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计条件
速冻设备的设计温度一般低于-18℃,对于特殊工况可达-50℃以下。制冷系统需在较低蒸发温度下维持较大的制冷量和制冷速率,以实现食品的快速冷冻。相比常规冷藏,速冻过程中物料内部潜热和显热传递更加剧烈,传热和传质机理更为复杂[3]。因此,影响速冻品质的因素不仅包括制冷温度,还包括冷风风速、风向分布、载冷架布置等。设计速冻设备时,需充分考虑上述"冷链"因素,匹配物料的导热性、比表面积等特性,在降低冻结时间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持食材的色、香、味、营养。
(二)结构特点
常见的速冻设备包括螺旋速冻隧道、板束式速冻机、液氮速冷机等。螺旋式速冻隧道将物料连续输送至盘旋状冷风通道中,通过强制对流换热实现快速冷冻,生产效率高,适合大批量生产。板束式冻结机通过两侧平行铝板提供冷量,采用接触冷冻方式,温度分布更加均匀。液氮速冷机利用液氮的超低温特性,使物料在极短时间内冻结,可最大程度保留营养成分,但能耗较高[4]。此外,气调速冻、微波速冻等非常规技术近年来也有一定发展。速冻设备内部一般设有风机、风道、气流均布板等强化传热的结构,而蒸发器多采用翅片管束式换热器,通过增大比表面积强化传热。
(三)制冷系统
速冻设备的蒸发温度普遍低于-35℃,单级制冷系统难以满足如此低温工况[5]。因此,大多采用复叠制冷、双级压缩等复合制冷循环,通过两个及以上的单级系统串联,实现制冷剂的多级膨胀和多级压缩,从而获得更低的蒸发温度。同时,喷液增焓技术在低温速冻领域也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在压缩机吸气端喷入液态制冷剂,降低吸气比容积,提高压缩机排气量。在蒸发器供液侧增设再沸器,可进一步降低蒸发温度。值得注意的是,低温环境加剧了压缩机润滑油的粘度变化和析蜡风险,因此需采用合成润滑油并控制回油温度。
(一)设计条件
相比速冻设备,冷藏设备的温度范围相对较高,一般在0~10℃之间。设计的重点是控制库内温度和湿度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减缓食品的呼吸代谢,延长保鲜期。根据物料的特性,冷藏设备可分为高湿度型(RH>90%)和低湿度型(RH<90%)。例如,蔬菜、鲜肉适合高湿度冷藏,而干货、药品则需低湿度环境。湿度控制可通过加湿器、除湿机等设备实现。另外,气调保鲜技术通过调节库内O2、CO2浓度,抑制细胞呼吸和衰老进程,被广泛应用于水果和鲜切蔬菜的冷藏中。
(二)制冷系统
与速冻设备的复叠制冷不同,冷藏设备的制冷系统相对简单,多采用单级蒸气压缩制冷。但由于温度和负荷波动大,采用定频压缩机往往难以满足节能和恒温需求。因此,变频压缩机在冷藏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变频技术可根据库温和制冷量需求实时调节压缩机转速,在满足温控精度的同时显著提升能效比。配合电子膨胀阀的精确调节,可使过热度控制在最佳范围内,减少蒸发压力的波动。同时,冷库的蒸发器多采用双侧出风的吊顶式或吸顶式换热器,利用重力除霜方式,结构紧凑,便于集中控制。
(一)设计条件
冷柜(展示柜)是商超中用于食品饮料低温陈列的核心设备,设计温度通常为-10℃,需兼顾温度均匀性、货架灵活性与视觉展示效果。其结构分为立式(高度1.5m,适合饮料、乳制品分层陈列)和卧式(下沉式设计,便于冷冻肉制品展示)两类。制冷系统采用一体化布局,压缩机、冷凝器集成于柜体底部或背部,通过优化管路走向(减少弯头)和保温层设计(聚氨酯发泡板)提升能效。关键设计包括:防雾玻璃(钢化中空玻璃,透光率≥90%)、可调式层板(承重≥50kg/m2)、LED节能照明(色温4000K,照度≥150lx),以及分区温控系统(±1℃精度)。
(二)结构特点
冷柜箱体采用聚氨酯发泡层压钢板(导热系数≤0.022W/(m·K)),兼具高强度与优异保温性能。立式冷柜配置双层中空玻璃门(充入干燥空气,露点温度≤-20℃),支持平拉/上翻/推拉式开启,集成电加热除雾装置(功率30-50W)。卧式冷柜采用ABS或304不锈钢内胆(表面粗糙度Ra≤0.8μm),敞开式结构配合可调式层架(承重≥30kg/m2)。风道系统实施后出风前回风循环(风速0.8-1.2m/s),蒸发器采用背部壁挂式安装(铜管间距≤15mm),通过优化翅片间距(2.0-2.5mm)提升换热效率。
(三)制冷系统
冷柜制冷系统在紧凑型设计框架下实现高效能运行,核心压缩机采用全封闭涡旋式或活塞式结构,通过定频与变频协同调速策略满足不同工况需求。系统通过管路分流技术实现冷藏与冷冻双温区独立控温(温差精度±1.5℃),冷凝器采用强化翅片管式结构(换热量≥15kW/m2),侧装/底装布局配合轴流风机(风量≥800m3/h)实现低噪通风(≤45dB(A))。蒸发器选用板翅式复合结构(导热系数≥200W/(m·K)),紧贴柜壁布置使预冷时间缩短至常规设计的60%。电子膨胀阀采用步进电机驱动(步数≥5000步),实现过热度±0.5℃精准控制。针对风冷冷凝器结霜问题,集成PTC电加热融霜(功率密度≥300W/m2)与乙二醇溶液喷淋系统(浓度30%),配合PID温控算法使化霜周期延长至8-12小时,综合能效比提升至2.8以上。
【免责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