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连续墙是一种在地下构筑的连续钢筋混凝土墙体,兼具挡土、止水、承重等多重功能,广泛应用于深基坑工程、地下工程(如地铁车站、地下车库)及水利工程等场景。其核心优势在于对周边环境影响小、墙体刚度大、防渗性能好,尤其适用于软土、高水位或周边建筑物密集的施工环境。以下从施工方法分类和完整工艺流程两方面,详细解析地下连续墙的施工要点。
一、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分类
根据成槽方式、墙体材料及施工设备的差异,地下连续墙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不同方法适用于不同地质条件和工程需求:
1. 按成槽机械分类
这是最常见的分类方式,核心区别在于 “如何在地下挖出连续的槽段”,不同机械对应不同地质适应性:
?? 抓斗式成槽机施工法
利用液压抓斗(如蚌式抓斗)直接抓取土层或岩层,完成槽段开挖。适用于软土、粉质黏土、砂层等松散地层,成槽效率高(单日可完成 1-2 个标准槽段),设备操作灵活,对周边地层扰动较小。若遇到较硬的土层或风化岩层,可搭配冲击锤辅助破碎,扩大适用范围。
?? 冲击式成槽机施工法
通过冲击锤(如十字锤、梅花锤)的反复冲击,将土层或岩层破碎后,用泥浆将渣土悬浮并排出槽外。适用于岩层、卵石层等坚硬地层,成槽深度大(可达 50m 以上),但施工效率较低,且冲击过程中易产生振动,需控制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
?? 铣削式成槽机施工法
利用铣轮(带合金刀具)的旋转铣削作用,将地层切割破碎,同时通过泥浆循环带走渣土。适用于软硬交错地层(如黏土层与风化岩交互层),成槽精度高(槽壁垂直度偏差可控制在 1/500 以内),墙体接头质量好,但设备投入成本较高,多用于对精度要求高的重点工程(如地铁换乘站)。
2. 按墙体材料分类
墙体材料决定了地下连续墙的强度、防渗性和耐久性,需根据工程功能选择:
?? 钢筋混凝土连续墙
应用最广泛的类型,槽段开挖完成后,放入钢筋笼并浇筑混凝土(多为 C30-C50 商品混凝土),形成整体刚性墙体。适用于需承受较大土压力、水压力或上部结构荷载的场景(如深基坑支护兼作主体外墙),兼具挡土、止水和承重功能。
?? 素混凝土连续墙
仅浇筑混凝土、不配置钢筋,主要用于单纯止水或临时挡土(如临时截水帷幕),成本低于钢筋混凝土墙,但刚度和承载能力较弱,不适用于永久结构。
?? 型钢水泥土连续墙(SMW 工法墙)
属于 “组合式墙体”,先通过多轴搅拌桩机将水泥浆与原地层土搅拌形成水泥土桩,再插入型钢(如 H 型钢),形成兼具防渗和挡土功能的墙体。施工速度快、污染小,适用于软土地区的临时支护,后期型钢可回收重复利用,经济性较好。
二、地下连续墙完整工艺流程
地下连续墙施工需遵循 “分段成槽、逐段浇筑、整体连接” 的原则,单个槽段施工完成后,再进行下一段,最终形成连续墙体。完整流程可分为施工准备、槽段施工、墙体浇筑、接头处理四大阶段,具体步骤如下:
1. 施工准备阶段:为成槽奠定基础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直接影响后续施工质量和效率,核心是 “确保场地条件达标、设备材料到位、测量精准”:
?? 场地平整与硬化
清理施工场地内的障碍物(如地下管线、旧基础),将场地平整至设计标高;对成槽机、起重机等重型设备行驶区域,采用混凝土硬化(厚度不小于 150mm)或铺设钢板,防止设备下陷。
?? 测量放线与导墙施工
根据设计图纸,用全站仪放出地下连续墙的轴线位置,误差控制在 ±5mm 以内;沿轴线两侧浇筑 “导墙”—— 导墙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通常高 1.2-1.5m、宽 0.8-1.0m),作用是定位槽段、防止槽口坍塌、作为成槽机的导向轨道,同时还能储存泥浆,维持泥浆液面高度。导墙浇筑后需养护 7 天以上,强度达到设计值的 70% 方可进入下一工序。
?? 导墙施工
导墙是沿连续墙轴线浇筑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作用包括:① 定位槽段,确保槽段尺寸与轴线偏差符合要求;② 防止槽口坍塌,保护槽壁顶部稳定;③ 作为成槽机的导向轨道,控制成槽垂直度;④ 储存泥浆,维持泥浆液面高度(平衡土压力与水压力)。其施工流程如下:
(1)导墙开挖
