代表作品 |


》中山岐江公园,2001年

占地11公顷的公园建在1950年代造船厂的旧址上,该造船厂于1999年搬迁。该设计并没有将具有文化意义的场地夷为平地,而是保留了工业遗产建筑,以及机器、码头和其他被重新利用的工业结构;作为“海绵城市”的早期范例,设计亲水岸线,保护水岸植被和树木。俞孔坚对保护文化景观遗产具有坚定的信念,包括工业遗产和具有生产功能的景观的保护。  
Image  


》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 2004年  
项目将雨洪管理与再利用结合在一起,收集校园内的雨水,积水而成为园中的水池,用于水稻的灌溉。 稻田在生产的同时,满足作为校园的服务功能。设计作为一种基于现实的景观实践,重新定义了景观建筑的新功能。 这种新的功能意味着景观不仅仅是一个被动使用的空间,最终可以成为一个可以产出的机器,并实现供给与调节和生命承载系统服务、文化与社会服务以及经济效益。  
 

 
》秦皇岛汤河滨河公园设计 2007年    
主要设计元素是引人注目但又极少的人工干预设计——在河漫滩上引入一条500米长的红色长凳,蜿蜒在狭窄的汤河水岸。它与栈道、座凳和照明结合一体;晚上从内部照亮,发出红灿灿的光。该公园完全保留了该地区茂密多样的湿地和原生植被,清除了垃圾,为居民提供了舒适的休憩空间。  
Image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 2010年

这个狭窄的公园占地14公顷,建在黄浦江沿岸的一个工业棕地上,拥有一1.7公里长的梯级人工湿地。湿地调节雨洪并帮助净化污染的水体。场地的工业构筑和材料被循环利用,在生态基底上构建起一个步行网络及一系列场地和露台供人休憩。  
Image  


》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2011年    
这个占地34.2公顷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是最早受到广泛关注的“海绵城市”项目之一,在一片濒临消失的湿地基础上创建而成。公园内有一系列池塘和土丘,由原生草甸、灌丛和白桦树丛,营造出茂盛的森林和湿地环境。一系列小路和高架栈桥环绕公园,提供丰富的休憩机会。  
Image  


》三亚红树林生态公园 2016年    
三亚河沿岸郁郁葱葱、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红树林公园,占地10公顷,由城市垃圾场和混凝土防洪墙改造而成。该场地被塑造成一系列手指状的地貌,栈道和空中步道串联凉亭和广场,创造出生机勃勃的休憩空间。  
Image  


》三亚东岸湿地公园 2016年    
中国住建部全国海绵城市建设最早的示范性项目之一。这个占地68公顷的场地由河流走廊上一片被污染的湿地改造而成,那里曾经布满了城市垃圾。新的公园设计将湿地、池塘、稻田、绿道和沿海栖息地整合成一个整体海绵系统,以保留雨洪、净化城市雨水、并补给地下水。这个绿色基础设施还整合了相互连接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为整个公园提供了行动自由的体系。  
Image  


》南昌鱼尾洲湿地公园 2022年    
改造了一个受污染的养鱼场和粉煤灰堆放场,形成一片51公顷的水上森林,数十个小岛种植着水杉、水松和池杉树,岛屿周围环绕着鸢尾和各种水草,有助于调节雨水和净化水体,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并创造了一个沉浸式的都市绿洲。人行道网络连接着桥梁、平台、凉亭和观景塔。  
Image  


泰国曼谷 班加科特(Benjakitti)   森林公园, 2023年    
这个占地41.3公顷的公园前身为烟草厂,内有许多单层仓库,在短短18个月内就被改造成曼谷市中心及其周边地区居民最大的公共休闲空间。在公园建设过程中,现存的树木被保留并融入到新的设计中,同时几个工业仓库也被重新利用。三个新建的湿地拥有无数个小岛,这些小岛提供栖息地并调节和净化雨水。  
Image  


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中国城公园   2007年    
该项目是与波士顿CRJA(现为IBI集团)的一个联合项目,占地约0.3公顷,是45个公园和公共广场之一,中央动脉/隧道项目,被称为“大挖掘”,用地下隧道取代了日益恶化的高架六车道高速公路。弧状矩形的公园取代了以前的出口匝道,一条蜿蜒的小路,两侧分布着低矮的石凳,尽头是一个开放的多功能聚会空间。  
Image  


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 庆喜公园 2018年    
这座占地0.27公顷的公园位于国际区的中心地带,其主要特色是一座穿孔红色金属大门,其灵感来自于亚洲传统剪纸和折叠艺术。该场地是与总部位于西雅图的 SvR 设计公司(现为MIG | SvR)合作的一个项目,包括多个花园露台,其灵感来自于的乡土中国的梯田景观,以及中国乡村中的聚会和表演空间。植物材料包括紫薇、白皮松、竹子等中国乡土物种。  
Image  

 
素材来源:图人设计(ID:   turenscape)、望山得水视频号  
图片: 土人设计提供  
编辑整理:AT建筑技艺 王春艺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建筑资料库

返回版块

13.61 万条内容 · 20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10kV及以下变电所的设计中常见问题(实战经验总结)

在供配电系统的精心设计过程中,10kV 及以下变电所的设计无疑是极为关键且至关重要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环节所涵盖的内容丰富且复杂,其中负荷计算乃是基础工作。通过精确的负荷计算,方能准确把握电力需求,为后续的设备选型和系统规划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例如,在一个大型工业园区的供配电设计中,细致的负荷计算确保了各个生产环节的电力供应稳定可靠。 而负荷等级的确定更是关乎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不同的负荷等级对应着不同的供电保障要求,这直接影响到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比如医院的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重要场所,属于一级负荷,必须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持续供电。下面将就设计中常见问题、变电所内高压电缆截面的选择、变电所设置位置要求、变电所对土建的要求、变电所设计阶段的面积、高度的初步要求等多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