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暖通空调 \ 制冷技术 \ 如何通过视液镜观察设备运行状况?

如何通过视液镜观察设备运行状况?

发布于:2025-09-16 11:57:16 来自:暖通空调/制冷技术

来源:制冷世界

|

作者:小冷

[复制转发]


     


在空调及制冷设备的日常运维中,视液镜作为观察制冷剂状态的核心部件,常被用于辅助判断系统运行状况。尽管气泡出现在视液镜中常被视为制冷剂不足的信号,但这一判断存在局限性。实际上,气泡的形成可能源于多重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例如过冷度不足导致液态制冷剂在管路中局部汽化,或干燥过滤器因杂质堆积引发压差使制冷剂闪发为气体。此外,系统压力波动(如压缩机启停、冷凝器散热异常)也可能在视液镜中形成短暂气泡现象。因此,单一气泡现象需结合压力表读数、湿度指示器颜色变化等参数综合分析,才能准确判断系统故障根源。

        



视液镜作为制冷系统管路中的透明观察窗口,其设计精巧,功能多样,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在空调及制冷系统的运维实践中,视液镜通过其广角镜面结构实现了对制冷剂状态的可视化监测。这种设计允许维修人员直接观察管路中液态制冷剂、气泡或闪蒸气体的动态分布,从而快速判断制冷剂量是否处于合理区间。当系统出现异常时,例如制冷剂不足或干燥过滤器堵塞,视液镜中会呈现密集气泡或异常闪蒸现象,为定位故障提供直观依据。


同时,视液镜核心部件配备的湿度指示器能实时反映系统水分状况。该指示器通过颜色渐变机制实现精准检测:当系统含水量处于安全范围时显示绿色,而当水分超标时则转为黄色预警。这种可视化检测方式替代了传统仪表的复杂读数,使维护人员能够快速识别干燥过滤器失效或管路泄漏等潜在问题,及时采取排水或更换滤芯等处理措施。


在正常工况下,视液镜应呈现清澈的液态制冷剂流动状态,仅在压缩机启停或负荷突变等特定情况下出现短暂气泡。若持续观察到气泡,则需结合其他系统指标进行综合判断,以准确诊断系统状态。


        


            


视液镜气泡常见原因

缺少制冷剂

当制冷系统内制冷剂量低于设计标准时,高压侧管路压力会出现明显降低,这种压力失衡会导致液态制冷剂在流经管路时因局部压降产生闪蒸现象。此时视液镜中持续出现的气泡并非单纯由制冷剂不足引起,而是系统压力异常引发相态变化的直观表现,通常伴随蒸发器供液不足、压缩机吸气过热度升高等连锁反应。

■气泡呈均匀细密分布,无明显聚集或消散现象。

■伴随蒸发器结霜不良,表现为结霜不均匀或结霜厚度不足。

■高低压表读数均低于正常值,反映出系统压力整体偏低。


过冷度不足

在制冷系统中,过冷度不足表现为冷凝器出口液态制冷剂未充分冷却至设计温度,导致液管压力异常波动。此时液态制冷剂在管路压差作用下发生局部闪蒸,形成间歇性气泡现象。以多联机系统为例,当室外机冷凝器表面积尘导致热交换效率衰减时,制冷剂在冷凝阶段的过冷度会显著降低。这种情况下,虽然系统仍能通过压缩机变频调节维持基础制冷功能,但液管中闪蒸产生的气态制冷剂会干扰膨胀阀正常节流,表现为视液镜内周期性出现气泡群。值得注意的是,此类非持续性气泡与制冷剂充注量不足存在本质区别——系统高压侧压力仍能维持在正常区间,但蒸发器供液量减少会导致吸气过热度异常升高

典型原因:

■冷凝器脏堵,影响散热效率。

■风机故障,导致风量不足,散热效果下降。

■环境温度过高,超出冷凝器设计散热范围。


        


干燥过滤器堵塞

在制冷循环系统中,干燥过滤器作为关键功能组件,其核心功能在于实现双重防护:通过金属滤网拦截金属碎屑、氧化皮等固体杂质

,同时利用分子筛等干燥剂吸附制冷剂中的水分,从而保障毛细管、膨胀阀等精密部件的运行安全。当系统杂质含量超出设计容量时,滤网孔隙逐渐被堵塞,此时过滤器进出口压差将显著升高。正常工况下该压差应稳定在0.1MPa以内,而严重堵塞时可能突破0.3MPa阈值。


这种异常压差会引发制冷剂流动状态改变:液态制冷剂在通过堵塞滤网时,因局部阻力剧增导致压力骤降,触发闪蒸现象形成气液两相流。此时视液镜中会出现间歇性气泡群,同时伴随蒸发器供液量减少、压缩机吸气过热度异常升高等连锁反应 。需特别注意的是,此类由堵塞引发的气泡与制冷剂充注量不足产生的持续气泡存在本质差异——前者在压差恢复后气泡现象即消失,而后者会持续存在并伴随系统高压报警。


检测技巧:

■触摸过滤器前后管路温差,若温差过大,可能表明过滤器堵塞。

■观察压差表读数,直接获取过滤器前后压差信息。

■检查滤网目数是否匹配系统流量,避免因滤网过细导致堵塞。


液管压力损失

液管的压力损失也是引起气泡的重要原因之一。若液管的压力损失很大,液体冷媒会闪发为气体。这些闪发气体在流过膨胀阀时,不仅会减少冷媒的流量,还可能侵蚀膨胀阀,影响其正常工作。若系统的过冷度很小,压力损失很容易导致视液镜中出现气泡。


        


系统压力波动

在制冷系统运行过程中,压力波动是引发视液镜气泡现象的重要诱因。当压缩机启停频率异常(如热泵系统频繁化霜导致的四通阀换向冲击) ,或膨胀阀调节失灵(如感温包失效导致开度异常),均会破坏系统压力平衡。此时液态制冷剂在管路中形成湍流,局部压力骤降至制冷剂饱和蒸气压以下,触发闪蒸现象产生气液两相流。以低温环境为例,当环境温度骤降至设计工况以下时,管路中液态制冷剂的热力学状态可能突破相变临界点,形成间歇性气泡群。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此类压力波动引发的气泡具有时域特征:在系统压力恢复稳定后,气泡现象会逐渐消散。这与制冷剂充注不足导致的持续性气泡存在本质区别——后者伴随蒸发器供液不足、压缩机回气管结露异常等连锁故障特征。实际运维中,维修人员需结合压力表动态监测(观察高低压波动幅度)、视液镜气泡持续时间(持续30秒以上需重点排查)及湿度指示器颜色变化(黄色预警需优先排除干燥过滤器堵塞)进行综合诊断。


            


【免责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制冷技术

返回版块

14.66 万条内容 · 871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常见制冷方式的原理、技术特点

蒸气压缩制冷 (一)工作原理     蒸气压缩式制冷作为现代制冷技术的主流形式,其核心原理基于制冷剂在封闭系统内的热力学循环实现能量转移。该系统通过四大关键部件(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的协同作用,完成制冷剂的相态转换与热量传递:液态制冷剂在蒸发器低压环境下吸收被冷却介质的热量发生相变汽化(蒸发吸热过程),随后经压缩机做功压缩为高温高压气态(压缩升压过程),在冷凝器中向环境介质释放热量并冷凝为液态(冷凝放热过程),最后通过节流装置降压形成低温低压两相流(节流降压过程),重新进入蒸发器完成循环。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