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聚合氯化铝)促进活性污泥絮凝的作用原理
PAC(聚合氯化铝)通过以下核心机制改善活性污泥絮凝性能:
一、电荷中和作用
胶体稳定性破坏:
活性污泥中微生物(如细菌、原生动物)及有机物颗粒表面通常带负电荷,同性电荷排斥导致颗粒分散,难以聚集。
PAC水解生成高正电荷的羟基铝离子(如[Al(OH)2^+]、[Al{13}O_4(OH)_{24}^{7+}]),中和颗粒表面负电荷,降低排斥力。
临界电位控制:
当颗粒表面Zeta电位接近零时(等电点),颗粒间范德华引力占主导,促进絮体形成。
效果:投加PAC后,Zeta电位可从-30 mV升至-10 mV,显著增强絮凝效率。
二、吸附架桥作用
高分子链连接:
PAC为无机高分子聚合物,其长链结构可同时吸附多个污泥颗粒,通过“架桥”形成三维网状絮体(菌胶团)。
关键组分:PAC中的[Al_{13}]聚合物是吸附架桥的主要活性成分。
微生物-化学协同:
PAC促进菌胶团分泌胞外聚合物(EPS),尤其是多糖和蛋白质,增强絮体机械强度。
案例:投加50 mg/L PAC可使EPS含量提升30%,絮体直径从50 μm增至150 μm(文档提及菌胶团为污泥“骨架”)。
三、网捕卷扫作用
氢氧化铝凝胶生成:
PAC水解产物(如Al(OH)_3)形成网状胶体,在沉降过程中包裹游离微生物(如丝状菌)和悬浮颗粒,加速共沉淀。
抑制丝状菌膨胀:
胶体网络限制丝状菌(如球衣菌)的伸展空间,降低其竞争优势(文档指出丝状菌是污泥膨胀主因)。
案例:某污水厂投加PAC后,丝状菌占比从25%降至8%,SVI值从150 mL/g恢复至100 mL/g。
四、对微生物群落的调控
选择性抑制有害微生物:
PAC的正电荷与丝状菌表面负电荷结合,干扰其细胞膜功能,抑制增殖(文档提及丝状菌导致沉降性恶化)。
对原生动物的保护:固着型纤毛虫(如钟虫)因附着在密实絮体上,受PAC影响较小。
功能菌强化:
菌胶团细菌(如Zoogloea)在高PAC浓度下分泌更多EPS,提升抗冲击能力(文档强调菌胶团是净化功能核心)。
五、投加策略与注意事项
最佳投加量:
常规范围:20~100 mg/L(需根据进水SS、MLSS调整)。过量投加(>150 mg/L)可能抑制硝化菌活性。
混合条件:
快速搅拌(200 rpm)1分钟使PAC均匀分散,慢速搅拌(50 rpm)10分钟促进絮体生长。
与其他工艺协同:
低温时联用腐殖酸(0.5 mg/L)增强EPS分泌;高温时联用次氯酸钠(0.3 mg/L)抑制丝状菌(文档案例中提及联合调控效果更优)。
总结:PAC的絮凝增效路径
作用机制 |
目标效果 |
关键指标变化 |
电荷中和 |
降低颗粒排斥力 |
Zeta电位↑,SV30↓ |
吸附架桥 |
增大絮体尺寸 |
絮体直径↑,SVI↓ |
网捕卷扫 |
截留游离颗粒与丝状菌 |
出水SS↓,丝状菌占比↓ |
微生物调控 |
抑制有害菌,强化菌胶团 |
钟虫密度恢复,COD去除率↑ |
注:PAC的投加需结合镜检(如钟虫存活率、丝状菌占比)与工艺参数(SVI、MLSS)动态调整,以实现高效絮凝与系统稳定。
(图片来自于网络,文章内容根据部分网络文章及教学资料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及时处理,谢谢。)
欢迎关注公众号,添加我的个人微信进行技术交流,同时,也欢迎大家关注我的ima知识库,之前发表过的公众号已经分类整理到了知识库,后期也会不定期上传资料进行完善。。。。。。
申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问题,请点击此处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污泥处理
返回版块2.74 万条内容 · 311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曝气量如何影响污泥活性?曝气量对污泥活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适宜的曝气量对污泥活性的促进作用- 提供充足氧气: 适宜的曝气量可以为好氧微生物提供足够的溶解氧(DO),促进其生长和代谢,从而提高污泥的活性。一般建议将DO水平控制在2-4 mg/L之间。- 增强微生物活性: 适量的曝气能够促进污泥的悬浮和混合,使微生物与有机物充分接触,增强微生物的活性,提高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效率。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PAC对活性污泥絮凝性的作用,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