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环保工程 \ 大气治理 \ 污染源废气无组织排放监测操作全流程指南

污染源废气无组织排放监测操作全流程指南

发布于:2025-08-27 11:30:27 来自:环保工程/大气治理

来源:环境监测实战

|

作者:谭老师

[复制转发]

污染源废气无组织排放监测操作全流程指南

第一部分:监测操作步骤与核心要点

阶段一:监测前准备 

方案确认与资料审核:

步骤: 深入研究监测方案/标准(如 《GB 16297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附录C》 和 《HJ/T 55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明确监测目的、污染物种类、执行标准、单位周界及监控点布设要求。收集企业的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图、物料储存与运输方式、气象站历史数据等。

要点:

确定监控点位置: 这是无组织监测的灵魂。必须根据风向在单位周界外设监控点(最多4个),同时在上风向设参照点(1个)。点位应远离其他污染源和障碍物。

理解“单位周界”: 明确是企业物理边界还是生产单元的边界。

熟知气象条件要求: 监测时平均风速必须 < 3m/s(捕捉逸散的需要),且不宜在雨天、雪天等恶劣天气进行。

现场勘查与布点确认:

步骤: 提前赴现场进行勘查,使用GPS、测距仪等工具,在地图和工作表上精确标注预设点位,确认其可达性和安全性。

要点:

安全评估: 识别野外、厂界边的风险(车辆、流浪动物、不平整地面、高压线等)。

可行性确认: 确认预设点位是否真的具备采样条件(如是否有建筑物阻挡、是否处于下风向开阔地)。

仪器设备准备与校准:

步骤: 准备采样设备(气体采样器、吸收瓶、吸附管、采气袋)、现场测定仪(PID、FID、红外气体分析仪等)、气象仪(必须带风向风速仪)。

要点:

气象仪校准: 确保风向风速仪已校准,这是布点的决策依据。

采样仪器校准: 对采样泵进行流量校准(使用电子流量计),对现场分析仪用标准气体进行校准。

备件充足: 准备充足的吸收液、吸附管、滤膜等耗材,并做好标识。

阶段二:现场监测操作 

气象测量与布点决策:

步骤: 到达现场后,首先架设气象仪,待其稳定后,读取并记录平均风速和风向。

要点: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 根据瞬时风向确定企业的上风向和下风向区域。

布点原则: 将参照点设在上风向区域,将监控点设在下风向靠近污染源的企业周界外10米范围内。若风向变化超过±45°,应重新布点。

风速判定: 如果平均风速持续≥3m/s,应暂停采样,等待风速降低。

样品采集/现场测定:

步骤: 在确定的监控点和参照点同时架设采样器,设置相同的采样流量和时间,同步进行采样。对于可现场直读的仪器(如PID),则进行实时读数。

要点:

同步性: 监控点与参照点的采样必须严格同步,以保证数据的可比性。

采样高度: 采样入口距地面高度应在1.5米至15米之间,具体高度应根据污染物特性确定(如测恶臭一般在1.5米左右,测烟尘可高一些)。

采样时间: 每次采样时间应保证能捕捉到污染物浓度的波动,一般不少于45分钟,以获得小时均值。

避免干扰: 采样人员应位于采样口的下风向,避免自身活动(如呼气、吸烟、车辆尾气)干扰样品。

样品封存与标识:

步骤: 采样结束后,立即取下样品(吸收瓶、吸附管、气袋),密封好,并贴上唯一性标签,放入冷藏箱避光保存。

要点: 标签信息必须清晰,尤其要标明是“监控点”还是“参照点”。

原始记录:

步骤: 在现场实时、详尽地记录所有信息。

要点: 记录内容应包括:企业名称、监测日期、监测点位(附草图)、采样时间、采样流量、气象数据(风速、风向、气温、气压、天气状况)、样品编号、分析项目、采样人等。拍照和录像是证明布点位置和现场情况的强有力证据。

