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中,中国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建筑业作为碳排放的“大户”,其减碳任务尤为艰巨。据统计,建筑行业碳排放占全国总碳排放的比重超过50%,其中建筑材料的生产和运输过程占据了很大比例。
要实现建筑领域的低碳转型,仅仅关注建筑运行阶段的节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建筑材料的全生命周期入手,系统性地实施减碳和固碳策略。
什么是建筑材料全生命周期?
建筑材料全生命周期包括 原材料获取、生产加工、运输配送、使用维护以及废弃回收 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产生碳排放,同时也存在减碳和固碳的机会。
原材料获取阶段: 开采天然原料会破坏生态系统,消耗大量能源。创新方向是使用废弃物或再生材料作为替代原料。
生产加工阶段: 这是碳排放最高的环节,尤其是水泥、钢铁、玻璃等高性能材料的生产过程需要高温加热,消耗大量化石燃料。
运输配送阶段: 长距离运输会增加碳排放,本地化采购和绿色物流是减碳关键。
使用维护阶段: 材料的耐久性和维护需求影响长期碳足迹,长效材料可减少更换频率。
废弃回收阶段: 建筑拆除后,材料的处理方式决定其最终环境影响,回收利用可大幅降低新材料生产需求。
减碳技术:从源头到末端的多重策略
绿色生产工艺创新
水泥行业正在探索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将生产过程中排放的CO?捕获起来,用于生产新产品或封存于地下。一些企业开始采用氢能、生物质能等替代燃料,降低化石能源依赖。
低碳替代材料开发
大掺量混合材水泥、新型低碳水泥体系正在逐步替代传统高碳水泥。秸秆板材、竹木复合材料、再生骨料混凝土等可再生材料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节能运输与智能建造
通过本地化采购减少运输距离,使用电动或氢能运输工具降低运输碳排放。BIM技术和预制装配式建筑可大幅减少现场作业量和材料浪费。
固碳技术:让建筑成为“碳汇”而非“碳源”
生物基建筑材料
木材、竹材、秸秆等生物基材料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将其固定下来。使用这些材料相当于将碳存储于建筑中,形成碳汇。
研究表明,每立方米木材约可固定1吨CO?,远高于其生产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现代木结构技术已经能够建造高层建筑,打破了木材只能用于低层建筑的传统认知。
矿物碳化技术
某些工业废料(如钢渣、粉煤灰)和天然矿物(如橄榄石、蛇纹石)能够与CO?发生反应,形成稳定的碳酸盐。这些碳化产物可作为建筑材料使用,实现永久固碳。
创新企业正在开发基于矿物碳化的预制构件,不仅固定了CO?,还提升了材料性能。
低碳水泥体系
镁质水泥、地聚合物水泥等新型胶凝材料,不仅生产过程碳排放低,还能在使用过程中碳化固碳。与传统水泥相比,这些替代胶凝材料可减少30%-80%的碳足迹。
全生命周期评估:科学量化碳足迹
要准确评估建筑材料的碳影响,必须采用全生命周期评估(LCA)方法。这种方法系统核算从“摇篮到坟墓”的所有能耗和排放,避免碳泄漏或转移。
国际上已有多种建筑LCA工具和数据库,如One Click LCA、Tally等。中国也正在建立自己的建筑碳排放因子库和评估标准。
基于LCA的评估显示, 使用低碳和固碳材料可使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降低30%-50% 。考虑到建筑长达数十年的使用寿命,这种减排效果尤为显著。
挑战与前景
尽管低碳建筑材料技术不断发展,但仍面临成本、标准、产业链协同等多重挑战。传统材料因规模经济成本较低,绿色材料往往价格偏高;缺乏统一的碳核算标准和认证体系;建筑设计、施工、拆除等环节割裂,难以实现全生命周期优化。
未来需要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市场推动三者协同:
政策层面: 完善碳定价机制,将外部成本内部化;制定低碳材料标准和激励政策
技术层面: 加强基础研究,突破关键技术;开发经济可行的低碳解决方案
市场层面: 建立绿色供应链;培养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认知和需求
建筑材料不再只是冷冰冰的物理实体,而是承载着生态使命的碳载体。从最小化的碳足迹到最大化的碳存储,材料创新正在重新定义建筑与自然的关系。
当我们选择建筑材料时,我们不仅在决定建筑的外观和性能,也在直接影响地球的碳循环。每一个低碳选择,都是向着可持续未来迈出的坚实一步。
来源:网络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混凝土结构
返回版块140.16 万条内容 · 2191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混凝土裂缝频发?一文说清成因与防治之道混凝土作为应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其裂缝问题一直是工程领域的关注焦点。无论是在建项目还是已投入使用的基础设施,裂缝不仅影响美观,更可能危及结构安全。究竟混凝土为何会开裂?又该如何防治? 一、裂缝类型:认识“敌人”的真面目 混凝土裂缝按成因可分为两大类: 结构性裂缝:由外部荷载直接引起,约占20% 非结构性裂缝:由温度、收缩、沉降等变形引起,占比高达80%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