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埋藏条件、储存形态与运动规律直接影响水资源开发、工程建设及生态保护。理解地下水的分类,需先明确水在岩石中的存在形式,再结合水文地质结构(包气带、饱水带),从 “埋藏条件” 与 “储存空隙类型” 两个维度展开系统解析。本文将逐步梳理地下水的分类逻辑,重点阐述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的核心特征,为水文研究与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一、基础:水在岩石中的存在形式
岩石中的水分因物理性质差异,呈现不同的存在状态,这些状态直接决定地下水的储存与运动能力,主要分为六大类:
气态水: 以水蒸气形式存在于岩石空隙中,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蒸发、地表水蒸发或土壤水分蒸腾,含量极少(通常占岩石空隙体积的 0.01%~0.1%),受温度、湿度影响显著 —— 温度升高时,气态水含量增加,可在低温区域凝结为液态水。
吸着水(强结合水): 水分子受岩石颗粒表面静电引力吸附,紧密附着于颗粒表面(厚度仅数纳米),无法在重力作用下运动,也不能被植物吸收。其密度大于普通水(1.2~1.3g/cm3),冰点低于 0℃(可达 - 78℃),只有在 105~110℃的高温下才能完全蒸发,对地下水补给无直接贡献。
薄膜水(弱结合水): 位于吸着水外侧,受颗粒引力较弱,可在颗粒间缓慢移动(速度仅 0.1~1mm/d),但仍无法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流动。薄膜水的厚度(数纳米至数十纳米)决定岩石的湿润程度,当薄膜水达到最大厚度时,多余水分会转化为其他形态的水。
毛管水: 受毛管力作用储存于岩石细小空隙(孔径<1mm)中,可在毛管力驱动下沿空隙上升(上升高度与孔径成反比,如孔径 0.1mm 的砂层中,毛管水可上升 1.5m)。毛管水分为 “毛管悬着水”(不与地下水面连通,如包气带中的毛管水)和 “毛管上升水”(与地下水面连通,可补充包气带水分),是植物根系吸水的主要来源,也是浅层地下水补给的重要环节。
重力水: 当岩石空隙中的水分超过毛管力吸附能力时,在重力作用下自由向下运动的水,是地下水的主要存在形式(如井水、泉水均为重力水)。重力水能够渗透、径流、排泄,参与水文循环,也是工程建设中需重点考虑的地下水类型(如基坑降水、隧道涌水均与重力水相关)。
固态水: 在低温环境(冰点以下)下冻结形成的地下水,如多年冻土区的地下冰。固态水的分布与温度密切相关,我国东北、青藏高原等多年冻土区,固态水占地下水总量的比例较高,其融化会导致地基沉降,对工程稳定性影响显著。
二、水文地质结构:包气带与饱水带的划分
根据岩石空隙中水分与空气的分布比例,地下垂向空间可分为包气带与饱水带,二者以潜水面为界,构成地下水埋藏的基本框架:
1. 饱水带:地下水的主要储存区
饱水带位于地下某一深度以下,岩石的所有空隙(孔隙、裂隙、溶洞)均被重力水充满,无空气留存。其形成的核心条件是 “存在不透水层(如黏土层、页岩)”—— 重力水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运动,最终聚积于不透水层之上,逐渐填满该区域的岩石空隙,形成饱水带。
饱水带的厚度与不透水层的埋藏深度相关:在松散沉积物分布区(如平原),不透水层埋藏较浅(数米至数十米),饱水带厚度较小;在基岩山区,不透水层埋藏较深(数百米至数千米),饱水带厚度可大幅增加。饱水带中的地下水是人类开发利用的主要对象,其水质、水量直接决定水资源的可用性。
2. 包气带:地下水的补给过渡区
包气带位于地表与潜水面之间,岩石空隙中同时存在水分(吸着水、薄膜水、毛管水)与空气,未被重力水完全充满。包气带的厚度差异显著:在湿润地区(如江南丘陵),潜水面埋藏浅(1~3m),包气带厚度仅数米;在干旱地区(如西北沙漠),潜水面埋藏深(数十米至数百米),包气带厚度可达数百米。