阶段三:监测后工作 

样品运输与交接:

步骤: 将样品及时送回实验室分析。

要点: 确保样品在有效保存期内送达。

数据处理与评价:

步骤: 计算监控点与参照点的浓度差值(监控点浓度 - 参照点浓度)。

要点: 最终评价是以浓度差值是否超过标准限值来判定无组织排放是否达标。

第二部分:现场监测质量控制措施 (QC)

气象控制: 严格遵守风速<3m/s的要求,并准确记录风向,这是数据有效性的前提。

同步采样控制: 确保监控点与参照点采样时间、流量、高度的一致性,保证数据的可比性。

现场空白样: 将装有吸收液或纯净水的吸收瓶带到现场,打开瓶盖暴露一段时间后密封,用于评估采样现场的污染情况。

运输空白样: 用于评估样品从现场到实验室运输过程中的污染。

仪器校准: 采样前后对流量计进行校准,偏差应在±5%以内。对现场分析仪定期用标准气体核查。

平行样采集: 按一定比例采集平行样,用于评估采样的精密度。

第三部分:容易出错的地方及注意事项 

忽视气象条件(最大错误): 在风速过大(≥3m/s)或风向极不稳定时进行监测,导致污染物被迅速稀释扩散,无法捕捉到有效浓度,数据无效。

布点位置错误:

未设参照点,或参照点设置不合理(处于其他污染源下风向)。

监控点未设在单位周界外。

点位选择在局部涡流或障碍物背后,无法代表整体情况。

采样不同步: 监控点和参照点采样时间错开,导致数据完全不可比,无法计算准确的浓度差值。

采样高度不当: 采样口高度过高或过低,无法有效捕集目标污染物。

人为干扰:采样人员站在上风向,呼出气或体味污染样品。采样点靠近道路,受机动车尾气干扰。

记录不完整: 最关键的风向、风速数据记录缺失或不准确,导致整个监测过程无法溯源和复核。

对“无组织排放”理解片面: 只关注储罐、管道泄漏,忽略了物料运输、装卸、堆放、开放式操作等更重要的无组织排放环节,导致监测点位选择偏离真正的逸散源。

样品混淆: 监控点和参照点的样品标签标识不清,在实验室分析时造成混淆,导致结论完全错误。

总结: 无组织排放监测的成功与否,八成取决于监测前的方案设计和现场的布点决策。它更像一个“环境侦探”工作,需要基于对生产工艺的理解和现场气象的判断,精准地设下“捕捉网”。严谨、细致和对标准的深刻理解是获得有效、合法监测数据的唯一途径。

全部回复(2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地板
  • c0103
    c0103 沙发

    非常感谢楼主的无私分享

    2025-08-28 09:22:28

    回复 举报
    赞同0
  • yj蓝天
    yj蓝天 板凳

    资料不错。学习了,谢谢楼主分享

    2025-08-28 06:39:28

    回复 举报
    赞同0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大气治理

返回版块

5.43 万条内容 · 270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旋风除尘器筒体磨损严重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旋风除尘器筒体磨损严重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旋风除尘器的筒体就像 “旋转分离器”,含尘气流在里面高速旋转,靠离心力把粉尘甩到筒壁上。如果筒体磨损严重,不仅会缩短设备寿命,还可能磨穿筒体导致粉尘泄漏。下面用大白话讲讲磨损严重的常见原因和处理办法。 一、粉尘 “太硬太粗” 伤筒体   一、粉尘本身的特性:是导致筒体磨损的主要原因之一。 1.粉尘硬度高、有棱角 (1).原因:像矿石、水泥、金属碎屑这类粉尘,硬度高且带有尖锐棱角。当高速旋转的气流带着这些粉尘撞击筒壁时,就像用小沙粒不断打磨筒体,时间长了筒壁会被磨出坑洼,甚至变薄。尤其是粒径大于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