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防撞护栏作为交通安全的重要设施,其内部隐藏的安全隐患往往被大多数工程人员忽视。这些隐患就像定时炸弹,随时可能酿成重大事故。根据《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防撞护栏的实际防护能力不仅取决于可见部分,更与其内部构造密切相关。
第一个隐形杀手是立柱基础空洞问题 。在常规检查中,我们往往只关注护栏外观是否完好,却忽视了立柱基础的实际状况。许多护栏在受到撞击时整体倒塌,究其原因就是立柱基础存在空洞或回填不实。这种情况在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的护栏中尤为常见,当混凝土浇筑不连续或振捣不密实时,就会在立柱下方形成隐蔽的空洞区。某跨江大桥就曾发生过因基础空洞导致护栏在轻微碰撞中整体倾覆的事故,造成严重后果。
第二个隐形杀手是连接螺栓的虚假紧固 。护栏板与立柱之间的高强螺栓连接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规范要求这些螺栓必须达到设计预紧力,但实际操作中常出现三种问题:一是使用普通螺栓代替高强螺栓;二是未使用扭矩扳手或未按标准扭矩紧固;三是缺少弹簧垫圈等防松措施。更隐蔽的是,有些螺栓在安装时达到标准,但在温度变化和车辆振动作用下逐渐松动,形成"假紧固"状态。 检测这种隐患必须使用专用扭矩检测仪 ,普通的外观检查根本无法发现问题。
第三个隐形杀手是防腐层的内锈蚀 。护栏内部的防腐处理往往被草率对待,特别是焊接部位和螺栓孔边缘。这些位置在工厂预制时可能做过防腐,但在现场切割、焊接后,经常遗漏二次防腐处理。雨水通过微小的接缝渗入内部,在封闭空间内形成长期的电解腐蚀环境。某高速公路的拆换护栏工程中发现,虽然外表油漆完好,但内部连接件已腐蚀超过50%,完全达不到设计防护等级。
要彻底消除这些隐患,必须建立从基础施工到最终验收的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以下是经过实践验证的关键控制要点。
工厂预制阶段要执行"五必检"制度 :钢材入场必检、下料尺寸必检、焊接质量必检、防腐处理必检、成品尺寸必检。护栏板的焊接要采用CO?气体保护焊,焊缝等级不低于二级。所有切口和钻孔边缘必须做倒角处理,半径不小于2mm。防腐处理建议采用"热浸镀锌+喷塑"双重保护,镀锌层厚度不低于85μm,喷塑层不低于60μm。一个常被忽视的细节是内部空腔的防腐处理,必须在电泳涂装后进行专门的空腔注蜡工艺。
现场安装阶段要把握四个关键点 :测量放线、螺栓紧固、接缝处理、成品保护。放线时要每隔10m设置控制桩,曲线段加密至5m。螺栓紧固必须使用经过标定的扭矩扳手,并在紧固后24小时进行复紧。接缝处理要采用专用密封胶,施胶前必须用压缩空气清洁接缝内部。成品保护要特别注意吊装时使用尼龙吊带,避免磕碰损伤防腐层。 绝对禁止 在护栏上焊接临时构件,这会严重破坏防腐系统。
在防撞护栏施工中,有五道工序直接关系到安全隐患的产生与否,这些工序必须严格把控。
立柱安装是重中之重 。正确的安装流程应该是:基础验收→定位放线→吊装就位→临时固定→垂直度调整→最终固定。常见误区包括:使用石块或木块临时垫高(应使用专用钢制调节垫块);仅用铅垂线单方向校验垂直度(应使用全站仪双向校验);灌浆料未做试配直接使用(应提前28天进行配合比试验)。 关键数据 :立柱埋深允许偏差±10mm,垂直度偏差≤3mm/m,间距偏差±5mm。
防阻块安装常被草率对待 。这个看似简单的部件实际上起着能量转换的关键作用。安装时必须保证防阻块与立柱、护栏板紧密贴合,接触面积不小于90%。常见问题有:使用变形防阻块(验收时要用靠尺检查平面度);螺栓孔不对中(严禁强行扩孔或撬动对齐);缺少弹性垫层(必须加设5mm厚橡胶垫)。在强烈震动区域,建议采用带锁紧结构的防阻块,防止长期振动导致的松动。
