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专项整治行动启动,计划用三年时间集中开展严打严查。《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在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调查发现,青海柴达木兴华锂盐有限公司(简称“兴华公司”) 被举报非法掩埋大量工业危险废物(简称“危废”),上级部门责令其在中央环保督察前“未督先改”,该企业却突击将大量已偷埋的危废挖出并易地填埋,涉及数量上万吨,对生态环境造成二次伤害。
01
擅自就地偷埋大量危废
兴华公司依托大柴旦的盐湖卤水资源,主要生产氯化锂和硼酸,依据环保部门的信息,兴华公司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危废,这些危废包括废有机溶剂、实验室废液、废活性炭、废机油、废机油桶、废油漆桶、废弃吨桶等,依据相关法律,这些危废必须委托有资质的危废经营单位处置。
2022年4月的兴华公司厂区卫星遥感影像和当前卫星遥感影像对比,红框处为湖泊区域。资料照片
厂区航拍图:湖泊已经消失,一号基坑污染物被挖出来运走后,已被填平。资料照片
兴华公司往湖里倾倒废活性炭。资料照片
建危废库时,挖出此前填埋的危废。资料照片
2022年11月4日一号基坑(红框内)的状态:水体呈红色,湖泊水域靠近基坑。资料照片
据了解,兴华公司除了产生上述危险废物,其结晶车间还大量使用剧毒的氯化钡, 用以脱除卤水中的硫酸根并产生硫酸钡,此时硫酸钡掺杂着氯化钡等可溶性含钡有毒物质,属于危废,此危废未在兴华公司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环境影响后评价报告中提及,属于违规使用剧毒和危险化学品,并有掩盖危废产生的行为。
据兴华公司内部人士透露,该企业每年产生大量危废,这些危废本应按规定及时委托有资质的危废经营单位处置,但为了节省费用,兴华公司从建成投产至2023年,采取在厂区附近简单填埋方式,擅自违法处理了大量危废。
有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2022年该公司建设库房开挖基坑(以下简称“一号基坑”),发现挖开的土壤含有大量散发浓烈臭味的黑色液体,随后液体变红、变黄,表层还浮现油膜。该人士称,“黑色液体疑为废活性炭吸附的有机污染物与地下水融溶形成高浓度渗滤液,而颜色变化直接对应废有机物污染物扩散过程。”
另据介绍,2023年6月,兴华公司新建危废库施工过程中,从厂区地下挖出大量黑色黏稠液状物,伴有刺鼻气味。
“危废库区域地下挖出的4000多立方米的异样物质,包括危废、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及建筑垃圾,都被直接倾倒在兴华公司围墙外的小湖里,然后再用大量湖盐盖住。”一位员工向记者透露,这片面积约2000亩的水域,因为兴华公司多年持续倾倒,如今已基本被填平。通过对比该区域2022年和目前的卫星遥感影像,记者发现该湖90%的水域已经消失。
此外,记者获得的视频资料显示,2023年2月,兴华公司安排挖掘机在一片空地上挖出多个深坑,在未做抗渗处理的情况下,公司负责人指挥将多个装满危废的吨桶拉到深坑边,用叉车将桶内危废倾倒到坑中掩埋。
02
中央环保督察前,对危废突击易地填埋
当地人士反映,兴华公司在厂区内外,采取挖坑深埋、覆盖伪装等方式非法处置危废,具有极强的隐蔽性,久而久之形成难以察觉的危废集中非法填埋点。
记者获取的影像资料显示,一号基坑挖出危废后,兴华公司动用机械对此坑进行回填。
据了解,上级部门要求青海各级环保部门加强监管,督促兴华公司在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进驻之前“未督先改”、立行立改。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兴华公司面对数量巨大的暂存及非法填埋危废,应当向当地环保等部门如实报告情况,组织专业力量对危废进行合法转移,对已填埋的危废进行清理,防止二次污染。
“他们表面上通过第三方处理了几百吨危废,算是给环保部门做个样子。”上述人士说,作为兴华公司实际负责人的郑淑蓓,最终以“假整改、真转移”,“迎接”两个月后的中央环保督察。
记者调查发现,2023年9月18日前后,郑淑蓓组织调动大量施工机械,对一号基坑内的危废突击进行挖掘转移。
“挖了两米深,挖出来的都是黑色、红色、黄色液状物和未分解危废、土壤沙砾的混合体,整个挖掘现场刺激性气味熏人。”一位参与施工作业的工人说。
另据多位参与作业人员介绍,从9月18日早晨开始,他们连续干了一天一夜,十几辆卡车穿梭往来,不间断地运送挖掘物,大概运了四五百车次,估算运送总量有上万吨。
记者了解到,此次挖掘出来的危废和受污染土壤,均被倾倒在离厂区5公里远的一条7米深、几百米长的采卤渠内,然后再覆上厚厚的湖盐和土壤。
针对兴华公司非法倾倒填埋危废问题,记者采访了大柴旦行委生态环境局,该局局长李永超表示,曾经发现大柴旦湖附近存在一些危废处理不规范的情况,但都比较轻微,多数已当场要求他们进行整改,并没有发现重大违法违规处置行为。
03
“矿霸”埋下区域生态隐患
中央环保督察组指出,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大柴旦湖作为柴达木盆地的重要生态节点,是阻止荒漠化蔓延的天然屏障。
一位环保人士说, 兴华公司新的填埋危废点距离大柴旦湖直线仅数公里,因未做无害化处理,势必增加地下水污染风险,给大柴旦湖埋下生态隐患。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谭秋桂说,兴华公司非法填埋危废被举报后,在中央环保督察进驻前选择“挖出来再易地填埋”,该行为符合“两高三部”《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有关问题座谈会纪要》中“从重处罚”的“对抗监管”情形。
据反映,兴华公司实控人为赵朋龙,拥有大柴旦盐湖89平方公里采矿权。赵与其委托的企业负责人郑淑蓓被指实施各种手段,先后有多位投资合作对象声称被欺诈,他们甚至长时间强行霸占他人公司,被很多受害人称为“矿霸”。
9月19日,青海省海西州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情况通报:
2025年9月19日,《无视中央环保督察 青海一“矿霸”非法填埋万吨危废》视频、文稿在网络发布后,海西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已成立海西州、大柴旦行委调查组赴现场开展核查工作,并调集化工专业人员进行环境检测,后续将根据核查和检测结果依法依规处理。
