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隧道支护、基坑加固、边坡防护等岩土与地下工程中,喷射混凝土凭借 “快速凝结、强黏结性、高适应性” 的核心优势,成为保障结构稳定的关键技术。它通过压缩空气将配比精准的混凝土拌合料高速喷射至受喷面,快速形成与围岩 / 结构紧密结合的支护层,兼具 “主动加固” 与 “即时防护” 双重功能。本文基于工程实践,从作用机理、原材料配比、喷射工艺、机具选型、施工管控五大维度,系统梳理喷射混凝土的技术要点与问题解决方案,为工程现场提供可落地的技术参考。
一、喷射混凝土的作用机理:五大核心功能解析
喷射混凝土并非简单的 “表面覆盖层”,而是通过与围岩 / 结构的协同作用,实现多重支护效果,其核心作用机理可概括为以下五点:
1. 自撑能力:构建 “围岩 - 喷层” 承载体系
喷射混凝土与开挖后的原位岩体紧密黏结,形成一个共同受力的 “复合承载结构”—— 喷层通过自身强度约束岩体侧向变形,同时岩体为喷层提供支撑反力,大幅提升围岩的自稳能力。尤其在软弱围岩(如黏土层、破碎岩层)中,喷层能快速填补岩体裂隙,阻止岩体松散坍塌,为后续支护(如锚杆、锚索)施工争取时间。
2. 黏结作用:类似 “砂浆” 的岩体胶结效果
喷射混凝土在高压作用下,能渗透至岩体表面的节理、裂隙及凹陷处,其作用等同于砌体结构中的 “砂浆”—— 将原本松散的岩块、颗粒胶结为整体,消除岩体内部的 “空隙薄弱区”。试验数据表明,喷射混凝土与新鲜岩面的黏结强度可达 1.5~3.0MPa(普通混凝土黏结强度仅 0.5~1.0MPa),有效增强岩体整体性。
3. 防风化与防渗:岩体的 “防护铠甲”
暴露在空气中的岩体易受水、氧气、温度变化影响而风化(如砂岩崩解、页岩软化),喷射混凝土形成的密闭层能:
封闭岩体裂隙,阻止雨水、地下水渗入(避免裂隙水压力增大导致岩体失稳);
隔绝空气与岩体的直接接触,减缓化学风化(如碳酸盐岩的溶蚀);
减少温度变化对岩体的热胀冷缩损伤,延长工程结构使用寿命。
4. 抗剪强度:阻止岩块垮落的 “隐性锚杆”
对于存在局部松散岩块的顶板 / 侧壁,喷射混凝土通过与岩面的强黏结力,提供足够的抗剪切能力 —— 相当于在岩块与母体岩体间设置 “隐性锚杆”,阻止松散岩块因重力或应力释放而垮落。尤其在隧道拱顶,喷层能有效约束 “楔形岩块” 的滑移,避免局部塌方。
5. 支撑作用:等效 “拱形结构” 的承载效果
具有一定厚度(通常 50~150mm)的喷射混凝土层,可视为一个 “密闭的拱形构件”(如隧道喷层),将上部荷载(如围岩压力、覆土重量)通过拱结构的 “轴力传递” 分散至两侧基础,大幅降低局部受力集中。试验表明,弧形喷层的承载能力比平面喷层高 30%~50%,适用于大跨度空间(如地下厂房、隧道)。
二、原材料与配比设计:决定喷射混凝土性能的核心环节
喷射混凝土的质量依赖于 “原材料品质” 与 “配比精准度” 的双重控制,需严格遵循 “强度达标、可喷射性好、经济性优” 的原则,具体要求如下:
(一)原材料质量标准:五大组分的选型要求
喷射混凝土的原材料包括水泥、砂、石子、水、速凝剂,各组分的选型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凝结速度、强度、黏结性及施工安全性,具体标准如下表:
|
|
|
---|---|---|
水泥 |
特殊场景: - 硫酸盐环境(如地下水含 SO?2?):选用抗硫酸盐水泥; - 早期强度要求高(如紧急抢险):选用硫铝酸盐水泥。 |
- 新鲜度:储存期≤3 个月,严禁使用受潮结块水泥; - 与速凝剂相容性:初凝时间≤5min(掺速凝剂后)。 |
砂 |
禁用细砂(细度模数<2.3)与含泥量高的砂。 |
- 含水率:5%~7%(过高易堵管,过低粉尘大); - 含泥量:≤3%(泥含量过高降低黏结强度)。 |
