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资料库 \ 古建筑木柱,从结构到文化的深度解析

古建筑木柱,从结构到文化的深度解析

发布于:2025-07-09 09:29:09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资料库

来源:建筑史学

[复制转发]


在古建筑体系中,木柱的命名与分类既承载着结构功能的标识作用,也蕴含着古人的建造智慧与文化哲思。


以下从位置、功能、文化寓意三个维度,解析五类常见木柱的特点:


一、 檐柱:建筑外围的边界守护者

图片


位置:位于建筑最外围屋檐下,直接暴露于室外环境。

功能:承担支撑屋檐重量、界定建筑边界的作用,兼具遮阳避雨的实用价值。

特点:其高度与比例直接影响建筑整体气质。如明清官式建筑中,檐柱高度与开间宽度严格配比,形成庄重的 “横平竖直” 视觉效果,强化建筑的秩序感。


二、金柱: 内部承重的核心骨干


图片


位置:处于檐柱内侧,分为 “外金柱” 与 “内金柱”,越靠近建筑中心,荷载越大。

功能:支撑上层梁架、斗拱,是建筑的主要承重构件。多层建筑中,金柱可贯通楼层形成 “通柱”,增强整体结构稳定性。

实例:故宫太和殿的金柱选用整根楠木,粗硕高大,需承载复杂斗拱与屋顶重量,堪称建筑 “脊梁”。



三、中柱: 中轴线上的空间定盘星


图片


位置:仅存在于对称型建筑(如庙宇、宫殿)的中轴线上,垂直于正脊,将建筑分为前后两半。

功能:划分前后空间,承接左右梁架,支撑屋脊重量。

文化内涵:暗合 “中正平和” 的哲学理念,部分民居视其为 “天地连接” 的象征,赋予建筑礼制与精神层面的意义。



四、山柱: 山墙之内的侧向防御者


图片

位置:位于建筑侧面山墙内,从地面直达脊檩,常见于硬山、悬山等建筑形式。

功能:支撑山墙顶部檩条,抵御侧向风力,增强建筑侧面稳定性。



五、雷公柱: 攒尖屋顶的核心支柱


图片


位置:攒尖顶建筑(如亭阁、天坛祈年殿)的屋顶顶端,不落地,由周围梁架与斗拱托举。

功能:名称源于 “雷公尖”(屋顶顶尖),既承担攒尖顶的结构核心作用,又暗含 “避雷镇邪” 的民间信仰。

文化象征:如天坛祈年殿的雷公柱对应四季、时辰,体现 “天圆地方” 的宇宙观,融合实用功能与文化隐喻。



☆  古人命名的三重逻辑


力学导向:按荷载差异命名(如承重的金柱、抗风的檐柱),指导选材与施工标准。

空间划分:通过柱位界定内外、主次空间(如金柱分隔 “堂” 与 “室”),构建建筑功能秩序。

文化赋能:中柱的 “中心” 隐喻、雷公柱的 “天人” 关联,将建筑提升至哲学与信仰层面。

古建筑的木柱命名,是古人对结构理性、功能需求与文化表达的精准融合。每一根木柱的 “身份标签”,既是建筑技术的结晶,也是中国传统宇宙观、礼制观的微观映射。

 

来源:平一中式设计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建筑资料库

返回版块

13.61 万条内容 · 20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风之法则:绿色建筑中被动式通风的本源性策略

  " 风之法则 建筑全生命周期伴随着无休止的碳排放,建设阶段、使用阶段,甚至是爆破都会不断消耗能量。而 绿色建筑,是在全生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