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
大地不会忘记,那双曾无数次轻触它的手。
巴西潘塔纳尔湿地的烈阳下,一架小型飞机载着 “大地诗人” 最后的憧憬掠过天际。俞孔坚教授,这位毕生倡导 “生存的艺术” 的景观设计巨擘,在为未竟的纪录片《海绵星球》取景时,将六十二载的生命,永远融入了他挚爱的土地。
如今再踏足他留下的作品,风里仿佛仍能听见他与大地的对话。
在秦皇岛的草木间,那条蜿蜒的红飘带依旧静卧。它从不想征服自然,只是谦卑地贴伏在土地上,为漫步的人牵引着风景。这抹鲜红不是对抗自然的宣言,而是与土地的一次深情相拥。俞教授曾说,“最小的干预,便是最深的敬意”。此刻,这红飘带恰似他留给世界的温柔印记,告诉我们:设计可以这样轻盈地,安睡在自然怀里。
走进他设计的校园,常会与一片金黄的稻田不期而遇。这里没有奇花异草的张扬,只有沉甸甸的稻穗在风里轻晃。他让农业重回城市,让季节的流转变成最生动的课堂 —— 知识不再是课本上抽象的符号,而是指尖可触的稻穗、鼻尖可闻的芬芳。他曾带着学子亲手收割,让劳动的汗水与收获的喜悦,成为 “生存的艺术” 最朴素的注脚。
广东中山岐江公园里,生锈的铁轨、斑驳的旧船坞没有被抹去,反而被赋予了新生。工业的硬朗骨骼,缠绕着草木的柔软藤蔓;时光留下的伤疤,如今绽放着生态的花朵。他保留了岁月的痕迹,却为它敷上了绿色的 “药膏”。在这里,过去与现在对话,工业遗产与自然生命共生 —— 这正是他 “反规划” 理念最鲜活的实践。
当年他提出 “海绵城市”,不少人觉得是乌托邦式的想象。可他偏要用一个个项目证明:城市的雨水,也能像在野外一样自由渗透、净化、呼吸。他把城市看作一块巨大的海绵,学着土地的智慧,让水系统自然运转。这从不是简单的技术,而是一种生态哲学 —— 是人类与自然和解的温柔智慧。
俞教授的一生,拿过奥伯兰德奖、杰弗里?杰里科爵士奖等无数国际荣誉,但他最珍视的,或许只是看到一片退化的土地,重新长出绿意与生机。
如今,他真的成了大地的一部分。在潘塔纳尔 —— 那个世界最大的热带湿地,他永远融入了自然的水循环,恰似回到了他毕生追求的 “海绵星球” 的怀抱。
他躺下,是滋养生命的土埂;
他站起,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
他的生命,是风雨与根系共同写就的那本最深情的《土地之书》。
而我们,都是这本书里即将落笔的下一行。纪念他,就是记住土地的语言,守住 “生存的艺术”,在水泥丛林里,继续寻找那条通往 “桃花源” 的生态之路。
俞孔坚教授(1963-2025),您播下的思想种子,终将在无数热爱土地的人心里,生长出更葱郁的未来。
0人已收藏
1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景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25.18 万条内容 · 281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庭院设计续篇:水(自动喷淋)与电(照明系统)布局详解LANDSCAPE·HAPPY·VALUE 创造价值 · 园中有乐 在前期庭院整体空间规划、植物搭配与硬质景观设计的基础上,水与电作为庭院功能与氛围营造的核心支撑系统,其科学布局直接决定庭院的实用性、观赏性与维护便捷性。本次将聚焦自动喷淋系统与全场景照明系统(氛围灯、照明灯、植物造景灯),从功能需求分析、设备选型、点位规划、安装工艺到使用优势,进行全方位详细讲解,为庭院注入 “活水” 与 “光影魔力”。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