石子 |
优先推荐卵石(表面光滑,输料阻力小),碎石仅在 “高强度要求” 场景使用。 |
- 颗粒级配:粒径 15~25mm 的石子含量≤20%(减少回弹); - 含泥量:≤1%(避免影响水泥水化)。 |
水 |
|
- 硫酸盐含量(以 SO?2?计):≤1%(避免生成膨胀性物质导致开裂); - 禁用海水(含盐分,腐蚀钢筋、影响强度)。 |
速凝剂 |
目前主流型号为改进型 SNA-103A、JC-4 等。 |
- 强度损失:28 天抗压强度损失≤15%(传统 8880 型速凝剂损失达 30%~40%); - 腐蚀性:对钢筋、皮肤的腐蚀性符合《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 50119 要求。 |
(二)配合比设计:兼顾 “强度” 与 “可喷射性”
喷射混凝土的配合比需同时满足两项核心要求:力学性能达标(抗压强度、黏结强度)与施工性能良好(流动性、黏聚性、低回弹),常规设计原则如下:
1. 基础配合比(重量比)
工程中常用的基准配合比为: 水泥:砂: 石子 = 1:2:2 或 1:2.5:2(根据骨料级配微调) ,具体调整逻辑:
若骨料偏粗(石子含量高): 适当提高砂率至 50%~55%(增强黏聚性,减少回弹);
若要求早期强度高(如隧道紧急支护): 水泥用量提高至 400~450kg/m3(常规用量 350~400kg/m3);
若采用湿喷工艺: 可适当降低砂率至 45%~50%(湿喷料流动性好,无需过高砂率)。
2. 关键参数控制
水灰比: 最佳范围为0.4~0.45—— 水灰比过小(<0.4),混凝土干涩,回弹率高达 20%~30%,且易堵管;水灰比过大(>0.45),混凝土易流淌、离析,喷层强度降低(28 天抗压强度可能下降 15%~20%)。
速凝剂掺量: 常规为水泥重量的2.5%~4%—— 掺量过低,凝结时间延长(初凝>10min),喷层易下坠;掺量过高,后期强度损失增大(每增加 1% 掺量,28 天强度下降 5%~8%),需通过试验确定最佳掺量。
喷层厚度: 常规范围为50~150mm,最大不超过 200mm:
最小厚度: ≥石子最大粒径的 2 倍(如石子粒径 20mm,最小厚度≥40mm),避免石子暴露导致喷层开裂;
最大厚度: >200mm 时,喷层自重过大易脱落,且刚度与围岩变形不匹配(喷层易受拉开裂),需分 2~3 次喷射(每次间隔 15~20min,掺速凝剂时)。
三、喷射工艺:干喷 vs 湿喷的技术对比与流程详解
喷射混凝土的工艺分为干喷与湿喷两类,二者在设备、流程、效果上差异显著,目前湿喷工艺因 “低回弹、低粉尘、高质量” 成为主流,但干喷仍在小型临时工程中应用。
(一)两类工艺的核心差异对比
|
|
|
---|---|---|
工艺原理 |
|
|
回弹率 |
|
|
粉尘浓度 |
|
|
混凝土质量 |
|
|
施工效率 |
|
|
适用场景 |
|
|
核心缺点 |
|
|
(二)湿喷工艺详细流程(主流应用)
湿喷工艺需严格遵循 “材料准备→搅拌→输送→喷射→养护” 的有序流程,每个环节的操作 规范直接影响最终质量:
1. 材料准备与搅拌
材料计量 :采用电子计量设备,水泥、砂、石子的计量误差≤±2%,水的计量误差≤±1%;
搅拌要求: 使用强制式搅拌机(禁止自落式搅拌机,搅拌不均),搅拌时间≥90s(干料预拌 30s,加水后再拌 60s),确保湿料色泽一致、无水泥团块;
速凝剂准备: 液体速凝剂需提前搅拌均匀(避免沉淀),采用专用计量泵输送(计量精度≤±1%)。
2. 湿喷机输送与喷头操作
目前工程中常用的湿喷机为双罐式(如 HLF-5 型) 或泵送式(如徐工 SPB7 型),其核心流程为:
供料: 湿料由料斗进入双罐,拨料片旋转将料分配至两个交替工作的罐体;