04
多维度发力!青海固废治理再升级
近年来,青海省生态环境厅聚焦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核心目标,从政策引导、产能优化、监管强化三个维度精准发力,扎实推进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各项工作落地见效,推动全省固体废物产业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为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注入强劲动力。
一是构建完善政策体系,筑牢制度保障。 青海省生态环境厅会同青海省有关部门印发实施《青海省“十四五”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规划》,系统布局固体废物领域重点工作、重大项目。立足实际需求,对2022年以来制定实施的“1+18”制度进行“废改立留”,重构并健全“1+11”新制度体系,实现工业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风险严控”的全过程全链条全领域管理。
同时,制定发布了《石油天然气开采含油废物污染控制技术规范》等5项地方标准,其中《废光伏组件和废风电机组叶片利用处置污染控制技术导则》填补国内行业空白,为固体废物管理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二是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优化处置体系。 累计完成577家次企业评估,通过“全链条评估+靶向整改+长效提升”机制,实现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全覆盖。深入推进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改革,全省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持证单位40家,总核准经营规模达149万吨/年,危险废物处置产业体系日趋完善。积极开展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试点,建成废铅蓄电池集中转运点5个、收集网点122个,有效破解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难题。
搭建省级工业固体废物物联网大数据系统,并成功开发上线青海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非现场巡检系统,实现危险废物从产生到处置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在线监管,大幅提升监管效能。截至目前,系统注册企业1.16万家,累计办理危险废物转移联单64.7万份。严格落实危险废物跨省转移审批制度,严禁高风险废物转入,切实筑牢生态安全防线。
三是强化环境执法监管,守牢安全底线。 “十四五”以来,累计查处危险废物相关环境违法行为75起,行政处罚1195万元,移送公安机关14起,实施行政拘留8人、追究刑事责任4人,形成强大执法震慑。实施尾矿库分级环境监管,建立分级分类管控机制,对全省尾矿库开展污染隐患全面排查,督促问题及时整改;在汛期等重点时段强化值班值守和隐患排查,有效保障尾矿库环境安全。
持续强化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防治,动态更新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清单,将甘河工业园区、格尔木工业园划定为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区域,从严管控污染排放。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印发《青海省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专项整治行动方案(2025—2027年)》和《青海省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污染隐患排查治理行动方案》,联合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建立高效协同工作机制,依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以严格执法守护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在今后的工作中,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将持续深化固体废物领域改革创新,加快固体废物条例立法进程,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强化危险废物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推动固体废物产业从“末端处置”向“源头减量+高值利用”深度转型,为建设美丽青海提供坚实支撑。
05
全国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专项整治行动已启动
6月25日,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菲介绍,经国务院同意,生态环境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8部门近日联合启动全国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专项整治行动,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集中整治,遏制非法转移倾倒处置固体废物高发态势。
