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走近佛光寺大殿这座唐代殿堂的阶前,其疏朗雄大的斗栱给人以强烈的感受。中国古代建筑远看屋顶、近看斗拱这两个最醒目的特色 , 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晋祠圣母殿
到了编写《营造法式》的年代 , 斗栱的装饰价值已逐渐被夸张 , 那些琳琅满目的铺作 , 有不少部分已失去了原来的结构价值而有了独立的装饰意义: 一些房屋开间并不大 , 也排列了补间铺作; 室内纵横罗列的大量斗栱 , 也是为了 承载天花以及烘托皇权和神灵的至高无上 。出现这种倾向 , 当然和北宋时期整个官式建筑追求精巧华丽的总趋势是分不开的,而这种风气沿袭至明清 , 导致斗拱的装饰化程度达到了 无以复加 的地步。
明长陵 裬恩殿
从《法式》所录斗栱图样来看 , 编者也着眼于复杂的、装饰性强的重栱全计心铺作 , 对一些简单斗栱和偷心造、单栱造则比较忽视 , 但恰好是这些简单的做法还较多地保留着斗栱原本的价值和意义。为了使这个曾在我国建筑历史上绽放过异彩的创造不致被追求繁缛豪华的风气所掩盖 , 我们应该努力让那些简朴真实的铺作恢复其应有的地位。
铺作的基本功能是承托悬出的屋檐 , 其他的承梁、承天花、承平座等功能都是由此衍生的。
曾闻老工匠有句口诀叫做“ 檐不过步 ” , 意为出檐不能超过步架 , 否则就有倾覆的危险而在保证出檐安全方面 , 斗栱起着关键作用。对此 , 可以用《法式》的相关规定 , 来对这个原理进行一番检验 :
补充说明:关于宋式斗栱的用材制度与用椽制度可以参阅这期内容 中国古建筑的度量(一) ,关于造檐之制(即 确定 檐出尺寸的规则)可见下图
(1) 以一座三间小厅堂为例 , 按《法式》规定可用六等材。如架深用 6 尺 , 椽径用 0.3 尺 , 则檐出为 3.5 尺 , 飞子出跳为 2.1 尺 , 总檐出为 5.6 尺。如用柱梁作或单斗只替 ( 无斗栱出跳 ) , 则总檐出与架深比为 5.6:6 等于 1:1.07, 虽在“檐不过步”范围之内 , 但比例接近 1:1, 安全系数差 , 如遇大风、大雪、上屋维修甚至地震等突发事件 , 屋檐垮塌的可能性极大。
(2) 仍以上述厅堂为例 , 采用斗口跳铺作。斗栱出跳 30~40 份 ( 即将梁头伸出 , 刻作华栱头 , 上承橑檐枋 ) 。仍用六等材 , 每份 0.04 尺 , 椽径 0.3 尺 , 总檐出为 5.6 尺。檐步架深 + 斗口跳出跳 =6 尺 +1.2~1.6 尺 =7.2~7.6 尺。总檐出与檐椽后尾长度之比为 5.6:7.2~5.6:7.6, 等于 1:1.286~1 ∶ 1.357, 安全系数比上例有了改善。
(3) 假如七间厅堂 , 用三等材 , 六铺作。按《法式》规定 , 椽径用 7 份 =0.35 尺 , 总檐出 5.6 尺 , 架深 6 尺。斗栱出跳 90 份 , 等于 90x0.05 尺 =4.5 尺。檐步架深 + 斗栱出跳 =6+4.5=10.5 尺。总檐出与檐椽后尾长度比为 5.6:10.5=1:1.9 。比上例斗口跳又增加了安全系数。
(4) 假设一座殿堂 , 殿身九间 , 用一等材 , 八铺作。按《法式》规定椽径为 9 份 , 即 0.54 尺 , 架深用 7.5 尺则总檐出为 4.8+2.9=7.7 尺 , 斗栱出跳 134 份 , 即 8.04 尺。橑檐枋以内后尾长度为檐步架深 + 斗栱出跳 =8.04+7.5=15.54 尺。总檐出与檐椽后尾长度之比为 7.7:15.54=1:2.02, 安全系数大为提高。
以上验算表明 , 斗栱在解决檐部稳定性方面作用明显 , 即使最简单的斗口跳 , 也能 大幅度改善屋檐的安全状况 。