输料: 压缩空气(压力 3~6MPa)将罐内湿料吹送至输料管,双罐交替输料实现 “连续喷射”;
喷头混合: 在喷头处,湿料与计量后的速凝剂混合(通过喷嘴水环精准加水,确保水灰比 0.4~0.45);
喷射操作:
喷射顺序:先墙后拱、自下而上(避免拱部混凝土下坠压坏下部喷层);
喷头 移动 : 先喷 1~2cm 厚砂浆打底(增强黏结),再以 “螺旋状划圈” 喷射(圈径 100~150mm,一圈压半圈);
距离与角度: 喷头与受喷面距离0.8~1.0m,喷射方向垂直于受喷面(侧墙可向下倾斜 10°~15°,减少回弹)。
3. 养护:保障强度增长的关键步骤
喷射混凝土终凝后(掺速凝剂时约 10~15min)需立即养护,具体要求:
养护时间: 普通硅酸盐水泥≥7 天,矿渣硅酸盐水泥≥14 天;
养护方式: 采用 “洒水 + 覆盖土工布”(避免水分快速蒸发导致开裂),高温季节每 2 小时洒水 1 次,低温季节(<5℃)需采取保温措施(如覆盖棉被);
特殊场景: 淋水环境或相对湿度≥95% 时,可自然养护(无需额外洒水)。
四、施工机具选型:从核心设备到配套机械
喷射混凝土的施工效率与质量,依赖于 “喷射机 + 配套设备” 的合理选型,需根据工程规模、地质条件、工艺类型(干喷 / 湿喷)综合确定。
(一)核心设备:湿式喷射机的类型与应用
湿式喷射机是湿喷工艺的核心,目前国内主流型号及特点如下表:
|
|
|
|
---|---|---|---|
HLF-5 型(罐式) |
|
|
|
徐工 SPB7 型(泵送式) |
|
|
|
正迅重工 ZXP4517(智能型) |
|
|
|
为实现 “高效、精准” 施工,需配置以下配套设备:
石子筛选机:
功能: 去除超粒径石子(如>25mm 颗粒),保证骨料级配符合要求;
选型: 优先选用 “振动式筛选机”(筛选效率≥50t/h),配备 2~3 层筛网(孔径 25mm、15mm、5mm)。
混凝土罐车:
功能:运输搅拌好的湿料(避免现场搅拌污染),罐车需带 “旋转搅拌功能”(防止湿料离析);
容量:根据喷射机产能匹配,常规选用 6~12m3 罐车(小型工程可用 3~5m3 小型罐车)。
喷射台车:
功能:替代人工操作喷头,实现 “全自动定位 + 精准喷射”,减少人工误差;
代表型号:铁建重工 HPS3016 轮胎式喷射台车,臂架可覆盖 360°,支持可编程控制(预设喷射参数),适合大跨度隧道、高边坡等工程。
五、施工管控:关键参数控制与常见问题解决
喷射混凝土施工中,“工艺参数偏差” 与 “现场突发问题”(如回弹、粉尘、涌水)是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需通过严格管控与针对性措施解决。
(一)关键工艺参数控制
1. 风压与水压:确保喷射流畅性
工作风 压 : 最佳范围110~130kPa—— 风压过大(>130kPa),混凝土喷射速度过快,回弹率增加 10%~15%;风压过小(<110kPa),料流速度不足,易堵管;
水压: 需比风压高 0.1MPa(如风压 120kPa,水压 220kPa),确保喷头处水能充分湿润料流(避免干料结块)。
2. 一次喷射厚度与复喷间隔
一次喷射厚度: 需根据受喷面位置(侧墙 / 拱顶)与骨料粒径调整,侧墙一次喷射厚度可达 70~100mm,拱顶宜控制在 50~70mm(避免重力下坠);且必须≥骨料最大粒径的 2 倍(如 20mm 石子,一次厚度≥40mm),防止石子暴露导致喷层开裂。
复喷间隔时间: 掺速凝剂时(普通硅酸盐水泥,温度 15~20℃),间隔 15~20min(喷层手指按压无明显痕迹即可复喷);不掺速凝剂时,间隔 2~4h;若间隔超 24h,复喷前需用高压水冲洗喷层表面(去除浮尘、增强黏结)。
3. 水灰比:肉眼与仪器双重把控
肉眼判断: 合格的喷射混凝土表面应呈 “暗弱光泽”,手感黏性好,无干斑、流淌现象;若表面发白(水灰比过小),需增加喷头供水量;若表面流淌(水灰比过大),需减少供水量。
