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1万吨立交桥跨铁路旋转74度!沿太行高速上跨焦柳铁路立交桥完成转体
8月11日上午,在河南济源五龙口镇高速公路施工现场,随着一座长130米、重量超2万吨的混凝土桥梁被慢慢牵引,逆时针缓缓旋转74度,历时100分钟顺利完成转体。
沿太行高速焦作至济源段3标涉铁立交桥,成功上跨焦柳铁路既有线,与两端桥梁实现完美“牵手”,上演了一场桥梁界高空“转体”的优雅“华尔兹”。此举标志着项目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为争取年底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次转体的立交桥是沿太行高速公路焦作至济源段的关键控制性工程,为南北走向的曲线段结构,位于西南东北走向的焦柳铁路捏掌站至沁河北站区间内,公路与铁路的交角为74.8度,主桥为2×70米预应力混凝土梁,采用大节段现浇平转法转体施工,其中转体部分为2×65米T型刚构梁,转体重量达2.1万吨,转体角度为逆时针74度。
沿太行高速公路是河南省“13445工程”首批开工的重点项目之一,焦作至济源段涉铁立交桥建设需上跨复线电气化焦柳铁路。焦柳铁路是国家繁忙干线铁路,区间高达123对列车行车对数,一边是高速公路建设的推进需求,另一边是铁路干线不容有失的安全运行底线,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破解“施工与保通”的两难困境,成为项目推进中必须攻克的关键课题。
为确保公路施工和铁路运营互不影响,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联合开展科技攻关,研究采用“先平行铁路大节段支架现浇后平面转体”的施工工艺,即先在平行于铁路的一侧施工场地上浇筑梁体,再通过称重配重、试转等关键工序,确保转体质量,最后实现整体转动就位,最大限度减少对铁路运营的干扰,降低安全风险,兼具施工高效、质量稳定、安全可靠等显著优势。
在转体现场50多名施工人员,利用两套1000吨连续千斤顶张拉设备,牵引安装在承台内的球铰转盘,带动梁体转动。转体过程中,现场操作人员通过操作自动化控制平台,在压力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及位移传感器等监控设备的加持下,实时监测并控制转体各项参数。同时通过3台TS15自动全站仪360度棱镜的全程跟踪方式,记录梁体整个“转身”过程。梁体以每分钟1度的速率缓缓转动,最终经过100分钟有序高效作业,顺利实现桥体安全、精准就位。
沿太行高速公路是《河南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21-2035 年)》中16条南北纵向通道之一,为豫北交通基础设施的重大工程,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升级、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的战略性项目。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太行山南麓一条东西贯通的快速通道,在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串联太行山旅游资源,加强焦作与济源两地联系,提升区域在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中的应急保障能力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来源:中铁大桥局集团)
02
试验段完成摊铺,江肇高速将“翻新”40公里主线路段
8月9日,江肇高速2025年路面养护综合专项工程完成首件试验段摊铺施工,施工长度约800米,为项目开展大面积施工奠定了基础。
此次路面养护综合专项工程于8月5日全面启动,覆盖杨和互通至莲花山互通双向约40公里路段,预计10月底完工。工程针对路面局部车辙、桥头跳车等病害开展整治,并同步推进预防性养护工作,主要项目包括SMA罩面铺装、路面跳车调平、超薄磨耗层摊铺等。此外,中分带硬化、路缘石提升、护栏升级及龙口服务区“白+黑”改造等配套工程也在同步实施。
项目负责人介绍,将以此次专项工程为契机,进一步提升路段的通行效率、安全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江肇高速全长约108公里,连接江门、佛山、肇庆三市,作为珠三角环线高速公路的重要构成部分,至今已运营15年。
江肇高速
2024年,江肇高速展开第一期路面养护综合专项工程,张洞互通至杨和互通路段约33公里路面已完成“翻新”,路面平整度、抗滑性及通行舒适度得到极大改善。
此次施工全线投入40个班组、500余名施工人员及300余套机械设备。施工采用“半幅双向通行+交替施工”方案,封闭半幅路面作业时,另半幅保留通行,通过反光锥筒、限速牌等设施引导车流。
为应对高温多雨、路况多变等复杂条件,施工团队充分利用夜间低谷时段优化施工调度。同时,项目与交警联合建立动态监测与应急分流机制,最大程度降低施工对交通的影响。 (来源:广东交通集团)
03
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顺利始发
8月11日,中国交建自主研制国产最大直径(16.66米)盾构机——“沧渊号”,在目前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顺利始发。
即日起,这头“钢铁巨兽”正式开启9327米的穿江之旅。海太长江隧道是江苏省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横跨长江入海口咽喉要道,北起南通海门,南抵苏州太仓,线路全长约39公里,设计行车时速100公里/小时。
其中盾构段约9.3公里,分左右线施工。左线盾构段施工长度9327米,是目前世界最长的公路水下盾构隧道,堪称“万里长江第一隧” , 采用超大直径盾构机“沧源号”掘进施工。
项目团队将迎来一系列世界级技术挑战,不仅盾构始发面临超大直径盾体覆土浅、始发姿态斜线角度大、泥水仓压力平衡控制难、近距离下穿管线风险高等四大技术难点。后续的江底施工还将面临超长距离独头掘进、穿越“水下迷宫”式复合地质带、地表毫米级沉降控制、超深埋深、超高水压、超大直径开挖等难题 , 这些无一不对团队能力提出严苛要求。针对这些“看不见”的巨大挑战,项目团队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 , 为“沧源号”技术加持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核心技术解决方案。
