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 是人们一切行为的规范,历代帝王均尊崇礼教。礼在建筑中的体现就是建筑的等级制度。礼认为“中”为最尊贵的方位,“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
《吕氏春秋·慎势篇》言“ 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 ”,《周礼》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择中立宫就成为历代帝王规划都城时所遵循的原则。
▲北京中轴线
北京城的中轴线,以紫禁城为中心向南北延伸,构成了近8公里的南北中轴线,紫禁城为中轴线的核心。从建筑功能角度而言,北京中轴线的南北两侧建筑,按照重要性由弱到强的顺序,依次向核心汇聚,以体现对礼仪与秩序的遵从。
北京中轴线的建筑群是帝王与天地对话的圣殿,暗藏权力、信仰与宇宙秩序的千年密码。
▲五坛八庙平面图
五坛八庙的分布暗合《周礼》“左祖右社”的礼制思想,形成以紫禁城为中心的天人对话网络,天坛与先农坛拱卫南城,地坛镇守北端,日坛、月坛分列东西,恰如《周易》“太极生两仪”的空间演绎。而历代帝王庙宇太庙、文庙构成的“三庙”体系,则完成了从自然崇拜到人文祭祀的精神闭环。
▲五坛八庙卫星图
此前介绍了“五坛八庙”的“五坛”( 感兴趣的可以点击以往链接 五坛 ), 八庙则指太庙、奉先殿、传心殿、寿皇殿、雍和宫、堂子、文庙(北京孔庙)和历代帝王庙 ,这些地方更是帝王们活动的核心区域。
太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祖的地方。现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其庙制始创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改为九庙制。不幸的是刚建成之雄伟的九室宗庙在嘉靖二十年(1541年)四月因遭雷电击而毁其八,仅存睿宗庙( 嘉靖帝为老父亲建的庙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才在先前的位置重建太庙。
此时,除中轴线上对台基培土加高以外在祧(tiao)庙与寝殿间增砌隔墙外,仍沿用了明初洪武、永乐时期前中后三殿相重布局。建筑的“间座丈尺宽广俱同旧”。自此,太庙的戟门、正殿、二殿、三殿及配殿等群体建筑又重现辉煌。
清朝兴起之初(即后金、天聪时期),“国家”尚无宗庙之制,而是举行“拜杆子”、“祭堂子”的仪式。清入关后,统治者学习了汉族“敬天法祖”的礼仪制度。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十九日,清世祖福临由盛京经永定门进入北京城;仅隔八日后,即九月二十七日,便将太祖、太宗等神牌移至北京太庙供奉。十月初一日,告祭天地、宗庙、社稷,颁诏天下,定鼎北京。
清代太庙位于紫禁城左前方,整座建筑群雄伟壮丽、金碧辉煌,与紫禁城建筑风格一致。今之太庙仍大体保持乾隆时的建筑格局。内院正门五间,原列有镀金、镀银铁戟,故称戟门。正北主要建筑有前殿、中殿、后殿等处。
▲戟门
▲享殿内景
前殿,又称享殿,是清代举行“时享”和“祫祭”的场所。殿内按东昭西穆制设有帝后金漆宝座。帝座雕饰蟠龙,后座雕饰翔凤。座上置有泥金托座,托座上有孔,为祭祀时安放神牌之用。
▲寝殿月台
中殿又称“寝宫”,殿内供奉自努尔哈赤以下的历代帝后神龛,亦按昭穆制度排列。每龛外陈设有帝后神椅,神椅数与龛内神牌数同。每到“时享”或“祫祭”时,皆将神牌安放在神椅上移(抬)至前殿安供受享。中殿也是告祭之所。凡登基、上尊号、万寿、大婚、册立皇后、亲征等国之大事,皇帝亲诣,皆来此告祭。
▲祧庙
后殿又称祧庙,内供奉自努尔哈赤以上四位远祖之神位。后殿建制与中殿 相同,陈设则仅按四祖帝后设置。
▲太庙正门
清代帝王亲诣太庙祭祀,不仅是仿效汉文化“敬天法祖”,更主要是以此加强与汉文化的融合。为江山社稷永固,来祈求神佑,祈求得到祖宗神灵的庇护。太庙建筑不仅反映了一个时代辉煌的营造技艺,还是较完备的礼法建筑之一。
奉先殿位于紫禁城中轴线东侧,东六宫之南,景运门之外,即前朝与内廷的交界处。它既不与前朝三大殿相连,也不与内廷后三宫相通,是一组相对独立的建筑。然而,它在中轴线附近,又靠近乾清宫,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可见它在紫禁城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奉先殿在紫禁城的位置