按放线边线采用挖掘机开挖导墙沟槽,沟槽深度 1.2-1.5m(根据地下水位与槽段深度确定,需高于地下水位 0.5m 以上),宽度 0.8-1.0m(比连续墙设计宽度宽 100-200mm,预留模板安装空间)。开挖过程中若遇软土或流沙,需采用钢板桩临时支护,防止沟槽坍塌。
(2)基底处理与钢筋绑扎
清理沟槽底部浮土,用蛙式打夯机夯实基底(压实系数≥0.95),若基底为软土,需铺设 100mm 厚级配砂石垫层并夯实;
按设计图纸绑扎导墙钢筋: 主筋采用 HRB400 级钢筋(直径 12-16mm),间距 150-200mm,箍筋采用 HPB300 级钢筋(直径 6-8mm),间距 200-300mm;钢筋接头采用绑扎搭接(搭接长度≥35d,d 为主筋直径),同一截面接头率≤50%;绑扎完成后,用全站仪复核钢筋位置,确保导墙轴线偏差≤±3mm。
(3)模板安装与加固
采用钢模板(厚度≥5mm,平整度偏差≤2mm/m),模板拼缝处粘贴海绵条防止漏浆;模板外侧用钢管脚手架加固(水平间距 600mm,竖向间距 800mm),并通过对拉螺栓(直径 12mm)固定,确保浇筑时模板不变形。安装后检查模板垂直度(偏差≤1/500)与顶面标高(需符合设计要求,误差≤±5mm)。
导墙混凝土采用 C25-C30 商品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 150-180mm,通过溜槽浇筑(避免混凝土离析),分层浇筑厚度≤500mm,每层用插入式振捣棒振捣密实(振捣至表面无气泡溢出);
浇筑完成后,及时覆盖土工布保湿,12h 内浇水养护,养护时间≥7 天,期间禁止重型设备碾压或碰撞导墙;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值的 70%(通常为 14-21MPa)后,方可拆除模板,进入后续工序。
(5)导墙质量验收
模板拆除后,检查导墙外观(无露筋、蜂窝、裂缝)、尺寸偏差(顶面标高 ±5mm,轴线偏差 ±3mm,壁厚 ±10mm);同时在导墙顶面弹出连续墙槽段的分幅线,标注槽段编号与长度,为后续成槽提供定位依据。
?? 泥浆制备与循环系统搭建
泥浆是地下连续墙施工的 “核心保护剂”,需根据地质条件配置(如砂层用高黏度泥浆,黏土层用低黏度泥浆),常用配合比为 “膨润土 + 水 + 纯碱 + CMC(羧甲基纤维素)”,要求泥浆密度 1.05-1.20g/cm3、黏度 18-25s、含砂量≤3%。同时搭建泥浆池(分沉淀池、循环池、新浆池)和泥浆输送管道,确保泥浆可循环利用(经沉淀、过滤后重新投入使用),减少浪费。
?? 设备与材料进场检验
成槽机、起重机、混凝土输送泵、钢筋加工设备等需调试到位,检查设备性能(如成槽机的垂直度控制系统、起重机的起吊能力);钢筋、水泥、砂石等材料需送检,确保符合设计要求(如钢筋强度等级不低于 HRB400,混凝土抗渗等级不低于 P6)。
2. 槽段施工阶段:开挖连续槽体
槽段是地下连续墙的基本单元,单段长度通常为 4-6m(根据地质和设备确定,软土段可稍长,硬岩段宜短),施工核心是 “控制槽壁稳定、保证槽形精度”:
?? 划分槽段与设置接头
根据设计轴线和施工设备,将地下连续墙划分为若干个槽段,相邻槽段间需设置 “接头”(如锁口管接头、工字钢接头),接头需具备防渗和传力功能。划分时需避开地下管线或构筑物,确保槽段长度均匀。
?? 成槽开挖与泥浆护壁
成槽机沿导墙轨道就位,调整机身垂直度后开始开挖:抓斗式成槽机采用 “分层开挖”(每层开挖深度 1.5-2.0m),避免一次开挖过深导致槽壁坍塌;冲击式或铣削式成槽机则通过持续破碎 + 泥浆循环排渣。开挖过程中,需始终保持槽内泥浆液面高于地下水位 0.5m 以上(且不低于导墙顶面 0.3m),利用泥浆的静水压力平衡土压力和水压力,防止槽壁失稳。
?? 槽段质量检测
每个槽段开挖完成后,需进行 “清槽”—— 用吸泥泵或空气升液器清除槽底沉渣(沉渣厚度需≤100mm,若为承重墙体需≤50mm),避免影响混凝土与地基的结合;随后用超声波测壁仪检测槽壁垂直度(允许偏差≤1/300)和槽段尺寸(宽度、深度偏差 ±50mm),若超标需进行修槽处理(如用抓斗修整倾斜槽壁)。
3. 墙体浇筑阶段:形成钢筋混凝土墙体
槽段验收合格后,需快速完成钢筋笼吊装和混凝土浇筑,防止槽壁长时间暴露导致坍塌:
?? 钢筋笼制作与吊装
钢筋笼在现场加工棚制作,按设计图纸绑扎主筋、箍筋和连接筋(主筋接头采用机械连接或焊接,接头位置需错开,同一截面接头率≤50%);为保证钢筋笼在槽内的垂直度和保护层厚度,需在钢筋笼外侧焊接 “导向垫块”(间距 2-3m,每侧不少于 2 块)。钢筋笼制作完成后,用起重机(如履带吊)整体吊装入槽,吊装过程中需缓慢平稳,避免碰撞槽壁;若钢筋笼长度超过吊车起吊高度,可分两段制作,在槽内进行焊接连接(接头需符合规范要求)。
