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水利工程 \ 水利时事 \ 北京强降雨下的城市考验:易涝点治理与智慧水务的下一步

北京强降雨下的城市考验:易涝点治理与智慧水务的下一步

发布于:2025-09-14 21:48:14 来自:水利工程/水利时事

来源:水务加

|

作者:水务加运营团队

[复制转发]

7月下旬,连续几天的极端强降雨,让北京密云、怀柔、延庆多地“看海”。截至7月28日24时,全市平均降水165.9毫米,密云局部点位降雨量突破543毫米,相当于密云水库一天倒了个“半库水”下来。

   

这场雨,造成了 30人遇难,31处道路毁损,136个村庄电力中断,通信光缆、基站大面积瘫痪。密云、延庆、怀柔、门头沟,几乎成了“洪水孤岛”。

   

图片来源于网络

极端天气挑战了城市的排水系统,也让“城市易涝点”再次成为焦点。

事实上,从应对汛期的日常调度,到灾后的应急抢修,每一次极端降雨,都是对城市水务系统综合能力的全面检验。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新态势,城市水务人正不断总结经验,思考如何让城市更从容地面对“看得见的水”和“看不见的数据”。

图片        


一.  城市易涝点,为什么屡治屡涝?


         

         
所谓“城市易涝点”,简单说就是每次下大雨,大家都知道它会被淹的地方。密云、门头沟、昌平、丰台、石景山……这些名字,在历次北京暴雨灾情通报里,总是频繁出现。

原因很现实:        

1. 老城区排水管网先天不足

很多城区的排水系统建于上世纪,按的是“20年一遇”降雨强度设计标准,完全扛不住现在“100年一遇”级别的极端暴雨。

2.地势低洼,“海绵”吸不动水

       

易涝点往往在地势低洼处,雨水一旦汇集,根本“跑不掉”。加上地面硬化率高,“渗水”能力差,排水全靠地下管网负荷硬扛。

3. 管网堵塞,雨污混流

       

日常养护不到位,管道堵塞严重,遇上雨季“雨污混流”,污水倒灌、道路内涝,形成恶性循环。


城市易涝点,到底难在哪里?


             

           

城市内涝的治理,并不是“管道修大点”这么简单。治理易涝点,往往面临三大“老大难”问题:

1.地上地下协调难

地下是密密麻麻的管线“蜘蛛网”,改造施工难度高、周期长。地上要顾及道路交通、绿化、管线迁改,改一个易涝点,动辄几个月起步。

2.资金投入巨大

易涝点改造动辄上千万、上亿,尤其老城区“边改边挖”,资金压力大,施工影响大,进度慢。

3. 天气变化越来越极端

原本“30年一遇”的暴雨,如今三年两遇。治理方案跟不上气候变化,传统排水标准已经“不够用”。


靠智慧水务,破解“逢雨必涝”困局?


       

过去,我们靠“下水道”硬抗洪水;未来,要靠“数据+智能”精准应对。    

   
智慧水务赋能易涝治理,已经不是概念,而是实打实的应用:    

1. 暴雨前,靠“数字孪生”提前演练

图片        

通过“数字孪生城市”,将城市地形、排水管网、雨量监测、流量流速、易涝点等数据全部“建模上云”,在暴雨到来前进行“洪水推演”。预测哪个区域会积水、什么时段需要泄洪,提前制定调度预案。

   

图片来源于网络

2. 暴雨中,靠“智能调度”动态应急

智能排水系统实时接入雨量、水位、管网流量数据,一旦某处水位超标,自动联动闸门、泵站启停,动态调度排涝资源,精准控制积水范围,降低灾害影响。

3. 暴雨后,靠“应急协同平台”高效抢修

通过应急指挥平台,实时掌握受灾区域道路、电力、通信、水务等基础设施受损情况,快速派单、协同抢修,做到“通一条路、抢一片区”。

4. 易涝点,靠“积水监测+动态调度”逐步清零

对城市内已知易涝点,安装智能积水监测设备,接入指挥系统,实时上报水深、流速、雨量等数据。根据监测情况,动态调整排水方案,逐步“削峰降涝”。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四 .反思




北京这轮强降雨虽然带来了严峻挑战,但从前期的预警发布、应急调度,到后续的排涝抢险,水务部门与各方力量的联动已展现出较强的响应能力。


但可以预见的是,极端天气带来的挑战只会越来越多,如何通过更精准的数据支撑、更智能的系统调度、更完善的应急体系,提升城市排水与防涝的“韧性”,将是每一位水务人必须直面的新课题。


智慧水务并不是一个短期“见效”的方案,而是以“数据、设备、平台”为支撑的持续性治理能力 。只有当“数据”成为水务治理的底座,城市才能真正做到“看得见水位,看得见风险,看得见行动”。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水利时事

返回版块

3239 条内容 · 57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李国英:推进安全大坝、生态大坝、智能大坝建设

推进安全大坝、生态大坝、智能大坝建设 水利部党组书记、部长  李国英 中国的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是世界上河流最多、水情最复杂、治水任务最繁重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异常艰巨的治水挑战,我国将因地制宜修建水库大坝作为兴水利、除水害的关键之举,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宏大的大坝工程体系。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准确把握国情水情,开创性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对大坝建设运行管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引领中国大坝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目前,中国已建成水库大坝约9.5万座、总库容约1万亿m3。在世界上面积最大、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高原建成淤地坝约5.8万座,拦蓄泥沙55亿m3,淤出耕地面积128万亩(1亩=1/15hm2,下同)。在已建成水库大坝上或利用水库大坝建设水力发电站,2024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4.36亿kW,年发电量14257亿kW·h。大坝类型、大坝数量、高坝数量、水力发电装机规模均位居世界第一。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