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土木,很多人先想到的是拔地而起的高楼、纵横交错的桥梁,但在我心里,最该被记住的 “功臣”,是那些埋在地下的排水管道。它们像城市的 “血管”,默默疏通着雨水、污水,少有人看得见,却一刻也不能停。
去年在南方某小区做室外管网改造,才算真正摸透了排水管道的 “脾气”。施工前勘察现场,老师傅拿着地质雷达在地面扫了又扫:“你看这地下,老管道、电缆、燃气管道缠在一起,排水管道得像‘钻迷宫’似的绕开它们,坡度还不能错 —— 差 1 厘米的坡,水流速度就可能慢一半,时间长了准堵。”
果然,挖到深处时,发现一段老铸铁管已经锈得像蜂窝,内壁结着厚厚的污垢。师傅说,这就是当年施工时坡度没控制好的后遗症:“污水流速不够,杂质全挂在管壁上,三五年就得修一次。” 那天我们蹲在泥水里量尺寸,算坡度,手里的水准仪调了又调,直到气泡稳稳居中 —— 就像给管道找准了 “发力方向”,才能让水 “顺顺当当” 地流走。
更难忘的是应对暴雨的那次。当时管道刚铺到一半,突然来了场急雨,雨水顺着沟槽往深处灌。我们赶紧往沟槽里垫沙袋,用抽水泵往外排水,裤腿全泡在泥水里,却顾不上管。师傅一边指挥一边喊:“排水管道不只是‘排’,更要‘抗’—— 地基得扎实,接口得严密,不然雨水倒灌进管道,或者管道被泡得移位,整个小区都得遭殃。”
后来看着新铺的 PE 管带着弧度埋进土里,接口处用热熔机焊得严丝合缝,师傅拍了拍管道:“这玩意儿看着简单,实则藏着无数细节 —— 管径多大才够小区用?转弯处怎么设计才不会积淤?检查井的位置能不能方便日后清淤?每一步都得算清楚、做到位。”
现在路过那个小区,看着雨后地面干干净净,再也没有积水,突然觉得:排水管道或许从不会出现在 “建筑美学” 的讨论里,但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 “实用” 和 “责任” 最朴素的诠释。毕竟,能让每一滴水都有去处,也是土木人了不起的成就。
0人已收藏
2人已打赏
免费2人已点赞
分享
建筑给排水
返回版块47.28 万条内容 · 1359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建筑给水排水及供暖强制性条文要求汇编1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42—2002 3.3.3 地下室或地下构筑物外墙有管道穿过的,应采取防水措施。对有严格防水要求的建筑物,必须采用柔性防水套管。 3.3.16 各种承压管道系统和设备应做水压试验,非承压管道系统和设备应做灌水试验。 4.1.2 给水管道必须采用与管材相适应的管件。生活给水系统所涉及的材料必须达到饮用水卫生标准。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