仪器检测: 每工作班至少取 3 组喷射混凝土试块(采用 “喷大板切割法” 制作),检测 28 天抗压强度(需≥设计强度的 1.1 倍),同时验证水灰比是否在 0.4~0.45 范围内。
(二)常见施工问题及针对性解决方案
喷射混凝土施工中,回弹、粉尘、围岩涌水、喷层开裂是四大高频问题,需结合工程实际采取 “预防 + 治理” 双重措施:
1. 回弹率过高(>15%):从工艺与材料双管齐下
问题危害: 材料浪费(每超 10% 回弹率,成本增加 8%~10%)、喷层配比改变(回弹物含骨料多、水泥少,导致喷层强度降低)。
解决方案:
工艺调整:将风压控制在 110~130kPa,喷头与受喷面距离保持 0.8~1.0m,喷射方向垂直于受喷面(侧墙可下倾 10°~15°);
材料优化:选用级配良好的中粗砂(细度模数 2.5~3.2),石子最大粒径≤20mm,适当提高砂率至 50%~55%(增强黏聚性);
回弹物处理:回弹物硬化后(水泥:砂: 石子≈1:3:6),可破碎后作为普通混凝土骨料用于临时工程(如路基回填),禁止直接掺入喷射混凝土(会降低强度)。
2. 粉尘浓度超标(>15mg/m3):优先采用湿喷,辅以降尘措施
问题危害: 工人长期吸入粉尘易患尘肺病,粉尘附着在设备表面易导致故障,同时影响喷射质量(粉尘会削弱喷层与岩面的黏结)。
解决方案:
工艺升级:淘汰干喷工艺,采用湿喷(粉尘浓度可降至 10mg/m3 以下);
源头控制:将砂、石子含水率控制在 5%~7%(干料含水率过低易起尘),搅拌站加装密封罩与除尘设备(如布袋除尘器);
现场降尘:作业面设置喷雾降尘系统(每 5m 设 1 个喷雾头),加强通风(采用轴流风机将粉尘排出作业区),喷头处加长拢料管(0.5~1m,延长干料与水的混合时间)。
3. 围岩涌水:遵循 “先排后喷、排堵结合” 原则
问题危害: 涌水会稀释混凝土中的水泥浆,降低喷层与岩面的黏结强度(黏结力可下降 50% 以上),严重时导致喷层脱落、离层。
解决方案:
少量渗水(滴水):用高压风清扫岩面(吹走表面积水),边吹边喷(喷层厚度可适当增加 20%~30%);
小裂隙水:用快凝水泥砂浆(掺速凝剂)封堵裂隙,再喷射混凝土;
集中涌水(有压力):在涌水点凿 10cm 深的喇叭口,埋入 Φ20~30mm 导水管(外包滤网,防止泥沙堵塞),导水后再喷混凝土;待喷层强度达 70% 设计强度后,向导水管内注入水泥浆封堵(水压大时可保留导水管,接入水沟排水);
大量承压涌水:先采用注浆堵水(如水泥 - 水玻璃双液浆),填充岩体裂隙、切断涌水通道,待涌水量降至<0.1L/min 后再喷射混凝土。
4. 喷层收缩裂缝:从材料、工艺、养护三方面预防
问题原因: 喷射混凝土水泥用量高(350~450kg/m3)、含砂率高、喷层薄(大面积薄层易收缩),速凝剂加速凝结后,硬化期收缩量增大。
解决方案:
材料控制:选用 P?O 42.5 级及以上优质水泥,水泥用量≤450kg/m3(避免过多收缩),禁用细砂(细度模数<2.3);
工艺优化:喷层厚度控制在 50~150mm(避免过薄),分 2~3 次喷射(每次间隔 15~20min,减少单次收缩);
养护强化:终凝后立即洒水养护(普通水泥≥7 天,矿渣水泥≥14 天),高温季节覆盖土工布保水,低温季节(<5℃)采取保温措施(如覆盖棉被 + 电热毯);
增强抗裂:对裂隙发育岩体或大跨度空间,喷射前挂 Φ6~8mm 钢筋网(网格 200×200mm),钢筋网与岩面间距 30~50mm,喷层包裹钢筋网(增强整体性,分散收缩应力)。
(三)施工布置与组织:提升效率,减少干扰
1. 搅拌站与喷射机布置
搅拌站布置:
地面布置: 适合大型工程(如隧道),采用强制式搅拌机(产能≥15m3/h),减少井下粉尘,需确保运输距离≤1km(避免湿料离析);
