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挖灌注桩作为建筑工程领域常用的深基础形式,其施工质量直接决定地基承载能力与上部结构安全稳定性。本文严格依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及《旋挖钻机成孔灌注桩工程技术规程》(JGJ/T 311-2013)要求,按施工流程顺序,对旋挖灌注桩施工的 11 个核心环节进行专业解析,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标准化实操指引。
一、场地平整:奠定施工基础
场地平整是旋挖灌注桩施工的前置关键工序,需满足设备作业稳定性与施工精度要求,具体操作需遵循以下规范:
场地清理: 清除施工区域内植被、建筑垃圾、地下管线及障碍物,对地下管线需提前联系产权单位迁移或采取保护措施,严禁在未处理的障碍物区域开展施工。
场地压实: 采用压路机对场地进行分层碾压,压实度需达到 90% 以上(以重型击实试验为标准),若场地为软土地基,需铺设级配砂石垫层(厚度不小于 300mm)或采用灰土换填处理,避免钻机作业时出现沉降。
排水系统设置: 场地周边需开挖环形排水沟(沟宽 300-500mm,深度 400-600mm),并在低洼处设置集水井(尺寸不小于 1m×1m×1.5m),配备潜水泵及时排出积水,确保施工期间场地无积水,地下水位控制在桩底设计标高以下 0.5-1.0m。
二、桩位放线:确保定位精准
桩位放线精度直接影响桩体受力性能,需采用专业测量仪器并严格执行复核制度:
测量仪器准备: 选用经法定计量机构检定合格的全站仪(精度不低于 2mm+2ppm)、水准仪(精度不低于 DS3 级),测量前需对仪器进行校准调试。
控制网布设: 根据设计图纸与现场基准点,布设平面控制网(采用闭合导线或附合导线形式)与高程控制网,控制网点位需设置在不受施工干扰、便于保护的位置,并用混凝土浇筑固定(点位顶部设置不锈钢测量标志)。
桩位放样与复核: 依据控制网坐标,采用极坐标法放出桩位中心点,用 Φ10mm 钢筋(长度 300-500mm)插入地下作为桩位标记,钢筋顶部涂刷红漆标识;放样完成后,需进行两次独立复核(施工单位自检、监理单位复检),单桩桩位偏差不得大于 100mm,群桩基础桩位偏差不得大于 150mm,复核合格后填写《桩位测量放线记录表》并签字确认。
三、设置泥浆池:保障护壁效果
泥浆池的合理设置是确保成孔过程中孔壁稳定的关键,需结合施工规模与地质条件规划:
泥浆池选址与尺寸: 泥浆池应设置在施工区域边缘,远离桩位(距离不小于 6m)及地下管线,避免对成孔造成干扰;单个泥浆池容量需根据桩径、桩长及钻进速度确定,通常为单桩体积的 1.5-2.0 倍,池体采用砖砌或钢板围挡(高度不低于 1.2m),内壁铺设防水土工布或涂刷防水涂层,防止泥浆渗漏。
泥浆制备参数: 根据地质勘察报告,确定泥浆配合比:黏性土地层采用原土造浆,砂层或卵石地层需制备膨润土泥浆(膨润土掺量 8%-12%、纯碱掺量 0.3%-0.5%、水适量),泥浆性能指标需满足:比重 1.10-1.30g/cm3、黏度 18-22s、含砂率≤4%、胶体率≥95%,制备过程中需采用泥浆搅拌机充分搅拌,确保各组分混合均匀。
泥浆循环系统: 设置泥浆沉淀池(容量为泥浆池的 1/3)与回浆沟,回浆沟坡度控制在 1%-2%,确保钻渣在沉淀池内充分沉淀;沉淀后的钻渣需采用专用设备清理,严禁随意排放,清理频率根据钻进速度确定,通常每钻进 3-5m 清理一次。
四、护筒下放:强化孔口防护
钢护筒可有效防止孔口坍塌、隔离地表水,其安装质量需严格把控:
护筒参数选择 : 护筒采用 Q235 钢板卷制,直径比桩径大 100-200mm,壁厚根据桩径确定(桩径≤1200mm 时壁厚 6-8mm,桩径>1200mm 时壁厚 8-10mm),护筒长度需满足:黏性土地层不小于 1.5m,砂层或卵石地层不小于 3.0m,且需穿透松散表层土,进入稳定土层不少于 0.5m。
护筒安装流程: 采用挖掘机配合吊车下放护筒,下放前需在护筒外壁涂刷润滑剂(如黄油),减少下放阻力;护筒中心与桩位中心偏差不得大于 50mm,垂直度偏差不得大于 1%;护筒下放到位后,采用黏土对称回填护筒与孔壁间隙,分层夯实(每层厚度不大于 300mm),确保护筒稳固,护筒顶面需高出施工地面 200-300mm,防止地表水流入孔内。
五、旋挖钻进:控制成孔质量
旋挖钻进需根据地质条件调整参数,确保成孔垂直度与孔径符合要求:
钻机就位调试: 选用与桩径匹配的旋挖钻机(桩径≤1500mm 时选用中小型钻机,桩径>1500mm 时选用大型钻机),钻机就位后需调整机身水平(通过水平仪观测,机身水平偏差≤0.1%),钻杆中心与护筒中心对齐,偏差不得大于 20mm;钻进前需检查钻杆垂直度、钻头磨损情况,钻头直径需与桩径一致,磨损量超过 10mm 时需及时更换。
钻进参数控制: 黏性土地层采用低速慢进(钻进速度 10-20cm/min,转速 15-20r/min),避免糊钻;砂层或卵石地层采用中速钻进(钻进速度 8-15cm/min,转速 10-15r/min),同时提高泥浆比重(1.20-1.30g/cm3);岩层地层采用低速钻进(钻进速度 5-10cm/min,转速 5-10r/min),必要时更换岩石钻头;钻进过程中需通过钻机自带的垂直度监测系统实时监控,每钻进 1-2m 检测一次垂直度,偏差超过 1% 时需及时调整(采用反向旋转钻杆或回填黏土重新钻进)。
孔深控制: 钻进至接近设计孔深时,采用测绳(带 5kg 测锤)测量孔深,每钻进 50cm 测量一次,确保最终孔深比设计桩长深 50-100mm(预留沉渣处理空间),孔深偏差需控制在 + 300mm、-50mm 范围内。
六、清孔换浆:降低沉渣厚度?