奉先殿的祭祀是经常性的,除正规典礼之外,每日早晚燃香烛。康熙朝以前还每日贡献食物。举行祭祀典礼时,不用百官陪祀,执事基本用内务府官员。先于皇帝去世的皇后,神主不入太庙,而升祔奉先殿。
▲奉先殿平面图
奉先殿坐北朝南,前后两进院落,四周围以高墙。最前方为奉先门。门内建一座“工”字形须弥座,座上前部建前殿,名奉先殿,殿内设列圣列后龙凤神宝座、笾豆案等。须弥座的后部建后殿,殿内每间依后檐分为九室,供列圣列后神牌,各设神龛、宝床、宝椅、楎椸,前设供案、灯檠。奉先殿的布局形式与其它宫院不同,既无左右配殿,也无四周的房,而以九开间大殿前后联立,形成只有孤立主殿的院落布局,在故宫众多建筑中独具特色。
▲奉先殿
明代皇家祭祀祖先的宗庙按制主要有太庙和奉先殿,只有承正统的天子才能祔于太庙,同时在宫城内东建奉先殿奉帝后神主,“以太庙象外朝,以奉先殿象内朝。”太庙每年仅有五享,非正式场合,皇帝也不能轻入,因此太庙有着更多仪式性和象征性的意味;而奉先殿则类似于皇帝家族的家庙,平常皆有供奉,每月荐新,在这里,生人与祖先保持着日常的接触。
寿皇殿,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之前,最初寿皇殿位于景山东北,现存的寿皇殿位于景山后正北,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拆除后移建至此,是清朝陈列皇帝先祖影像的场所。
▲寿皇殿平面图
寿皇殿,由内外两层院落组成,整体建筑是仿照太庙规制而建,包括寿皇殿正殿、东西朵殿、东西配殿、东西碑亭、东西井亭、东西值房、神厨、神库、寿皇门、砖城门、宝坊,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建筑形式,也是是中轴线上除故宫之外的第二大建筑群。
▲寿皇殿内景
清代皇帝在祭祀完太庙、奉先殿后,一般会再到寿皇殿行礼,以展孝思。奉先殿、寿皇殿等一系列祀祖性质建筑的设置,使得宫中苑中均具备了祭祀先王、追展孝思的场所,方便了清代帝王随时地享祭祖先的要求。
传心殿位于位于紫禁城东南隅的在文华殿东侧,是一组由长方形院落组成的祭祀性建筑,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是清代皇帝御经筵前行“祭告礼”之处。
▲传心殿故宫所在位置
传心殿院子前方无正门,而在东、西两墙的前半部各开一随墙式琉璃门。从南向北分别由治牲所、景行门、传心殿三座主要建筑组成,殿后有祝版房、神厨、值房等建筑。
▲传心殿·随墙式琉璃门,现为古建部
殿正中设皇师伏羲、神农、轩辕,帝师尧、舜,王师禹、汤、文、武的牌位。东设周公位,西设孔子位。院中“大庖井”极富盛名,井水清甜甘洌,可与京西玉泉山之水相媲美,故有“玉泉第一,大庖第二”之说,井水至今仍未干涸。
▲大庖井
传心殿的设立体现了康熙帝衔接“治统”与“道统”的政治理念,无形中使两者会聚于皇权之中,是研究清代皇权与祭祀的实物依据。
雍和宫,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亲王府。雍和宫经历过三个阶段:最早为清世宗胤禛作为贝勒府和亲王时期的府邸、清高宗弘历降生和成长之地,是雍、乾两代帝王的“在潜之居”。中段升格清帝行宫。最终改为皇家寺院。
雍正即位后,把原王府的一半改为黄教上院,另一半作他的行宫。第三年,行宫失火焚毁,把上院改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驾崩后,因停放雍正的灵柩,把宫内主要殿堂的绿琉璃瓦顶换成了黄琉璃瓦顶。
▲雍和宫
乾隆当政后,雍和宫成为供奉雍正及祖先影像的祭堂,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正式的喇嘛庙,成为清政府管理全国藏传佛教事务的中心。乾隆皇帝在雍和宫的所有活动,集中体现了一代帝王在宗教政策方面的智慧、修为与建树。就在改为藏传佛教寺院的这一年,乾隆首先把雍和宫打造成藏传佛学重地,赋予雍和宫培养“尊国政、谙例律、知举止”的宗教人士的重任。
▲雍和宫鸟瞰图
雍和宫建筑布局完整,规制合乎梵宇伽蓝。寺院前矗立牌坊,昭泰门前铺设辇道,尽显皇家敕建气势。前部的七座建筑:昭泰门、钟楼、鼓楼、雍和门、雍和宫、讲经殿、密宗殿,呈现中国佛教寺院“七堂伽蓝”式标准布局。