包气带是地下水补给的 “过渡带”:大气降水、地表水首先渗入包气带,通过吸着水、薄膜水、毛管水的转化,最终下渗至饱水带,补充地下水。同时,包气带中的毛管水、悬着水可通过蒸发返回大气,形成局部水循环,对维持浅层生态系统(如植被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3. 潜水面:包气带与饱水带的分界
潜水面是饱水带顶部的自由水面(无压力),其形态受地形、地质条件影响:在平坦地区(如平原),潜水面起伏平缓,接近水平;在山区,潜水面与地形坡度一致,起伏较大。潜水面的高程随季节变化 —— 雨季时,降水补给充足,潜水面上升;旱季时,地下水排泄大于补给,潜水面下降。
需要注意的是,地下并非只有一层不透水层:在第一个不透水层之下,可能存在第二个、第三个不透水层,形成多层饱水带,为深层地下水(如承压水)的存在提供了条件。
三、地下水的核心分类:按埋藏条件划分
根据地下水在地下的埋藏深度、受隔水层限制的程度,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三类,三者的形成机制、运动规律与工程影响差异显著:
(一)上层滞水:包气带中的 “临时地下水”
上层滞水是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其形成依赖 “局部隔水层的阻隔作用”,是一种暂时性的地下水类型:
1. 形成条件与分布特征
核心条件: 包气带中存在局部隔水层(如松散沉积物中的黏土透镜体、基岩中的风化壳夹层),阻碍重力水下渗,使其在隔水层之上滞留,形成上层滞水。
分布范围: 通常较小(数平方米至数平方千米),补给区与分布区基本一致(无明显径流区),如山区洼地、平原区的黏土透镜体之上均可能形成上层滞水。
典型场景:
喀斯特地区: 当喀斯特化岩层被非喀斯特化岩层(如黏土层)隔开时,上层喀斯特化岩层中的地下水因无法下渗,形成具有上层滞水性质的岩溶水;
松散沉积物区: 冰水沉积物、洪积冲积物中常夹有细粒黏土透镜体,透镜体之上可截留重力水,形成上层滞水(如华北平原的砂层中,黏土透镜体之上的上层滞水是农田灌溉的补充水源)。
2. 水文特性
补给与排泄: 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雨后下渗形成)和地表水(如洼地积水下渗);主要排泄方式为蒸发(近地表,蒸发强烈)和下渗(通过局部隔水层的裂隙缓慢渗入下层地下水),无明显的径流排泄。
动态变化: 受气候影响极大,水量季节波动强烈 —— 雨季时,补给充足,上层滞水水位上升、水量增加;旱季时,蒸发与下渗导致水量锐减,甚至干涸(如风化裂隙中的上层滞水多为季节性存在)。
水质特征: 矿化度较低(通常<1g/L),因接近地表,易受人类活动污染(如农业化肥、生活垃圾渗透,导致上层滞水硝酸盐含量升高)。
3. 工程影响
上层滞水的水量小、稳定性差,一般不作为主要水源,但对工程建设有潜在影响:雨季时,上层滞水会增加基坑开挖的排水量,导致边坡失稳;同时,其下渗会软化地基土(如黄土地区的上层滞水会引发湿陷性),需在施工前采取排水措施。
(二)潜水:地表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的 “自由地下水”
潜水是埋藏在地表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潜水面)的重力水,是分布最广、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的地下水类型(如农村井水多为潜水):
1. 埋藏特征与含水层结构
核心结构: 潜水的埋藏由 “潜水面”“含水层”“隔水底板” 三部分构成 —— 潜水面是潜水的自由表面(无压力),从地表到潜水面的距离称为 “潜水埋藏深度”(如湿润地区埋藏深度 1~5m,干旱地区可达数十米);潜水面至下伏稳定隔水层(如黏土层、页岩)的岩层称为 “含水层”(如砂层、砾石层,空隙发育,能储存和传导地下水);隔水层即为含水层的底板,限制潜水向下渗透。
分布范围: 广泛分布于松散沉积物区(如平原、河谷阶地)和基岩风化带(如山区的风化裂隙含水层),补给区与分布区基本一致(无隔水层阻隔,大气降水可直接下渗补给)。
2. 水文特性
