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工大气污染处理技术的国内外技术进展
煤化工大气污染处理技术的国内外技术进展与发展方向的详细分析,涵盖五类典型污染物(SO?、NO?、VOCs、颗粒物、重金属与特种气体),重点聚焦主流工艺路线、技术瓶颈与未来发展趋势。
一、进展综述
煤化工是典型的高污染行业,排放源复杂、污染物种类繁多,主要集中在五大类污染控制:
二、典型污染物控制技术对比分析
1.国内外对比#
(1)SO?脱除技术
国内应用:
主流为石灰石湿法脱硫(WFGD),脱除率 > 95%,技术成熟,成本低;
正在推广“半干法(喷雾干燥吸收)”与石灰浆脱硫,以应对高湿/低负荷等场景。
国外进展:
SNOX技术(丹麦Haldor Topsoe)可实现SO?+NO?+粉尘联合脱除,无吸收剂、无废水副产,效率>99%,但初投资较高;
Selexol、Rectisol 等物理吸收法也用于高压合成气脱硫。
发展趋势:
绿色化(零副产)、一体化(多污染物协同脱除)、智能化运行(负荷响应调控)。
(2)NO?脱除技术
多孔结构可对特定气体(如CO?、VOCs)进行定向吸附,但大规模应用仍受制于成本、稳定性及耐毒性。
国内应用:
电站级应用以“高温SCR(催化还原)+SNCR(非催化)”联合技术为主;
焦炉、锅炉采用氨水或尿素为还原剂,效率可达80–90%。
国外技术:
德国、日本广泛使用低温SCR催化剂,适合冷端布置,能耗低;
北美推进等离子体/电场辅助脱硝等高效耦合工艺。
瓶颈与趋势:
催化剂失活(硫、粉尘中毒);
多污染物一体化催化剂(SO?+NO?)研究成为热点;
推广低温、高效、宽工况催化技术挑战。
(3) VOCs治理技术
国内技术:
采用“吸附浓缩+催化燃烧(RCO)/蓄热燃烧(RTO)”组合模式较多;
活性炭/蜂窝陶瓷吸附剂广泛使用。
国际经验:
德国/日本更注重源头密封与回收冷凝技术;
美国注重LDAR体系建设(泄漏检测与修复);
高附加值行业如制药/电子采用低温等离子体+催化氧化耦合技术。
发展方向:
定向吸附材料(MOFs、COFs);
催化剂(贵金属/非贵金属)低温活化、耐毒性强;
微通道/模块化反应器开发;
建立VOCs排放特征谱系及治理数据库。
(4)颗粒物(PM)控制技术
国内现状:
电除尘+袋式除尘复合系统占主流;
湿式电除尘(WESP)正用于超细颗粒(PM?.?/PM?)治理;
“超低排放”标准要求出口浓度 < 10 mg/m?,推动技术升级。
国际技术:
北欧/日韩采用WESP+SCR联动系统,兼顾除尘与脱硝;
高效高频电源与极板创新提升电除尘捕集率。
发展方向:
纳米粉尘识别与捕集;
湿式静电 + 脱硝协同系统;
多级捕集、自动清灰、在线监控一体化智能除尘系统。
(5)特种污染物治理(Hg、H?S)
国内现状:
Hg:多采用活性炭喷射+石灰石吸附联合工艺;
NH?:泄漏问题日益严峻,亟需尾气“氨逃逸”在线控制;
H?S:主要在煤气脱硫段控制(如Claus+尾气处理单元)。
国外现状:
美国EPA推动Hg全过程控制标准,鼓励“源头+烟气协同治理”;
生物脱硫与膜吸收在特定H?S场景下小规模应用。
发展趋势:
高效吸附材料(碘掺杂活性炭、金属氧化物等);
多级耦合捕集系统;
生物/化学/物理复合脱除路径。
三、技术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申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问题,请点击此处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大气治理
返回版块5.43 万条内容 · 270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玻璃窑炉烟气治理脱硫废渣再利用分析玻璃窑炉烟气治理脱硫废渣再利用分析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燃煤、燃油等能源的使用释放了大量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导致酸雨等环境问题产生。玻璃行业是典型的气型污染行业,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来自于熔窑燃烧时排放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环保法规、排放标准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企业需对玻璃窑炉烟气进行除尘、脱硫和脱硝等治理。脱硫设备在处理这些气体时,会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煤化工大气污染治理技术论述,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