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污泥老化的定义
污泥老化指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群落,在多种不利因素长时间作用下,生理机能衰退、代谢活动紊乱,致使污泥整体性能下滑的现象。它贯穿于污水处理的日常运行,一旦发生,如不及时应对,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降低污水净化效率。
二、污泥老化的表现
1.污泥外观与结构变化
(1)颜色异样
正常活性污泥呈黄褐色且富有光泽,这源于微生物正常代谢产生的色素及物质分布。当污泥老化,颜色渐变明显。轻度老化时,转为浅黄色;重度老化则呈现深暗灰黑色。这是因为微生物代谢失衡,细胞内色素合成受干扰,死亡细胞累积改变污泥外观。
(2)结构松散
健康污泥菌胶团紧密,微生物协同共生。老化后,菌胶团粗大、丝状菌减少,显微镜下可见后生动物(如轮虫)增多、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减少。这是微生物生长环境恶化,胞外聚合物分泌不足,生态结构失衡所致。
2.沉淀性能改变
(1)沉降速率波动
老化初期,污泥絮团大且松散,絮凝快,沉降速度比正常污泥快约 1.4 - 1.5 倍。但后期因结构解体,絮体破碎,泥水分离困难,出水浑浊,悬浮物增多,二沉池沉淀功能失效。
(2)泥水分离不佳
正常时泥水分离利落,上清液清澈;老化时,部分污泥悬浮,出水水质恶化,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悬浮物(SS)等指标升高,影响达标排放。
3.泡沫与浮渣产生
(1)曝气池表面异常
曝气池出现薄而不堆积的灰白色泡沫与浮渣混合物,由老化污泥微生物代谢物及死亡细胞构成,反映污泥内部生态变化。
(2)回流污泥泡沫
回流二沉池污泥产生黏性泡沫,介于表面活性剂与生物泡沫间,含老化微生物及代谢物,阻碍曝气池氧气传递,干扰运行。
4.处理效果下降
(1)有机物降解受限
微生物是污水有机物去除主力,老化使其分解能力大减。正常 COD 去除率可达 80% - 90%,老化后降至 60% - 70% 甚至更低,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累积,处理难度剧增。
(2)其他污染物去除削弱
除有机物,污泥对悬浮物、氮、磷去除能力也下滑。吸附性能降低,SS 含量上升;硝化、反硝化及聚磷菌吸磷能力受损,总氮(TN)、总磷(TP)浓度升高,水体富营养化风险加大。
5.耗氧量异常
老化污泥微生物虽活性低,但耗氧不减,且结构松散助氧渗透,致曝气池溶解氧(DO)浓度骤降。正常 DO 控制在 2 - 4mg/L,老化时可降至 1mg/L 以下,进一步阻碍微生物代谢,恶化处理效果。
三、污泥老化的原因
1.营养与微生物量失衡
(1)进水有机物匮乏
长期低浓度有机物进水,如同让微生物 “忍饥挨饿”。像雨水主导的污水管网,污水有机杂质少,微生物缺乏 “食物”,代谢趋缓,最终老化。
(2)营养比例失调
即便进水浓度正常,碳氮比(C/N)或碳磷比(C/P)失衡也致命。微生物分解有机物需氮、磷合成细胞物质,比例不当,如碳源过剩、氮磷不足,降解受限,能量生成少,细胞活动停滞,引发污泥老化。
2.曝气问题
(1)过度曝气
空气里的氧气是把 “双刃剑”,过度曝气会氧化、解体污泥。强曝气产生的剪切力破坏菌胶团结构,当曝气速率超正常 1.5 倍且持续,污泥老化加速。
(2)曝气时间过长
正常曝气时间依水质、处理要求而定,超时曝气消耗微生物过多能量,细胞物质氧化,活性衰退。若未及时排泥,老化污泥累积,“雪球效应” 加剧老化。
3.活性污泥浓度不当
(1)污泥浓度过高
过高污泥浓度,却无足够底物支撑,微生物陷入 “僧多粥少” 困境,竞相争夺营养,大量个体 “营养不良”,生长代谢受阻,易引发污泥老化,小型污水厂常因回流比失控陷入此境。
(2)排泥不及时