在生态环境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裴晓菲介绍,此次专项整治行动以非法倾倒填埋危险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建筑垃圾,以及非法拆解处置报废机动车、废弃电器电子产品、退役新能源设备、退役动力电池等为重点,聚焦路网交织、城乡结合、拆迁地块、行政交界等区域和山边、水边、岸边等“三边地带”,以及河流湖泊、荒滩荒地、坑塘宕口、矿坑溶洞、自然保护地、林地等无人区域和生态敏感区域,组织人员开展巡查排查,并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等先进技术手段,及时发现非法倾倒填埋固体废物和非法拆解处置废弃设备及消费品等污染环境问题。
行动期间,将严查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行为,依法及时查处非法倾倒填埋固体废物的产废单位、运输单位或个人,有效斩断“黑色”利益链条。将严打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犯罪行为,对涉及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固体废物严重污染环境或对公共财产造成经济损失,涉嫌构成犯罪需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应依法加快查处,提高法律震慑力。
按照专项行动的部署,到2025年底,完成问题排查和整改措施制定,以及能立行立改和环境污染隐患突出的问题整改;到2026年底,总体完成排查发现问题的整改;到2027年底,完成整改“回头看”。
裴晓菲说,生态环境部已在门户网站开设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线索征集专栏,公开举报电话及邮箱,各地也按要求在门户网站上公布了线索征集渠道,欢迎社会各界提供问题线索。
9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表示,最新调查显示,我国仅历年累积堆存的工业固体废物就超过330亿吨,占地面积超过3500平方公里。生态环境部将加快建设危险废物全过程环境监管信息系统,强化实时可追溯监管。
近年来,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现象时有发生,引发社会关注。李高说,我国是固体废物产生大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农业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等各类固体废物的产生量超过110亿吨。
“十四五”以来,我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历史性地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全国危险废物集中利用处置能力达到2.23亿吨/年,生活垃圾焚烧处置能力达到114.1万吨/天,比“十三五”末分别增长58.8%和72.4%。生态环境部联合最高检、公安部持续开展打击违法转移倾倒危险废物专项行动,累计查处案件1.91万件,其中涉嫌环境犯罪案件5234件。深化“无废城市”建设,全国113个城市累计实施固体废物治理项目3000多项,投入约5600亿元。国家还投入超过211亿元资金支持规范拆解处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共4.35亿台(套),并产出693万吨相关废金属和合金等再生资源。
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是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我国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在逐步提升,但总体水平还不够高。最新调查显示,我国仅历年累积堆存的工业固体废物就超过330亿吨,占地面积超过3500平方公里。近年来,非法向环境倾倒固体废物的行为时有发生,随着大气、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固体废物污染防治逐渐成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一项短板。
今年以来,国务院先后专题研究批准实施磷石膏综合治理、垃圾填埋场环境污染隐患排查治理、重金属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专项整治等多项行动方案。
生态环境部将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扎实推进相关整治行动,推动到2027年完成磷石膏库、垃圾填埋场污染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到2030年完成重金属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并采取有力措施严防新的污染隐患产生。以打击非法倾倒填埋固体废物,非法拆解废电器和废动力电池、风电机组、光伏组件等“新三样”固体废物为重点,调动群众广泛参与,形成强大社会震慑。加快建设危险废物全过程环境监管信息系统,强化实时可追溯监管。
(来 源 : 新华网、 海西发布、 经济参考报、中国环境、 新京报)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固废处理
返回版块9996 条内容 · 185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数万吨尾矿砂、高炉渣、脱硫石膏等工业固废应用于城市道路,十九冶集团携手旭泰新材料助力废渣逆袭!这是一条以尾矿砂、高炉渣为骨料,高炉脱硫石膏、钛石膏等为胶凝材料搅拌铺筑的城市道路。9月15日,记者在攀枝花中国三线博物馆附近看到,由中国十九冶集团携手攀枝花旭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利用钒钛磁铁矿固体废弃物建设的一条城市道路正在养护过程中。 这条道路长160米、宽2.8米、厚0.2米,外观看上去与普通混凝土道路并无差别。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关注一下,期待后续报道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