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施工技术 \ 工程项目管理 \ 惊险一幕!连续梁0#段托架施工竟暗藏这样的致命陷阱

惊险一幕!连续梁0#段托架施工竟暗藏这样的致命陷阱

发布于:2025-09-12 09:21:12 来自:施工技术/工程项目管理 [复制转发]

一、预应力反预压法的革命性突破

在连续梁桥0 #段施工领域 ,预应力反预压法正掀起一场技术革命。这种创新工艺彻底颠覆了传统支架预压方式,将施工安全性和精度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根据《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预应力反预压法已被列为大跨径连续梁施工的首选方案,其核心原理是利用预应力钢束主动抵消施工荷载,而非被动承受变形。

传统支架预压法的致命缺陷 在于其被动受力特性。常规做法是在支架上堆载砂袋或水箱进行预压,这种方法存在三大隐患:一是堆载过程耗时费力,平均需要5-7天完成;二是预压荷载分布难以精确控制,容易造成局部应力集中;三是卸载后回弹量预测不准,导致梁体线形偏差。某长江大桥施工中就曾因预压不均匀,造成0#段底板出现贯穿裂缝,不得不返工处理,直接经济损失超千万元。

预应力反预压法的核心优势 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它通过张拉临时钢束主动施加反向荷载,预压过程缩短至8-12小时;其次,荷载施加可精确到1%的误差范围内,实现毫米级变形控制;最重要的是,这种方法能同步检测支架各关键点的实际刚度,为后续施工提供真实数据支撑。某跨海通道工程采用该技术后,将0#段标高误差控制在±3mm以内,远超规范要求的±10mm标准。

实施反预压法的三大前提条件 必须严格把控:支架系统必须完成100%预拼装验收;临时预应力体系要经过1.2倍设计张拉力测试;监测系统需具备实时采集和预警功能。特别要注意的是,反预压荷载应分级施加,每级不超过20%的设计值,且每级持荷时间不少于30分钟。 关键数据 :反预压总荷载应为施工荷载的1.1-1.2倍,持荷时间不少于24小时,残余变形不得超过2mm。

二、从设计到施工的全流程技术要点

要成功应用预应力反预压法,必须建立从设计计算到现场实施的完整技术链条。以下是经过多个重大项目验证的核心技术要点。

支架系统设计必须考虑双向刚度 。不同于传统设计只关注竖向承载力,反预压法支架还需特别验算水平抗推刚度。推荐采用"钢管立柱+贝雷梁"的组合结构,立柱间距不宜超过6m,且必须设置双向剪刀撑。 关键参数 :支架顶部水平位移限值为H/500(H为支架高度),竖向刚度不小于10kN/mm。某山区大桥曾因忽视水平刚度计算,在反预压过程中发生支架侧向失稳,所幸及时发现未酿成事故。

临时预应力体系设计要把握三个原则 :对称布置、短束优先、可调可控。钢束宜采用4-6束Φ15.2mm低松弛钢绞线,锚固端设置于支架顶部横梁上。张拉端要设计可调节装置,便于精确控制张拉力。一个创新做法是在钢束中部设置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有效预应力值。 绝对禁止 使用工地临时加工的锚具,必须采用经过认证的成套张拉系统。

监测系统布置要遵循"三点一面"法则 。即在每个支架立柱顶部布置1个竖向位移计,在横梁两端各布置1个水平位移计,在0#段底板布置一个标高监测网面。监测频率要求:加载阶段每5分钟采集一次,持荷阶段每30分钟一次,卸载阶段每10分钟一次。数据采集系统必须具有自动存储和超限报警功能。某高铁项目通过增加红外热像仪监测焊缝状态,成功预警了支架节点的潜在开裂风险。

分级加载控制是成败关键 。标准的加载程序应为:0→20%→40%→60%→80%→100%→110%设计荷载。每级加载后要静置30分钟,待变形稳定后再进行下一级加载。 特别关键 的是最后一级超载10%的测试,这是检验支架安全储备的必要步骤。加载过程中若发现任何测点变形速率超过0.1mm/min,必须立即暂停并排查原因。某大桥的教训表明,忽视变形速率监控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三、五大关键工序的操作要点与常见误区