从外形看 , 斗栱构件繁多 , 十分复杂 , 实际上可以根据构件性能分成两大类: 一类是起承重作用的主干部件 , 有华栱、昂、栌斗等; 另一类是主要起稳定作用的平衡构件,包括罗汉枋、柱头枋、瓜子栱、慢栱、令栱等一些与承重构件十字相交的构件。两者组成复合结构 , 坐落在柱头上 , 再以梁、枋压之 , 就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承重支撑体系。
作为主要的承重构件——华栱与下昂从结构性能上说都是悬臂梁 ( 一平一斜 ), 最忌在身内开挖卯口,但是如果遇有十字相交的栱与枋 , 就不得不开卯口而牺牲其结构强度。为此,《法式》规定 , 华栱开卯口 , 必须在栱身下,且深不超过 5 份 ( 足材栱卯口深 1/4.2 栱身 , 单材栱深 1/3 栱身 ) ; 下昂身内则尽可能不开卯口 , 其他构件 ( 如耍头 ) 与昂相遇应尽量做到“ 放过昂身 ” (《法式》卷四《爵头》 ) , 实在无法“ 放过 ” (如与昂十字相交的栱 ) , 也只能“ 于昂身开方斜口深二份 ” ( 卷四《飞昂》 ) , 且卯口在昂身下方。
山西五台县佛光寺东大殿断面图
上昂用于室内承平棋或室外托平座 , 是斜撑与斜梁的混合体。室内上昂只有在斗栱两侧的平棋藻井高低不一时方有意义 , 如果像苏州玄妙观三清殿那样 , 斗栱两侧的平棋在同一高度上 , 就不如用华栱承托平棋来得简单易行。《法式》所列四幅上昂侧样图 ( 五铺至八铺 ) 都是两侧的平棋 ( 枋 ) 高低不一。当然 , 处理这类平棋也可不用上昂而用 半截华栱 来解决 , 如同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室内所做的那样,见上图。 (关于昂的介绍可参阅 关于古建筑中昂的使用 这期文章)
上昂的出现较早,唐高宗总章二年 (669 年 ) 关于明堂规制的诏书中就有“ 下枊 ( 枊即昂 ) 七十二枚 , 上枊八十四枚 ”的记述 ( 《旧唐书》二二 ) ,《法式》也把下昂与上昂对应并叙 , 两者的重要性似乎不相上下。 而事实上迄今上昂遗物极少 ,下昂则遍及全国各地,究其原因 , 一是制作较复杂 , 且可用华栱替代; 二是其结构作用不及下昂重要 , 所以明代以后的官式建筑中再也没有见过上昂实例。
施上昂的实例
本期总结:斗栱的 核心结构价值 在于解决“檐不过步”的悬挑难题。通过华栱、昂等承重构件与枋、栱等 横向稳定构件的科学组合 ,形成复合支撑体系,大幅提升檐部抗倾覆能力(檐出与后尾比可达 1:2 )。《营造法式》的细部规定 —— 如卯口深度 ≤5 份、昂身避让榫卯等 —— 体现了宋代对 木材力学性能的精湛把控 。上昂的消亡印证了 结构效率的优胜劣汰 ,而明清斗栱的装饰化进程,恰是传统建筑技术理性让位于礼制符号的缩影。
来源:建筑小白
0人已收藏
2人已打赏
免费4人已点赞
分享
中国建筑史
返回版块5.14 万条内容 · 167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儒家祠庙单体建筑形制设计初探引 言 孔门四科十哲中,德行科的闵损与颜回并称。元朝郭居敬所撰《二十四孝》的故事中,孔门弟子包括闵损、曾参和仲由。在孔庙的配享中,闵损与仲由被列为十二哲,地位略低于被列为四配的颜回和曾参。宿州闵子祠作为符合儒家祠庙形制和孝道研学基地要求的建筑,在其改扩建设计中,建筑单体主要以仲庙的建筑单体为参照,同时参考颜回和曾参的祠庙建筑单体进行设计。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5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1112222
回复 举报
中国古建筑——宋式铺作,谢谢楼主分享好资料谢谢啦。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