潜水面动态: 潜水面的位置随补给与排泄的平衡关系变化 —— 雨季降水充沛,含水层水量增加,潜水面上升;旱季排泄(如蒸发、径流)大于补给,潜水面下降。潜水面的形态与地形起伏一致,但坡度小于地形坡度(如山区潜水面坡度 5°~10°,而地形坡度可达 20°~30°),在大面积低洼区(如平原),潜水面接近水平,形成 “潜水湖”;在倾斜的隔水底板上,潜水沿坡度流动,形成 “潜水流”。
补给与排泄:
补给: 主要来源为大气降水(占补给量的 60%~80%)、地表水(如河流、湖泊水位高于潜水面时,地表水渗入补给潜水,黄河下游悬河、洪泽湖均为沿岸潜水的重要补给源)、凝结水(干旱地区的重要补给方式);
排泄: 主要方式为蒸发(包气带水分蒸发,消耗潜水)、径流排泄(潜水沿潜水面坡度流向低凹处,补给地表水或其他地下水)、人工开采(井水、抽水井)。
水质特征: 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 —— 我国东部热带季风区,潜水水温高(20~25℃),以重碳酸盐 - 钙水为主,含较多硅酸;亚热带季风区,潜水矿化度低(<0.5g/L),以重碳酸盐 - 钙 - 钠水为主;温带季风区,潜水矿化度略高(0.5~1g/L),以重碳酸盐 - 钠 - 钙 - 镁水为主;寒温带多年冻土区,潜水水温低(0~5℃),矿化度低(<0.3g/L),以重碳酸盐水为主。
3. 工程与水资源意义
潜水是农业灌溉、农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但其埋藏浅、易受污染,需加强水源地保护;在工程建设中,潜水会导致基坑涌水、地基沉降(如软土地区潜水水位上升,会增加地基土的孔隙水压力,降低承载力),需通过井点降水、隔水帷幕等措施控制水位。
(三)承压水:两个隔水层之间的 “压力地下水”
承压水是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重力水,因受上下隔水层的限制,具有一定的压力,当压力超过隔水顶板时,可自然喷出地表(称为自流水),是重要的优质水源(如我国北方的自流水井):
1. 形成条件与地质结构
核心条件: 需具备 “两个隔水层” 和 “一个含水层”—— 上层为 “隔水顶板”(如黏土层),下层为 “隔水底板”(如页岩),中间的含水层(如砂层、岩溶岩层)充满重力水,形成 “承压水层”。承压水的压力来源于含水层上方的水柱重量,水位(测压水位)高于隔水顶板,压力越大,水位越高。
典型地质构造:
自流盆地(向斜构造): 含水层在盆地边缘出露地表(补给区,海拔较高),中心区域被隔水层覆盖(承压区),边缘低洼处为排泄区(如四川盆地的自流井盆地,承压水可喷出地表);
单斜构造: 含水层一端出露地表(补给区),另一端被断层切割(若断层导水,则为排泄区),中间区域为承压区(如我国山西大同盆地的单斜承压水层);若含水层一端尖灭(逐渐变薄至消失),则补给量超过储存量时,水从出露带溢出,其余区域为承压区。
2. 水文特性
压力与水位 : 承压水的压力用 “水头” 表示(测压水位至隔水顶板的垂直距离),水头越高,压力越大 —— 在自流盆地的中心区域,水头可高于地表数米至数十米,形成自流水;在单斜构造的承压区,水头高度随距离补给区的远近递减。
补给与排泄:
补给: 主要来源于补给区的大气降水、地表水下渗(补给区与承压区不重合,补给路径长,补给速度慢,通常需数十年至数百年);
排泄: 主要方式为人工开采(自流水井)、径流排泄(通过断层、裂隙补给地表水或浅层地下水)、泉排泄(在排泄区,承压水突破隔水层,形成泉)。
动态变化:承压水的水位变化缓慢(季节波动幅度仅 0.5~2m),受气候影响小,水量稳定 —— 因补给路径长,雨季降水需数月至数年才能到达承压区,水位上升滞后;旱季时,因储存量大,水位下降缓慢。
水质特征: 矿化度差异较大,补给区附近矿化度低(<1g/L),远离补给区的承压区,因蒸发浓缩或岩性溶滤作用,矿化度可升高(如我国西北内陆盆地的承压水,矿化度可达 3~5g/L);水质通常较好(远离地表污染),是优质饮用水源。
3. 工程与水资源意义
