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盒马鲜生、叮咚买菜等生鲜电商30分钟送达的今天,为什么仍有不少人买菜选择去菜市场?答案就在那无法替代的「人情味」与「体验感」。然而,若菜市场自身的设计将这份温情淹没在脏乱、昏暗与不便之中,那么流失顾客,便不能只归咎于电商冲击。
本文将直击菜市场设计中的核心痛点,提出切实可行的布局方案,为打造真正"以人为本"的便民菜场提供专业视角。
痛点一:可达性差
不少菜场在选址和出入口设计上脱离居民实际需求:有的建在城市边缘,居民需乘坐两三站公交才能到达;有的主入口紧邻机动车道,没有斑马线和隔离带,老人过马路如同 “闯难关”;还有的菜场只设一个入口,早晚高峰时人流拥堵,这些问题让 “顺路买菜” 变成 “特意奔波”,自然会让居民转向更便捷的购物方式。
针对这一痛点,布局时需优先保障 “便捷抵达”:选址应靠近社区核心区,确保居民步行 10 分钟内可达,或临近公交站点、共享单车停放点;主入口需避开车流密集路段,若无法避开,应设置人行横道、减速带和防护栏,保障通行安全;同时至少设置 2 个出入口,主入口衔接步行道,次入口连接非机动车停放区,入口处预留 3-5 米宽的缓冲空间,避免高峰拥堵。
痛点二:分区混乱
“买把青菜要穿过鲜肉区,买块豆腐又绕回水产区”这是很多人逛菜场的常见困扰。部分菜场分区毫无逻辑,要么按摊位租金高低随意划分,要么将生熟品类混放,不仅增加居民购物时间,还存在卫生隐患。比如有的菜场将熟食摊紧邻水产摊,水产区的水汽和腥味直接飘向熟食,让居民难以放心购买。
科学的功能分区需遵循 “动线规律 + 安全原则”:将蔬菜、水果等高频购买品类放在入口附近的 “核心区”,居民进门就能快速选购,减少无效行走;鲜肉、禽类、水产等生鲜区集中设置在菜场内侧,且水产区单独规划排水系统,地面坡度不低于 2%,防止积水湿滑,同时与熟食区保持至少 5 米距离,避免交叉污染;干货、粮油等耐储品类放在边角区域,引导人流自然流动。此外,在分区交界处设置清晰的导视牌,标注品类位置和走向,方便居民快速找到目标摊位。
痛点三:细节缺失
很多菜场只关注 “能买菜”,却忽略了 “买得舒服”:有的菜场灯光昏暗,生鲜区食材颜色失真,居民分不清新鲜度;有的摊位台面过高,老人踮脚才能拿到菜品;有的菜场没有休息座椅,居民买累了只能站着;还有的菜场缺乏无障碍设施,轮椅根本无法进入。这些细节上的不足,让本应温馨的菜场变成 “让人着急离开的地方”。
提升体验感需从细节入手:照明方面,生鲜区采用显色指数Ra≥90 的 LED 灯,真实还原食材色泽,通道和休息区使用柔和灯光,避免刺眼;摊位设计上,蔬菜、豆制品摊台面高度设为 0.8-0.9 米,方便老人和儿童拿取,台面下方预留 30 厘米储物空间,供商户存放工具;每 500 平方米设置不少于 2 处休息座椅;无障碍设施覆盖全区域,入口设无障碍坡道,转弯处预留 1.5 米轮椅回转空间。
如果您正在筹划菜市场新建或改造项目,我们建议您:
?前期诊断:邀请专业设计团队进行现场勘测与客流分析,精准定位现有问题。
?多方共议:组织管理者、商户代表与社区居民座谈会,倾听真实需求,让设计更“接地气”。
?预留弹性:在设计中为未来业态升级、数字化管理(如智能支付、线上商城接口)预留可能性。
0人已收藏
2人已打赏
免费3人已点赞
分享
建筑方案设计
返回版块21.15 万条内容 · 295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西安生土建筑与文化研究中心该项目的原建筑为钢结构,平面呈南北长、东西短的矩形,由紧挨着的北高南低两个双坡屋面体量组成。南侧低体量是完整的单层大空间;北侧高体量为两层,与低体量相接处是 9 米高的通高空间。 ? OnEarthStudio ? OnEarthStudio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非常感谢楼主的无私分享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