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施工中,桥墩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体结构的安全与耐久性。近年来,许多项目在桥墩施工后常出现表面裂缝、垂直度偏差及预埋件移位等问题,这些缺陷不仅影响外观,更可能导致结构受力不均,甚至引发安全隐患。在荷载反复作用下,细微的裂缝可能扩展,垂直度偏差会加剧结构偏心受力,而预埋件移位则会影响后续上部结构的安装精度。本文将以一线施工的视角,用大白话拆解这些问题成因,并给出具体、可操作的解决方案,重点突出工序要点和注意事项,帮助现场人员避坑提效。
表面裂缝通常源于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材料问题、温度应力或养护不到位。具体来说,水泥用量过高、水灰比控制不当、振捣不匀均会导致混凝土收缩开裂。此外,高温天气下表面水分蒸发过快,若养护未及时覆盖,裂缝很容易产生。垂直度偏差多因模板安装不牢、测量放线错误或浇筑过程中模板移位所致。预埋件移位则常由于固定不牢、混凝土冲击或工人操作疏忽造成。这些问题若不及时处理,会显著降低桥墩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甚至需要返工,造成经济损失和工期延误。
针对表面裂缝,首先需要分类处理。对于宽度小于0.2毫米的浅表裂缝,可采用表面封闭法,使用环氧树脂或专用裂缝胶进行涂抹密封。施工前,务必清理裂缝周围浮灰和杂物,用钢丝刷打磨表面,确保粘结面干燥、洁净。对于较深或较宽的裂缝,则需采用压力注浆法,将低粘度环氧浆液注入裂缝内部,恢复整体性。关键点在于注浆压力要控制在0.2-0.4MPa之间,避免压力过高导致裂缝扩展。施工后,需进行淋水或超声波检测,确保密实度。
垂直度偏差的纠正需要从模板工程入手。 模板安装与校准 是核心工序。首先,采用全站仪或激光铅垂仪进行精准放线,在基础层上标出桥墩中心线和边线。模板拼装时,要确保接缝严密,并使用双螺母钢拉杆或型钢支撑固定,避免浇筑时移位。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实时监测模板垂直度,每浇筑1.5米高度至少复核一次。若发现偏差,应立即停止浇筑,通过调节支撑系统或使用千斤顶微调模板位置。校正后,需重新检查固定情况,方可继续施工。
预埋件移位防治的关键在于 预埋件固定与混凝土浇筑控制 。在安装预埋件时,应采用焊接或螺栓方式将其与主体钢筋牢固连接,并在周边加设加强钢筋网片,防止混凝土冲击导致移位。浇筑前,需对预埋件位置进行三级复核,包括班组自检、技术员复检和监理终检。浇筑过程中,避免混凝土直接冲击预埋件,使用溜槽或分层浇筑减小冲击力。振捣时,严禁振动棒触碰预埋件,以免引起位移。施工后,及时检查位置偏差,若超出规范允许范围,需在混凝土初凝前调整或后期采用植筋等方式补救。
桥墩施工中的裂缝、偏差和移位问题,必须通过精细化管理和严格工序控制来预防与处理。从材料配比到模板安装,从预埋件固定到混凝土浇筑,每个环节都需精益求精。现场人员应加强技术交底和过程巡查,确保规范落地。只有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检验,才能有效提升桥墩施工质量,保障桥梁整体安全。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工程项目管理
返回版块4.67 万条内容 · 504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