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方案设计 \ 苏州太仓栋梁轩

苏州太仓栋梁轩

发布于:2025-09-11 11:54:11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方案设计

来源:青年建筑

[复制转发]

 


  ? 朱雨蒙  

 
栋梁轩位于长江太仓段的“长江林场”中。场地充满各种限制与想象,让其中的栋梁轩成为特殊的案例。建筑师尝试在已经完成工业化的江南水网地区建构一套建造体系。它基于长三角实木集成材、预制装配和水循环利用等在地产业,也延续了江南传统的空间语言和榫卯工艺。在这个体系下,新的建筑形式和类型将会慢慢涌现,或许预示着水网地带建造的某种未来。

   
▲项目概览   ? 朱雨蒙
▲鸟瞰   ? 朱雨蒙
 
▲栋梁轩建造于林场的浅水塘内   ? 杨易欣
▲栋梁轩临水塘侧立面   ? 杨易欣
▲浅池上的栋梁轩   ? 朱雨蒙
 
▲室内穿行视角   ? 朱雨蒙


01.
神奇的“长江林场”

几千年来,长江三角洲的地理变化,几乎是对“沧海桑田”的最好注解。毗邻入海口的太仓段,更是这种变迁的典型。

▲形式原型之一:苏州拙政园卅六鸳鸯馆老照片   ? 网络图片
 
▲左图南宋宝祐常熟县乡村之图中的钱泾口地区(红点位置为基地)右图当代卫星图中的钱泾口长江林场(红点位置为基地),原江面已成陆地
▲当代卫星图中的长江林场(白色虚线框)【图下方为正南】   ? 神奇建筑研究室

1974年冬,来自鹿河、璜泾、王秀三个公社的壮劳力在一个叫滨海村的位置大兴土木。除了增筑外江堤,他们还在圈进堤内的滩涂上排涝运土,植树种稻。狭长的滨江湿地被改造成林地和农田,“长江林场”就此诞生。林场占地1285亩,除了林地,另有103亩的生活区。最盛时,这里安置了周边城镇近一半的初高中毕业生,是太仓当时规模最大的农业场圃。

▲1970年代长江太仓段河塘治理   ? 网络图片
▲左图为70年代滨江河塘疏浚工程,右图为今日长江林场随塘河   ? 长江林场探险公园

在半个世纪人工与自然的合力塑造下,林场的景象已超出当年的构想:高大的水杉,沿随塘河密布。它们根系错综,重构了岸线,最早种植的一批,需要两个人才能合抱。林场内各地块依旧分界清晰,林木各具姿态。樟树、栎树、枫树与桂花树因时节不同,展示着绚丽的色彩。林场北侧的地块,已化为连片的荷塘与鱼池,成为南北候鸟和小型野生动物的迁徙驿站。

▲改造前的长江林场(2021) ? 长江林场探险公园

开发林场的动议,2021年就被提出。基于场地的独特性,神奇建筑研究室曾建议将建设集中于东南角原本的林场生活区,保留完整的林地景观。可惜无论从土地的出让时序,还是使用的需求,都只能选择林木最为茂密的林场腹地启动建设。不过这也未必是坏事。这里具备了林场最典型的环境场景:河滨、林下和坑塘。如果能应对好这些问题,就可以形成一整套适合长江林场的开发模式。即使后续要面对更大的开发压力,也能与景观和谐共处。

▲当代卫星图中的长江林场(白色虚线框)【图下方为正南】 ? 神奇建筑研究室


02.
重复风景中的长屋

林场是人工自然。它建设的目的是种树,像种作物一样种树,这使它的景观较为单调。而且密植普通林木的内部地块与滨水的水杉岸线也呈现出割裂的面貌。这里需要一个枢纽,既提供人们观看林场的方式,又能完成空间与景观的转换,也给人们提供进入风景的渠道。

 
▲栋梁轩选址,林场中心区积水浅池 ? 长江林场探险公园

神奇建筑研究室选取了林地中的积水浅塘作为基地,这里既不挤占林地,也能利用浅池与主河道的天然联络,设置服务水上运动的码头和配套设施。对于建筑形式,干栏式长屋成为理想的模板。

 
▲余姚河姆渡遗址长屋复原 ? 网络图片

大概7000年前,距此不远的余姚河姆渡就出现了规模可观的干栏式长屋。为了应对潮湿多雨的气候,先民采用了长脊短檐式的屋顶以及高出地面的底架,有些建筑甚至直接架在水上,至今东南亚还能见到类似的场景。新建筑称为栋梁轩,用粗大的胶合木梁柱承托起七跨的水上长屋。每一跨因功能不同形成了差异化的构型,将码头、餐厅、公共盥洗室、多功能厅和库房进行了整合。沿着长方形浅池横向排列。建筑成为连通主航道码头和林地中心林荫道的“桥梁”。

▲栋梁轩纵剖面   ? 神奇建筑研究室
 
▲栋梁轩2层平面   ? 神奇建筑研究室
 
▲随塘河主航道望向栋梁轩   ? 朱雨蒙
 
▲栋梁轩正立面   ? 朱雨蒙

轩,在辞典里解释为“有窗的长廊”。在 “窗”的塑造下,栋梁轩形成了某种观看林场风景的方式。它们将外部风景摄入空间内部,成为可与室内活动相互渗透的氛围与背景。也把建筑转化为矗立在风景中的巨大影像装置。

