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联机空调系统的高效运行中,制冷循环的优化是关键环节。二次过冷作为一项核心技术,对提升系统性能、稳定性和节能效果具有显著作用。本文将深入解析二次过冷的定义、必要性、优势、解决的问题及工作原理。
什么是二次过冷?
二次过冷是指在制冷循环中,制冷剂完成冷凝器的初步冷凝后,通过专门的过冷装置(如过冷器)进行二次冷却,使其温度进一步低于冷凝温度(饱和温度),从而增加过冷度。这一过程发生在冷凝器与膨胀阀之间,是传统制冷循环的补充步骤。例如,在标准循环中,制冷剂从冷凝器流出时可能处于饱和状态(温度等于冷凝温度),而二次过冷将其温度降至更低(如冷凝温度以下5°C),形成过冷液体。
为什么要进行二次过冷?
多联机系统因连接多个室内机,运行工况动态变化大(如室内机启停、负荷波动),导致制冷剂流量和压力不稳定。在常规设计中,冷凝后的制冷剂易因流量波动而过冷不足,进入膨胀阀前可能部分气化。
这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 膨胀阀效率下降:气液混合制冷剂导致膨胀阀调节失准,制冷剂流量控制不精确。
- 系统性能波动:制冷效果随负荷变化而剧烈波动,影响舒适性。
- 能效降低:气化制冷剂减少了有效液态制冷剂的量,降低单位质量制冷量。
二次过冷针对性地解决上述问题,确保制冷剂在膨胀阀前始终为过冷液体,为系统稳定运行奠定基础。
二次过冷的主要好处
1. 提升系统能效(COP):过冷度增加直接提高单位质量制冷剂的制冷量(即制冷系数),使系统COP提升5%-15%,显著降低运行能耗。
2. 增强运行稳定性:避免膨胀阀前气化现象,确保制冷剂流量精准控制,系统响应更迅速,减少室内温度波动。
3. 提高制冷能力:过冷液体进入蒸发器后,吸热能力更强,可提升整体制冷输出,尤其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效果显著。
4. 延长设备寿命:减少膨胀阀及压缩机的异常工况(如气蚀),降低机械磨损,延长系统使用寿命。
5. 优化多联机协同效率:在多室内机同时运行时,二次过冷有效平衡各回路流量,避免部分室内机“过冷不足”或“过度过冷”的失衡问题。
二次过冷解决了什么问题?
核心问题在于多联机系统的动态工况导致过冷不足。传统设计中,冷凝器出口制冷剂温度受负荷影响较大:当系统负荷低时,制冷剂流量小,过冷度不足;负荷高时,流量大,但冷凝器散热能力有限,同样易出现过冷不足。这直接导致:
- 膨胀阀工作异常,制冷剂闪发(部分气化),降低蒸发效率。
- 系统在部分负荷下能效骤降(如COP下降20%以上)。
- 室内温度控制精度下降,用户舒适性受损。
二次过冷通过主动补偿过冷度,彻底解决了动态负荷下的过冷波动问题,使系统在全工况下保持高效运行。
工作原理详解
二次过冷的核心在于利用低温回气制冷剂作为冷却源,通过热交换实现过冷。其工作流程如下:
1. 冷凝过程: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进入冷凝器,冷凝为饱和液体(温度等于冷凝温度)。
2. 二次过冷过程:
- 冷凝后的制冷剂流入过冷器(通常为壳管式换热器)。
- 同时,来自室内机蒸发器的低温低压制冷剂(回气状态,温度可低至5°C以下)进入过冷器另一侧。
- 两者通过热交换:高温制冷剂(冷凝后)被低温回气冷却,温度进一步下降;低温回气则被加热,提升其过热度。
3. 膨胀阀前状态:经二次过冷后的制冷剂温度显著低于冷凝温度(如冷凝温度45°C时,过冷至38°C),形成高过冷度液体。
4. 进入蒸发器:过冷液体通过膨胀阀节流,进入蒸发器后吸热效率更高,制冷效果更优。
二次过冷技术是多联机空调系统高效运行的技术之一。它通过精准控制制冷剂过冷度,解决了动态负荷下的系统波动问题,带来能效提升、运行稳定和舒适性优化的多重收益。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暖通资料库
返回版块25.49 万条内容 · 709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冷水机组水质执行标准及清洗处理方法冷水机组是以水为载冷剂和空气进行热量交换的系统。水系统循环水一般采用天然水,如地表水或地下水。这些水中会含有不溶性/可溶性杂质,会影响机组的使用寿命,同时会增加运维费用。 #1 水质差的影响 1.结垢 结垢又分为硬垢和软垢。 硬垢是由于循环水浓缩倍数高,盐分结晶析出而形成,主要成分有碳酸盐、硅酸盐、磷酸盐。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