井下 / 现场布置: 适合小型工程,采用小型搅拌机(产能 5~10m3/h),随用随拌(保证湿料新鲜),需配备除尘设备(如移动式除尘器)。
喷射机布置:
近距布置(距作业面<50m): 便于喷射手与司机沟通,及时处理堵管,适合大断面巷道(如双轨隧道),需预留设备移动空间(宽度≥3m);
远距布置(距作业面>50m): 通过延接输料管(每 50m 设 1 个支撑点,避免管路下垂)实现喷射,减少作业面设备拥挤,适合小断面隧道,需加强管路检查(每 2 小时检查 1 次,防止磨损漏料)。
2. 作业方式与劳动组织
作业方式:
掘喷平行作业: 适合大工程(如高铁隧道),掘进与喷射分两条路线(互不干扰),或在 掘进间隙喷射(如夜班掘进、白班喷射),可提高工期效率 30%~50%;
掘喷单行作业: 适合小型工程, 按 “一掘一喷”(浅基坑)或 “二掘一喷”(深基坑)组织 ,需控制掘进与喷射间隔≤24h(避免岩体长时间暴露)。
劳动组织:
采用 “专业喷射队”(5~8 人 / 班):包括司机 1 人(操作喷射机)、喷射手 2 人(控制喷头)、辅助工 2~3 人(上料、清理)、安全员 1 人(监测风压、粉尘);
培训要求:喷射手需经实操培训(掌握水灰比调整、喷头操作),司机需熟悉设备维护(如堵管处理、速凝剂计量校准)。
喷射混凝土作为岩土工程的 “即时支护屏障”,其质量控制需贯穿 “原材料 - 配比 - 工艺 - 机具 - 管控” 全流程,核心原则可总结为:
原材料是基础: 严格把控水泥、砂、石子、速凝剂的选型,禁止使用不合格材料(如受潮水泥、细砂);
配比是关键: 以 “强度达标、可喷射性好” 为目标,精准控制水灰比(0.4~0.45)、砂率(50%~55%)、速凝剂掺量(2.5%~4%);
工艺是保障: 优先采用湿喷工艺,规范喷头操作(距离 0.8~1.0m、垂直喷射),强化养护(终凝后及时洒水);
问题早解决: 针对回弹、粉尘、涌水、开裂等问题,提前预防(如优化配比)、及时治理(如导水堵水),避免小问题扩大;
组织要高效: 合理布置搅拌站与喷射机,采用平行作业(如掘喷同步),配备专业团队,确保施工安全与质量双达标。
只有将技术规范与现场实际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喷射混凝土的 “强黏结、快支护” 优势,为工程结构稳定提供可靠保障。
0人已收藏
2人已打赏
免费4人已点赞
分享
给排水资料库
返回版块22.44 万条内容 · 559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SMW工法桩施工方法及主要技术措施在现代基坑工程施工中,SMW 工法围护桩以其止水挡土一体化、施工效率高、型钢可回收等显著优势,成为深基坑支护体系的重要选择。本文将系统阐述 SMW 工法围护桩的施工技术要点,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本文以基坑围护结构采用 φ850@600SMW(φ1000@750)工法桩,桩内 H700*300*13*24 型钢。采用密插法和插二跳一及插一跳一方式。转角及接缝位置设置 φ800@600 高压旋喷桩加强止水。施工设备选用 1 台 JB-160 型三轴式搅拌钻机,配套 50 吨吊车、BZ-20 型注浆站等辅助设备为例。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3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非常感谢楼主的无私分享
回复 举报
学习了喷射混凝土施工技术,多谢了。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