▲栋梁轩单元开间模型与相机装置的关系   ? 神奇建筑研究室
 
▲摄影机械对单一景物的处理模式对比   ? 神奇建筑研究室
▲栋梁轩风景摄取装置细节   ? 朱雨蒙
 
▲栋梁轩内部空间:摄取风景的暗箱   ? 朱雨蒙
▲施工完成后的风景摄取装置   ? 朱雨蒙
 
▲风景摄取装置细部   ? 朱雨蒙


03.
整合体验的廊桥

栋梁轩是长屋,也是廊桥。人在其中的运动是空间的线索,“窗”作为空间体验的整合媒介,将在地风景截取为若干“片段”,塑造出对雷同风景的差异化观看经验。人在建筑内行进,步移景易。观者能体验到建筑空间对人工林景观的不同诠释,也让建筑内的主要动线获得了精神意义和仪式感。

 
▲由7个不同风景装置构成的栋梁轩   ? 朱雨蒙
▲变化的景窗序列   ? 朱雨蒙
▲不同类型的景窗   ?    朱雨蒙

主要室内空间之外,栋梁轩还提供了高位(露台)和滨水(廊下)两条体验路径。人们在通过这些空间抵达划艇码头的过程,就是以不同方式和角度观察林场的经历。

▲屋顶露台路径   ? 神奇建筑研究室
▲首层水上敞廊路径   ? 神奇建筑研究室
▲栋梁轩横剖面   ? 神奇建筑研究室
▲林木中的栋梁轩主入口   ? 朱雨蒙
▲屋顶露台路径上的各个视点   ? 朱雨蒙
▲屋顶露台路径上的各个视点   ? 朱雨蒙
▲水上敞廊视角   ? 朱雨蒙
▲首层水上敞廊与三层多功能厅   ? 朱雨蒙


04.
轻建造与新江南

栋梁轩的形式容易让人联想到江南水网地带早期的建造经验。它架空底部,存续了原有的水体,也把建造对场地的扰动降到最低。作为长屋,它适合模块化建造,可按照需求沿线性方向生长,这与林场特殊的地块形态也达成契合。

▲栋梁轩轩窗组件榫卯插接模式拆解 ? 神奇建筑研究室

栋梁轩的建造中,实木集成材(胶合木)预制构件的大量采用,使它的主体构件能在60公里外的南通工厂由计算机控制制造(CNC)。中小组件则采用了传统榫卯的形式。它们都经过预装配的测试,施工现场均为干作业,普通木工便可施工。整个过程中基本没有垃圾产生,建造的周期也被精准控制。

▲施工过程中的栋梁轩 ? 神奇建筑研究室

神奇建筑研究室将栋梁轩的建造总结为“轻”:用轻质材料,轻型设备,轻巧工法,对环境和周边社会也轻轻接触。建筑师基于水网人工林这个特殊场地和周边村镇的产业基础,选择了适配的形态与建造方式。这里既有江南传统的建造智慧,也有对新型木结构技术的思考。

▲通向栋梁轩的林荫小径   ? 朱雨蒙
▲栋梁轩与周边传统建筑木构的形式联系   ? 朱雨蒙
 
▲栋梁轩木构细节   ? 朱雨蒙


尾声

长江三角洲是一片被人类反复干预的土地。在无数先民的开垦、疏浚和劳作下,塑造了水网地区绚丽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续写这片土地上的景色与风物,不应执着于单纯的形式写仿或符号粘贴,而是应该基于当代江南的资源、环境与社会,重新构建起在地化的建造体系。在这个体系内,更具地域性,经济性,也更高效环保的建造形式和建筑形态会不断涌现,这也许正是探索新江南建造的意义所在。长江林场是片有些突兀的人工林,在起伏的江涛旁枯荣滋长已逾半个世纪。它不断演进变化,俨如周边的沧海桑田。在这里,对新江南面貌的探索刚刚开始,每个参与者恰似五十年前在江滩上栽下树苗的年轻人,他们不知道最终的结果为何,但一定怀着对未来热烈的期望。这些人清楚,他们在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一小段史诗。

 
▲暮色下的长江林场 ? 朱雨蒙  
项目名称:栋梁轩      
方案状态:建成      
项目位置:江苏苏州.太仓市.长江林场      
建筑面积:400平方米      
建成时间:2024.10      
设计单位:神奇建筑研究室      
设计主持:朱起鹏      
设计团队:金泰霖、张天爱、冯超越、王舒欣、范闰婷      
结构咨询:ZTJ Building Craft、加拿大木业      
建设单位:璜泾镇人民政府、苏州狸猫旅游科技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中集集团、苏州丘山营造工程有限公司      

来源:公众号青年建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建筑方案设计

返回版块

21.15 万条内容 · 295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黎巴嫩 Obeid Retail Complex

设计:   nunc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这是黎巴嫩山区的一座现代商业中心,内设当地一家大型连锁超市,项目采用非传统建筑手法,重新定义了当地的零售体验。 项目融合了商业空间与社会空间,内设一座三层超市、美食广场及露天停车场。上层则布局办公区域与零售商铺。悬挑而出的上层楼体向前突伸,在街道景观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形成一处有遮蔽的入口,营造出友好且受保护的公共空间。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