护栏板拼接是质量薄弱环节 。标准做法是:对接端头加工成45°斜口,增加接触面积;拼接螺栓数量不少于设计数量的150%;拼接处内侧加设200mm长的加强板。实际操作中常犯的错误包括:现场随意切割改变板长(必须按预制图纸安装);使用普通螺栓代替拼接专用螺栓(应采用带榫头的防松螺栓);忽略温度补偿间隙(要根据当地年温差计算预留间隙)。
过渡段处理需要特殊工艺 。在护栏与其他结构物连接处,必须设置缓冲过渡段。推荐采用以下做法:过渡段长度不小于5倍高度差;采用渐变刚度设计,从刚性到柔性逐步过渡;端部要做成外展式或埋入式,绝不能留有突出端头。某山区高速公路曾因过渡段处理不当,导致车辆碰撞后被护栏端头穿刺,教训惨痛。
竣工验收必须突破传统方法 。除了常规的外观检查和尺寸测量,现在更应注重:使用超声波测厚仪检查防腐层厚度;采用扭矩扳手抽查20%的连接螺栓;进行局部撞击试验验证整体性。所有检测数据要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电子档案。建议在验收后6个月进行复检,重点关注螺栓紧固状态和基础沉降情况。
随着技术进步,一些创新工艺和长效维护机制正在为解决护栏安全隐患提供新思路。
智能监测技术的应用 。在关键位置的护栏立柱内植入光纤传感器,实时监测振动频率和应变变化。当发生异常撞击或结构损伤时,系统可自动报警并准确定位。某特大桥梁采用该技术后,将事故响应时间从平均2小时缩短至即时响应,大大降低了二次事故风险。更先进的做法是结合AI算法,通过振动特征识别潜在危险车辆。
自预警式螺栓的研发应用 。这种创新紧固件内置压力感应芯片,当预紧力低于设定阈值时会变色示警。安装时只需替换常规螺栓,无需额外改造。现场测试表明,该技术可提前3-6个月发现螺栓松动风险,特别适用于温差大、振动强的区域。目前已在多个跨海大桥项目中试点应用,效果显著。
纳米改性防腐涂料的突破 。新一代涂料中添加了石墨烯等纳米材料,使防腐寿命从常规的10年延长至20年以上。施工工艺与普通涂料相同,但要求基材处理达到Sa2.5级。在沿海某桥梁的对比试验中,传统涂层5年就出现锈蚀,而纳米涂层10年后仍保持完好。
三维扫描技术的质量管控 。采用激光扫描仪对完工护栏进行毫米级精度的三维建模,通过与设计模型比对,可自动识别安装偏差和构造缺陷。这种方法比人工检查效率提高20倍,数据更客观全面。建议重要工程在竣工时建立基准模型,后续定期扫描比对。
预防性维护体系的建立 。制定基于风险评估的维护计划,将护栏分为A、B、C三级,分别对应每年、每两年、每五年的全面检测。维护作业要建立标准化流程,包括清洁排水孔、补充密封胶、螺栓复紧等12项基础工作。某省级高速通过该体系,将护栏事故率降低了75%。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工程项目管理
返回版块4.67 万条内容 · 504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震惊!连续梁预应力管道施工90%的人都做错了这一步!一、预应力管道施工的两大流派之争 在连续梁预应力管道施工领域,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工艺路线之争: 先穿钢绞线派 和 后穿钢绞线派 。这两种方法看似只是工序顺序的调整,实则关系到整个预应力体系的质量成败。根据《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两种工艺各有其适用范围和关键技术要点,但施工现场普遍存在盲目跟风或经验主义的问题。 先穿钢绞线工艺 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保证钢绞线的顺直度,避免后期穿束时的摩擦损伤。具体做法是在绑扎钢筋骨架的同时,就将钢绞线穿入波纹管内,随同钢筋骨架一起安装到位。但这种方法有个致命弱点: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