▲雍和宫万福阁内迈达拉佛(弥勒佛)
后部各殿逐级升高,象征佛陀世界的庄严吉祥。而大经堂法轮殿顶的“一大四小”五座藏式天窗,深含佛教“须弥山”被四大部洲簇拥环绕的寓意。讲经殿、密宗殿、时轮殿和药师殿“四大扎仓”的设立,标志着雍和宫是座藏传佛教的完整学府。最高建筑万佛阁及楼内耸立着的巨大“迈达拉佛”,寓意这“当来下生佛”与“兜率天宫”的圣境景象。
堂子,始建于1644年,位于南河沿南口路北、北京饭店贵宾楼所在地。原在长安左门外御河桥东,即台基厂大街北口路西一带。堂子为满洲神庙的称呼。供奉清入关前战死的4位祖先的遗物,清朝建立政权后,凡有重大的政治、军事行动,就在庙内举行祭把、誓师,当时称“谒庙”。入关后,乾隆时期将“谒庙”改成“谒堂子”。
堂子的主要建筑有祭神殿、圜殿及尚神殿。圜殿前有一个皇帝致祭时的神杆石座。“堂子祭天”被列为清王朝的吉礼之一。在堂子举行的祭祀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国家大事,诸如元旦拜天、出征、凯旋等;另一种是属于一般的祭祀如月祭、浴佛祭、马祭等。在元旦祭祀和出征祭祀时,一般都是皇帝亲自前往,但也有特殊情况派有关官吏代祭的。堂子内神殿供的是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及关帝。
祭堂子的习俗一直到溥仪逊位才结束。南河沿处的堂子已拆除。
▲大成门
北京孔庙,又名“先师庙”,位于北京东城国子监街内,是全国第二大孔庙。为中国古代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场所。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明永乐九年(1411年)重建。光绪三十二年将殿由七间三进扩建为九间五进。殿内悬挂着清代九位皇帝御笔书额的木匾,内容多系颂扬孔子之词。
▲大成殿
孔庙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前院东面有碑亭、神厨、省牲亭、井亭;西面有碑亭、致斋所,并有持敬门与国子监相通。两侧排列着198座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刻有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是研究我国科举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中院的主要建筑为东西庑和13座御碑亭;后院崇圣祠独立成院,集合成北京孔庙完整的古建筑群体。
▲文庙平面图
▲景德崇圣殿
历代帝王庙,始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是明清时期祭祀中华炎黄祖先和历代帝王、功臣名将的皇家庙宇。与太庙、孔庙齐名,共同构成了明清三大皇家庙宇的宏伟格局。
▲殿内景
初期祭祀16位帝王,后来满清时期增至25位,再后来乾隆帝提出了“中华统绪,不绝如线”的观点,将从前庙中未涉及的朝代也选出皇帝进行祭祀,最终确定了188位祭祀人物。
▲历代帝王庙平面图
历代帝王庙,坐北朝南,规模宏大,寺内建筑布局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琉璃影壁、木牌楼(已拆)、大门、钟楼、景德门、景德崇圣殿等建筑,两侧建有配殿。景德崇圣殿是历代帝王庙的主体建筑,其规格仅次于故宫太和殿。殿内原有十一龛供历代帝王牌位。月台两侧各有碑亭一座,大殿两侧的两座碑亭内立有雍正、乾隆皇帝御制碑各一座。东路为神厨、神库、宰牲亭、井亭等。西路主要为承祭官置斋所配房。
▲历代帝王庙建筑群
历代帝王庙是中国现存唯一一座专门祭祀历代帝王的庙宇,它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而且也体现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脉相承的历史特点。
这些皇家祭祀建筑跨越600余年,每一砖瓦都镌刻着帝王对天地、祖先的敬畏。这些历史的见证者,正等着后人聆听它的千年回响。(完)
来源:紫禁宫苑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5.14 万条内容 · 166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