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林则徐,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虎门销烟。其实,在他40年的政治生涯里,除了抵御外辱,治水也贯穿了他的一生。从北方的海河,到南方的珠江,从东南的太湖流域,到西北的伊犁河,都留下了他治水的足迹。
整除积弊修水利
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六月,林则徐调任浙江杭嘉湖兵备道,赴杭州就任。杭嘉湖三府,本为鱼米之乡,富夸天下。但由于贪官污吏、豪绅巧取掠夺,水利失修,经济凋敝,百姓穷困,灾年频仍。
林则徐到任后,一方面整顿吏治,对犯法的官员进行严惩,打击了恶势力的嚣张气焰;另一方面查勘了保障滨海良田的海塘工程,这些海塘多属病险工程。遂捐出廉银充作修塘经费,并委任海盐(今属浙江)知县进行加固,还特别要求“新塘采石,必择坚厚”,经过整修之后,新塘“较旧塘高二尺许”,并且“旧制五纵五横之外,加添桩石”极为坚牢,后经部设作为筑塘成式,创立了样板。
滨海良田海塘工程
2
赈灾黄河赢美誉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林则徐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充军新疆伊犁。这年六月,河南祥符(即今开封)黄河决口,河南全境以及安徽5府23个州县被淹。朝廷急命军机大臣王鼎为总理河务。他上疏请留林则徐襄办水务。
林则徐亲自驻守祥符六堡河上,早出晚归,奔波不息,现场指挥,事事躬亲,甚至日夜与士卒造坝堵口,博得工地上下的赞誉:“林公之来也,汴梁百姓无不庆幸,咸知公有经济才。其在河上昼夜勤劳,一切事宜,在资其赞画。”半年时间里,他“总以勤、慎、廉、和四字处之”,带病支撑,即使面对流言蜚语,也丝毫没有却步,始终如一。第二年二月初八日寅时,堵口工程合龙,东河河口告竣,林则徐却仍被“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黄河入海口
3
主动捐款修长渠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为了垦复阿齐乌苏地亩工程,在伊犁将军布彦泰的支持下,林则徐决定把喀什河引水渠道拓宽加深,开挖新渠引入阿齐乌苏东界水源。
兴修水利工程需要经费,林则徐提议捐资以补不足。他不顾自己收入低微,主动捐款。他说此一举“只以勉效驰驱,非敢有所希冀也。”经过艰苦的努力,完成挖240多里的长渠,收到巨大的水利效益。至今,伊犁人还是习惯地称“湟渠”为“林公渠”。
在吐鲁番盆地,他对坎儿井的形式和效益作了高度评价,大力推广,一下子修了60多道,为历史上的两倍。使许多久荒土地变成了沃壤。为感谢林则徐的这一功绩,百姓把坎儿井改为“林公井”,并树立刻碑让时代传颂。
百姓把坎儿井改为“林公井”
来源:公众号草根水利,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人已收藏
1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水利时事
返回版块3239 条内容 · 57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