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厂节能降耗的另一个途径在于厂外……
当我们耗费大量精力进行精细化参数调整,总氮去除率无限逼近理论最优水平时;当我们借助智慧水务系统不断优化工艺,艰难地降低一点点药耗时;我们忽略了另辟蹊径,寻找第二条节能降耗的道路的可能性。这条路,就是在厂外——污水(废水)来源地。
尤其对于位于工业聚集区的城镇污水处理厂,由于服务人口较少,污水中的BOD往往显著不足。
工业废水水质波动大、可控性低,易降解的BOD浓度偏低,维持活性污泥浓度需要额外投加碳源。
有时候,总氮却居高不下,致使污水处理厂不得不投加大量碳源(如乙酸、乙酸钠或复合碳源)以完成反硝化脱氮过程。
有时候,总磷也异常偏高,需投加硫酸铝、聚合氯化铝等除磷药剂,进一步推高了处理成本。
即便引入精准投药系统、智慧加药平台,将每一公斤药剂都用在最需要的位置,全年的药剂开支仍可能高达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难以根本性降低。
此时,我们不妨将目光转向厂外,追溯污水来源,或许可以开辟出新的降耗路径。
第一条路,是区域协同降碳。饮料食品企业(如可口可乐、啤酒厂等)排放的废水,其实是一种优质碳源。这些企业目前需自行通过厌氧水解、好氧氧化等工艺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耗费大量电力和运维成本,最终排出的废水对污水厂而言却只是负担,低碳高氮。转变思路:这些有机物对企业是废物,对污水厂却是资源。引导此类废水进入污水厂,等于是“送碳上门”,可显著减少外购碳源用量,实现企业与污水厂的双赢。
第二条路,是溯源管控。
首先是总氮问题。企业端总氮处理难度大、成本高,甚至可能出现偷排现象,尤其假期、夜间或暴雨时,高浓度总氮废水冲击污水厂,造成运行压力。例如某新纳管工业废水管道中常出现总氮超过300 mg/L的情况,氨氮与总氮数值接近,疑似企业排放氨水。多次排查后最终发现,一家使用锅炉的企业,在烟气脱硝过程中过量使用氨水,虽废气达标,废水却总氮超标——而其环评中并未涵盖工业废水排放。解决了该企业的问题后,碳源投加量急剧降低,甚至不需要投加。
其次是总磷来源。食品加工企业(如鲈鱼、海鲜处理厂)往往使用含磷化合物作为保水剂,其废水中总磷浓度可高达300 mg/L以上,对污水厂除磷工艺构成巨大压力。解决了该企业的问题后,除磷药剂投加量急剧降低,甚至不需要投加。
通过源头识别与控制,一方面可以与企业协同降碳,实现双赢,污水厂节约大量的碳源。另一方面通过溯源管控,可降低进水总氮,减少碳源投加;也能控制总磷,节约除磷药剂。最终实现“省心又省钱”的可持续运营目标
申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问题,请点击此处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水处理
返回版块42.86 万条内容 · 1489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思路不错,对于污水处理厂的节能降耗有很好的参考,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