承压水水量稳定、水质优良,是工业、城市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如北京、天津部分水厂依赖承压水供水);但在工程建设中,承压水的压力可能导致基坑突涌(如当基坑开挖深度超过隔水顶板厚度,承压水压力会顶破顶板,引发涌水),需通过 “降压井” 降低水头,或采用 “抗拔桩” 加固地基,防止突涌事故。
四、地下水的辅助分类:按储存空隙类型划分
除按埋藏条件分类外,地下水还可按储存空隙的类型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这两种分类体系相互平行 —— 即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均可进一步按空隙类型细分,形成更精准的地下水类型(如孔隙潜水、裂隙承压水、岩溶上层滞水):
孔隙水: 储存于松散沉积物(如砂、砾石、黏土)的孔隙中,分布广泛(如平原、河谷阶 地),水量稳定,是农业与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按埋藏条件可分为 “孔隙上层滞水”(如黏土透镜体之上的孔隙水)、“孔隙潜水”(如砂层中的潜水)、“孔隙承压水”(如深部砂层中的承压水)。
裂隙水: 储存于基岩(如花岗岩、砂岩)的裂隙中,分布受裂隙发育程度控制(如风化裂隙、构造裂隙),水量变化大(裂隙密集区水量大,裂隙稀疏区水量小);按埋藏条件可分为 “裂隙上层滞水”(如风化裂隙中的季节性地下水)、“裂隙潜水”(如浅层构造裂隙中的潜水)、“裂隙承压水”(如深部层状裂隙中的承压水)。
岩溶水: 储存于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的溶洞、溶隙中,水量大(溶洞可储存大量地下水)、径流快(溶洞通道宽阔,流速可达 1~10m/d),易形成泉或暗河;按埋藏条件可分为 “岩溶上层滞水”(如非岩溶岩层隔开的上层溶洞水)、“岩溶潜水”(如浅层溶洞中的潜水)、“岩溶承压水”(如深部溶洞中的承压水,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岩溶承压水是重要水源)。
地下水的分类体系(按埋藏条件 + 按空隙类型),本质是对 “水 - 岩相互作用” 的精准刻画:
从工程角度:上层滞水需重点防范基坑排水风险,潜水需控制水位以避免地基沉降,承压水需警惕基坑突涌;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的勘察方法与处理技术差异显著(如岩溶水需采用地质雷达探测溶洞,裂隙水需针对性封堵裂隙)。
0人已收藏
1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返回版块4.61 万条内容 · 250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洪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游敏调研底泥洗脱生态修复试验项目9月2日, 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游敏赴洪湖底泥洗脱生态修复试验项目现场调研指导 ,深入了解底泥洗脱技术原理、工艺流程及治理成效,认为该技术为破解洪湖内源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难题提供了科学可行的新路径。他强调,要扛牢政治责任,强化问题攻坚,坚持精准施策,加快推动洪湖流域生态环境根本性好转。 “一曲洪湖水,美名天下扬。”作为湖北省第一大淡水湖,洪湖不仅是江汉平原重要的调蓄湖泊和生态屏障,也是长江中游地区水源涵养的关键枢纽,素有“湖北之肾”的美誉。然而,受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废水、水产养殖尾水及生活污水汇入影响,洪湖富营养化问题日益突出,水质长期处于Ⅴ类,沉水植物近乎消亡,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多次被中央生态环保督察要求整改。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