污泥龄反映污泥在系统的停留时长,正常 7 - 15 天。超 20 天,微生物历经生死轮回,死亡细胞堆积,污泥性能衰败,老化随之而来。
4.其他控制条件不佳
(1)水温冲击
水温影响微生物 “活性开关”,多数适宜 15 - 30℃。低于 10℃或高于 35℃,酶活性抑制,生长减速或蛋白质变性,细胞受损,长期处于不良水温易致污泥老化。
(2)pH 值偏离
微生物偏爱 pH 值 6.5 - 8.5。过酸(pH<6)或过碱(pH>9),酶活性受阻,细胞膜稳定性遭破坏,如遇强酸碱污水冲击,污泥微生物岌岌可危,老化风险飙升。
四、污泥老化的解决办法
1.调整运行控制条件
(1)精准曝气调控
借助在线 DO 监测仪,实时 “把脉” 曝气池 DO 浓度,将出口 DO 稳定在 2.5mg/L 左右。依水质、水量、微生物活性灵活调曝气参数,进水有机物少就减曝气强度,防氧气 “过度杀伤” 污泥。
(2)优化反应时长
依污水特性、处理目标优化活性污泥反应时间,城市生活污水曝气 6 - 8 小时居多。小流量试验辅助找准 “黄金时间”,保障微生物高效代谢,避时间过长催生污泥老化。
(2)营养均衡配比
紧扣活性污泥 100:5:1 的碳氮磷营养比,剖析进水水质找营养短板,缺碳源补葡萄糖、甲醇,缺氮磷添尿素、磷酸二氢钾,精细投加防过量生变。
2.合理排放剩余污泥
(1)科学排泥流量控制
食微比(F/M)是排泥 “指南针”,控制在 0.1 - 0.3kgBOD5/(kgMLVSS?d)为宜。依进水有机物、污泥浓度算出排泥量,均匀排泥,防流量 “大起大落”,确保微生物 “食物供应” 稳定。
(2)严格污泥龄管理
紧盯污泥龄,7 - 10 天为 “安全区”。结合进水水质、处理成效动态调排泥策略,定期与按需排泥结合,锁住污泥青春活力。
3.采用生物强化技术
(1)投加特效微生物菌剂
选硝化细菌、芽孢杆菌等针对性菌剂 “激活” 污泥。依产品说明科学投放,考量与原微生物群落兼容性,助污泥代谢 “换挡提速”,攻坚难降解有机物。
(2)运用生物增效手段
添淀粉酶、蛋白酶等生物酶或微生物生长促进剂,为微生物 “开道”,加速污水有机物分解,缩短处理周期,驱散污泥老化 “阴霾”。
4.运用物理化学方法
(1)化学药剂辅助沉淀
聚合氯化铝(PAC)、聚丙烯酰胺(PAM)登场,PAC 投 10 - 50mg/L、PAM 投 1 - 5mg/L,先 PAC 后 PAM 顺序投加,让老化污泥 “抱团” 沉淀,净化水体。
(2)物理手段激发活性
超声波、微波 “刺激” 微生物,超声波空化破传递障碍、促营养进出,微波电磁、热效应激代谢。但参数调控精细,防 “过度刺激” 伤微生物。
5.引入新鲜污泥
适量引入新鲜污泥,与老化污泥 30% - 50% 比例混合,从外部 “输血”,重塑微生物活力,改良污泥性能,提升处理能效。
申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问题,请点击此处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污泥处理
返回版块2.74 万条内容 · 311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污泥解体的判断方法以及原因污泥解体的判断方法以及原因 一、污泥解体的现象和判断方法 污泥解体的主要征兆包括: ?1.上清液浑浊?:泥水分离沉淀时,上清液浑浊,有悬浮颗粒?。 ?2.污泥絮凝体微细化?:污泥颗粒变得松散,絮体细微化?。 ?3.出水水质变差?:处理水质变差,透明度下降?。 ?4.镜检时污泥散开不集中?: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可以看到污泥散开不集中,有大量细小絮体。 二、污泥解体的原因:。 1.曝气量过大是常见原因之一,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污泥老化机理分析和应对措施,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