“沧渊”之名源自中国传统文化“龙起于渊”的典故,既呼应长江的浩渺,也寓意着将在江底书写传奇。其开挖直径达16.66米,相当于5层楼高度,整机总长176米,总重量超5650吨。这头肩负重任的“钢铁巨兽”,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最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标志着我国在高端隧道施工装备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面对超长距离、超大直径、深埋高水压的考验,“沧渊号”的智能系统筑起坚实防线“数字大脑”——智能诊断与维护系统,覆盖设备全生命周期,像“私人医生”实时监测机器状态,从异常诊断、自动控制到维修预警全搞定降低故障率。
“智慧心脏”——全球首套具备主动防护的主驱动系统,实时监控刀盘受力,避免刀盘异常,导致主轴承过载 。 可更换的端面密封与主动伸缩功能,是应对换刀、脱困等紧急情况的“安全气囊”,实现掘进全程“可视、可达、可控”。
海太长江隧道建成后,将有效分流苏通长江大桥流量对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优化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意义重大。 (来源:中交一公局集团)
04
力扛千吨完成“终极体检” 京港澳汉江特大桥顺利通过荷载试验
8月11日晚,随着最后一辆加载车缓缓驶离桥面,京港澳高速新建右幅汉江特大桥主桥顺利完成荷载试验。这座兼具实力与颜值的“渐变蓝”大桥整体受力性能和承载能力全部达标,具备按期上岗条件。
荷载试验是桥梁通车前验证其承载能力和安全性的“终极体检”。本次试验模拟未来通行荷载共设置了13个试验工况,调配30辆载重35吨的货车进行加载,最多一次加载30台车,加载总重量最大达1050吨,对大桥进行了全方位测试。
京港澳高速新建右幅汉江特大桥位于武汉市蔡甸区与东西湖区交界处,采用单向4车道标准建设,是京港澳高速湖北北段改扩建工程的“咽喉”要道。大桥全长1667米,主塔高123米,主桥760米,为155+450+155米双塔双索面半漂浮组合梁斜拉桥,结构形式复杂,其安全性与承载能力直接关系到整条大动脉的畅通与安全。此次荷载试验重点对主梁挠度、应变、塔柱偏位、斜拉索索力、振型阻尼等静动态关键指标进行全面测试和实时监控。结合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同步进行数据比对分析,为大桥后期结构安全预警阈值设定和初始状态参数的确立提供依据。
试验正值酷暑时节,桥面温度持续攀升。建设单位历经15天紧张准备与2个通宵连续奋战,精准布设数百个传感器,指挥协调三十多辆加载车有序运行,精准完成了静载试验和动载试验的全部既定任务。
建设单位以智慧工地管理系统为核心,打造智能建造基地,构建覆盖智慧调度中心、智慧钢筋加工厂、智慧拌合站、智慧梁场的全流程数字化管控体系,推动施工效率提升20%。项目在设计时考虑保留原桥作为高速左幅北上方向的重要功能,并在改扩建期间保障日均16万辆次的社会车辆正常通行。同时新建右幅汉江特大桥,作为高速南下方向的新通道,计划在8月下旬通车。
京港澳高速湖北北段改扩建项目计划2025年底建成通车,是湖北省首条“四改八”高速公路。建成后,将进一步缓解京港澳高速公路交通压力,服务湖北支点建设,畅通南北通道,为沿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来源:中国交通报)
05
尖扎黄河特大桥冲刺合龙 为西部发展再添钢铁脊梁
近日,尖扎黄河特大桥建设工程正在稳步推进中,计划于今年8月底实现合龙。这座架于青海黄南州尖扎县与海东市化隆县交界黄河之上的钢铁巨龙,不仅是一项工程壮举,更是区域协调发展与生态智慧并重的典范。
尖扎黄河特大桥全长1596.2米,主桥为141米+366米+141米三跨连续钢桁系杆拱桥,其主跨达366米,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跨度双线铁路连续钢桁拱桥。大桥由50个巨型节间构成,使用钢材约1.72万吨,单次吊装最大重量达66吨,技术团队创新采用“北斗定位+智能监测+BIM逆向建模”技术,将钢桁拱拼装精度提升至毫米级。工程建设的体量与精度要求均属顶尖,诠释了中国基建的硬核实力。
工程建设融入了生态优先的绿色智慧。大桥跨越的河段是“黄河尖扎段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对水体的干扰,保护拟鲶高原鳅、黄河裸裂尻鱼等珍稀鱼类的生存环境,大桥设计方案确定为不在河道中建设桥墩,采用一跨过黄河的结构。施工中更贯彻绿色理念:采用拱、梁同步架设的方案,建筑材料通过桥面运输,避免船舶在黄河中航行,且所有组件的油漆在工厂喷涂完成,将对河水的污染降至最低。这种将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融合的做法,为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尖扎黄河特大桥的突破,标志着川青铁路建设步入冲刺阶段。这条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的关键路段,将极大改善沿线地区交通条件,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于尖扎县等地而言,便捷的交通将带动旅游资源开发、产业升级,为当地民众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助力乡村振兴,让这片拥有独特自然风光与民俗文化的土地,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尖扎黄河特大桥的建设,是中国基建硬实力与绿色发展软智慧交融的生动注脚。它承载着人们对便捷交通的期待,更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来源:青海日报)
来源:公众号桥梁视界,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桥梁工程
返回版块19.43 万条内容 · 645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