清孔换浆是消除孔底沉渣、保证桩端承载力的关键工序,需分阶段执行:
第一次清孔: 钻进至设计孔深后,停止钻进,采用清孔钻头(带底盖的旋挖斗)进行第一次清孔,清孔过程中缓慢提升钻斗,避免扰动孔壁,同时向孔内补充新鲜泥浆,置换孔内含渣泥浆;清孔时间根据孔深与沉渣量确定,通常为 30-60min,清孔后孔底沉渣厚度需控制在 100-150mm(摩擦桩)、50-100mm(端承桩),泥浆性能指标调整为:比重 1.05-1.15g/cm3、黏度 16-18s、含砂率≤2%。
清孔质量检查: 采用沉渣仪或测绳(带平底测锤)检测沉渣厚度,同时取样检测泥浆性能;若沉渣厚度超标或泥浆性能不达标,需继续清孔,直至满足要求;清孔完成后,需在 2h 内进行后续工序施工,避免孔底沉渣回升。
七、成孔检查:全面验证成孔指标
成孔检查需覆盖孔径、孔垂直度、孔深、沉渣厚度及泥浆性能,确保成孔质量符合规范:
孔径检查: 采用孔径仪(或钢筋笼探孔器)进行检查,探孔器长度为 4-6 倍桩径,直径与桩径一致;将探孔器缓慢放入孔内,若能顺利下放至孔底,说明孔径符合要求,若出现卡阻现象,需分析原因(如缩径、塌孔),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如扩孔、重新清孔)。
孔垂直度检查: 采用孔垂直度检测仪(或全站仪)检测,沿孔周均匀选取 3 个点位测量,垂直度偏差不得大于 1%,若偏差超标,需采用钻机调整钻杆角度后重新钻进。
综合指标验收: 成孔检查完成后,施工单位需填写《成孔质量检查记录表》,报请监理单位验收,验收内容包括孔深、孔径、垂直度、沉渣厚度、泥浆性能,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钢筋笼安装工序。
八、钢筋笼制作:确保钢筋骨架质量
钢筋笼是桩体受力的核心构件,其制作需严格遵循设计与规范要求:
材料准备与检验: 钢筋需选用符合设计要求的牌号(通常为 HRB400E),进场时需提供质量证明文件,并按规定进行力学性能与重量偏差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钢筋加工前需清除表面锈蚀、油污,调直钢筋(调直后局部弯曲度不得大于 1%)。
钢筋笼加工工艺: 钢筋笼采用分段制作(每段长度 6-12m,根据吊装能力确定),主筋间距偏差不得大于 10mm,箍筋间距偏差不得大于 20mm,钢筋笼直径偏差不得大于 10mm;主筋连接采用焊接(单面焊焊缝长度≥10d,双面焊焊缝长度≥5d,d 为主筋直径)或机械连接(直螺纹连接需满足《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 要求),连接接头需错开布置,同一截面接头数量不得超过主筋总数的 50%,接头错开距离不得小于 35d。
钢筋笼质量检验: 钢筋笼制作完成后,需检查钢筋规格、数量、间距、连接质量及钢筋笼整体尺寸,同时进行外观检查(焊缝饱满、无夹渣、咬边等缺陷);检验合格后,在钢筋笼上标注桩号、分段编号及安装方向,避免安装出错。
九、下放钢筋笼及钢导管:规范安装流程
钢筋笼与钢导管的下放需避免碰撞孔壁,确保安装精准:
钢筋笼下放: 采用吊车(起吊能力不小于钢筋笼重量的 1.2 倍)进行吊装,吊装点设置在钢筋笼加强箍筋处(每段钢筋笼设置 2-4 个吊点),采用专用吊具(如扁担梁)确保钢筋笼垂直;下放过程中需缓慢匀速,若遇到阻力,不得强行下放,需缓慢提升后调整角度重新下放,避免钢筋笼变形或孔壁坍塌;钢筋笼分段连接时,需对齐主筋,采用与制作相同的连接方式连接,连接完成后需检查接头质量,合格后方可继续下放;钢筋笼下放至设计标高后,采用吊筋(直径与主筋一致)固定在护筒上,吊筋长度根据护筒顶标高与钢筋笼顶标高计算确定,确保钢筋笼顶标高偏差不得大于 50mm。
钢导管安装 : 钢导管采用无缝钢管(直径 200-300mm,壁厚 6-8mm),每节长度 2-3m,配备 1-2 节 1m 短管;导管连接采用丝扣或法兰连接,连接前需检查导管内壁平整度(无焊瘤、毛刺)、密封性(做水压试验,试验压力为 0.6-1.0MPa,保压 30min 无渗漏);导管下放时,需控制下放速度,避免碰撞钢筋笼,导管底部距孔底距离控制在 300-500mm;导管安装完成后,需测量导管总长度,确保导管顶标高高于混凝土浇筑设计标高。
十、二次清孔:彻底清除孔底沉渣?