在预应力反预压法实施过程中,有五道工序直接关系到施工安全和质量,必须严格把控。

支架预拼装是基础保障 。完整的预拼装流程包括:场地硬化→立柱定位→水平梁安装→斜撑焊接→整体校验。常见错误有:省略预拼装环节直接现场安装;使用变形构件强行组装;焊缝外观检查代替无损检测。 必须做到 :所有连接螺栓初拧扭矩达到终拧值的50%,高强螺栓终拧后要有5%的抽查率;主要焊缝100%超声波探伤;支架顶面平整度控制在3mm/2m以内。

预应力系统安装要把握四个要点 :准确定位、顺畅穿束、可靠锚固、完善防护。钢束定位误差不得超过±5mm,穿束前要用高压风管清理孔道。锚具安装要保证与钢束轴线垂直,偏差不大于1°。临时防护可采用专用油脂涂抹钢束外露部分。常见问题包括:孔道堵塞强行穿束造成钢绞线损伤;锚垫板与结构不密贴;忘记安装夹片防松装置等。某项目曾因夹片未锁紧,张拉时钢束滑脱造成人员伤亡。

同步张拉控制是核心技术 。必须采用两台以上千斤顶对称同步张拉,不同步率控制在5%以内。张拉顺序应遵循"先中间后两边"的原则,分级加载速度不宜超过5MPa/min。 关键操作 :达到设计张拉力后持荷5分钟,再补足损失值后锚固。常见误区:使用未经标定的张拉设备;操作人员无证上岗;省略伸长量复核环节。规范要求实际伸长量与理论值偏差不得超过±6%,否则必须停工检查。

变形监测必须实时闭环 。要建立"监测-分析-调整"的闭环控制系统。监测数据异常时,应立即启动三级响应机制:偏差超5%发出预警,超10%暂停施工,超15%启动应急预案。特别容易被忽视的是温度影响,监测数据必须进行温度修正,建议选择凌晨温度稳定时段进行关键测量。某斜拉桥项目就曾因未考虑日照温差,误判了支架的真实变形量。

安全防护体系要全覆盖 。除常规的安全网、安全带外,反预压法还需增设:张拉区域隔离警戒线;预应力方向警示标识;防崩链等被动防护装置。 绝对禁止 非作业人员进入张拉作业区,所有操作人员必须接受专项安全技术交底。一个有效做法是设置声光报警系统,在张拉过程中全程警示。

四、创新技术与风险防控

随着工程技术发展,一些创新手段正在让预应力反预压法更加安全可靠。

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 。通过建立支架系统的三维数字孪生模型,可实时比对实际监测数据与理论计算值。当偏差超过阈值时,系统自动预警并给出调整建议。某跨海大桥采用该技术后,将施工风险预警时间提前了48小时。更先进的做法是结合AI算法,通过机器学习不断优化反预压参数。

智能张拉系统的升级 。新一代智能张拉设备可实现"双控"自动化:既控制油压精度达到±1%,又控制不同步率在±2%以内。系统还能自动记录全过程数据并生成二维码报告。现场测试表明,这种系统可将张拉作业效率提高40%,同时大幅降低人为失误风险。

无线监测网络的突破 。采用LoRa无线传输技术的监测系统,解决了传统有线监测布线繁杂的难题。节点设备自带太阳能供电,可连续工作30天无需维护。在山区某特大桥梁的应用中,该系统成功捕捉到支架的异常振动信号,避免了可能发生的共振事故。

BIM协同平台的整合 。将反预压施工纳入整体BIM管理流程,实现设计、施工、监测数据的无缝衔接。平台可自动生成材料清单、工艺动画和验收标准,大幅提升施工组织效率。建议重要工程在施工前进行不少于3次的虚拟建造演练。

应急预案的实战演练 。针对反预压法特有的风险点,必须制定专项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重点防范支架失稳、预应力失效、监测系统故障等突发情况。应急物资要就近存放,包括千斤顶备用泵站、钢束切割器和临时支撑架等。某项目通过每季度演练,将事故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以内。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工程项目管理

返回版块

4.67 万条内容 · 504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好房子标准是什么?住建厅印发2025《老房子改“好房子”建设指引》

来源:百度文库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