?? 混凝土浇筑
采用 “导管法” 浇筑混凝土:在槽段内插入 2-3 根直径 200-250mm 的浇筑导管(导管间距≤3m,距槽段端部≤1.5m),导管底部距槽底 300-500mm;浇筑前需用 “隔水栓”(如橡胶球)堵住导管底部,防止泥浆进入导管。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 180-220mm,从导管顶部倒入,利用混凝土的自重将泥浆从槽内挤出;浇筑过程中需连续进行(间隔时间不超过 30min),并及时提升导管(导管埋入混凝土深度控制在 2-6m,防止导管拔出混凝土面导致断桩);混凝土浇筑高度需超出设计标高 300-500mm,确保后期凿除浮浆后墙体强度达标。
4. 接头处理 与后续 工作
相邻槽段的接头是地下连续墙的薄弱环节,需重点处理以保证防渗性能;同时完成墙体后续处理,为上部结构施工创造条件:
?? 接头处理
若采用 “锁口管接头”(最常用),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需按规定时间(通常浇筑后 30-60min)启动拔管机,缓慢拔出锁口管(拔管速度与混凝土初凝速度匹配,避免过快导致混凝土塌陷、过慢导致锁口管无法拔出);拔管完成后,后续槽段开挖时,需对前期墙体的接头面进行 “刷壁” 处理 —— 用专用刷壁器(如钢丝刷)反复擦拭接头面,清除附着的泥皮和浮浆,确保新老混凝土结合紧密,防止接头渗漏。
?? 墙体养护与质量检测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需自然养护 28 天,确保墙体达到设计强度;养护期间需监测墙体位移和沉降(用全站仪或测斜仪),若发现异常需及时采取加固措施(如注浆加固)。养护完成后,需进行质量检测:采用超声波探伤检测墙体完整性(检查是否存在孔洞、夹泥等缺陷),采用水压试验检测防渗性能(接头处渗漏量需≤0.1L/(m?d))。
?? 后续工序衔接
根据工程需求,对地下连续墙进行后续处理:若作为基坑支护墙,需在墙体顶部浇筑冠梁(连接各槽段,增强整体刚度);若作为主体结构外墙,需凿除顶部浮浆,露出新鲜混凝土,以便与上部结构(如楼板、柱子)连接;同时根据设计要求,在墙体内预留预埋件(如钢支撑连接件、管线洞口),确保后续施工顺利进行。
三、施工核心控制要点
?? 泥浆质量控制: 全程监测泥浆的密度、黏度、含砂量,若指标超标需及时调整(如添加膨润土提高黏度、加入清水降低密度),避免因泥浆质量差导致槽壁坍塌。
?? 槽壁稳定控制: 成槽速度需与地质匹配(软土段慢挖、硬岩段匀速挖),避免超挖;雨天施工时需提高泥浆液面,防止雨水流入槽内稀释泥浆。
?? 钢筋笼吊装控制: 吊装前检查钢筋笼焊接质量,吊装时设专人指挥,避免碰撞槽壁;钢筋笼入槽后需固定,防止浇筑混凝土时上浮。
?? 混凝土浇筑控制: 严格控制混凝土坍落度和浇筑速度,确保导管埋深符合要求,杜绝断桩、夹泥等质量缺陷。
通过以上施工方法和流程的规范执行,可确保地下连续墙的质量和性能,满足工程对挡土、止水、承重的多重需求,为地下工程的安全施工提供可靠保障。
0人已收藏
1人已打赏
免费4人已点赞
分享
给排水资料库
返回版块22.44 万条内容 · 559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一文教你分清楚压实系数与夯填度在建筑地基处理、路基施工等岩土工程领域,“压实系数” 与 “夯填度” 是衡量填土压实质量的核心指标,二者均服务于控制填土密实度、保障结构承载能力与稳定性,但在定义内涵、计算逻辑、适用场景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许多工程人员易混淆二者概念,导致质量控制方向偏差。本文将从核心定义、计算方式、适用范围、检测关联等维度,系统梳理二者区别与联系,助力工程实践中精准应用。 一、先明确核心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3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非常感谢楼主的无私分享
回复 举报
学习了地下连续墙施工工艺技术,多谢了。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