二次清孔可进一步降低沉渣厚度,确保桩端与地基紧密结合:
清孔方法: 采用导管法进行二次清孔,将导管底部提升至距孔底 100-200mm,通过导管向孔内注入新鲜泥浆(性能指标同第一次清孔后要求),同时开启泥浆泵循环,将孔底沉渣随泥浆带出至沉淀池;清孔过程中需控制泥浆流速(1.5-2.0m/s),避免扰动孔壁。
清孔质量验收: 二次清孔后,采用沉渣仪检测沉渣厚度(摩擦桩≤100mm,端承桩≤50mm),同时检测泥浆比重(1.05-1.15g/cm3)、黏度(16-18s);沉渣厚度与泥浆性能均满足要求后,方可停止清孔,准备混凝土灌注。
十一、水下混凝土灌注:确保桩体成型质量?
水下混凝土灌注需连续作业,严格控制灌注速度与导管埋深,避免出现断桩、夹渣等缺陷:
混凝土准备与检验: 水下混凝土采用商品混凝土,强度等级需符合设计要求,坍落度控制在 180-220mm,混凝土初凝时间需大于灌注总时间;混凝土进场时,需检查坍落度、和易性,每车混凝土需制作抗压强度试块(每组 3 块),试块养护条件需与桩体一致。
灌注流程控制: 采用隔水栓(或球胆)封底,将隔水栓放入导管内,灌注首批混凝土(首批混凝土量需满足导管埋深≥1.0m,计算公式:V=πD2H/4 + πd2h/4,其中 D 为桩径,H 为导管埋深,d 为导管直径,h 为孔内泥浆高度);首 批混凝土应有足够的储备量,导管一次埋入混凝土面以下不应少于0.8m; 混凝土灌注时导管底部至孔底的距离为300-500mm,灌注过程中需连续供应混凝土,间隔时间不得超过 30min, 若出现供应中断,需及时采取措施(如加快供应、清理导管内混凝土),避免混凝土初凝;同时测量混凝土顶面标高(每灌注 1-2m 测量一次),根据标高调整导管埋深,确保导管埋深始终符合要求。
灌注终点控制: 混凝土必须连续灌注至设计标高,灌注过程中导管埋深移为2-6m,严禁将导管提出混凝土面,并应控制拔管速度。 混凝土灌注至设计桩顶标高以上 0.5-1.0m(预留浮浆凿除高度)时停止灌注;灌注完成后,需及时拔出导管,清理导管内残留混凝土,同时做好灌注记录(包括灌注时间、混凝土量、顶面标高、试块制作情况)。
桩顶处理: 混凝土初凝后(通常 24-48h),采用风镐或破碎机凿除桩顶浮浆,凿除深度需至新鲜混凝土面(浮浆厚度通常为 100-300mm),凿除后桩顶标高需符合设计要求,表面平整度偏差不得大于 5mm。
旋挖灌注桩施工是一项系统性工程,11 个核心环节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的质量缺陷都可能影响桩体整体性能。工程技术人员需严格遵循规范要求,强化过程管控,精准控制各工序技术参数,确保旋挖灌注桩施工质量满足设计与使用要求,为建筑工程安全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3人已点赞
分享
地基基础
返回版块12.11 万条内容 · 702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深基坑多道支撑之间的影响及支护效果分析1??工程概况 南沙横沥地下空间某基坑开挖深度13.7?m,宽度24?m,安全等级为二级,采用25?m直径1?000?mm@ 1?200?mm灌注桩基坑支护,基坑外侧采用直径850@ 600?mm的三轴搅拌桩作为止水帷幕,深入基坑底6.3?m。坑内采用三轴搅拌桩裙边加固,加固宽5?m,深4?m,设置3道支撑,截面如图1所示。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2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地板JGJ 311-2013 建筑深基坑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范
回复 举报
谢谢楼主的分享!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