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结构 \ 结构新鲜事 \ 西藏定日6.8级地震震害初步分析与思考

西藏定日6.8级地震震害初步分析与思考

发布于:2025-05-29 16:56:29 来自:建筑结构/结构新鲜事 [复制转发]

以下文章来源于地震三点通,作者李波

引言

地震作为突发性极强的自然灾害,其破坏力源于地壳能量瞬时释放引发的地表剧烈震动与次生灾害链式反应。根据2023年全球自然灾害评估报告,2023年2月的土耳其“双震”是全球近20年来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经济损失最大的地震灾害之一,尤其民居损毁占比高达50%以上,凸显其作为灾害承灾体的脆弱性。2025年1 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s6.8级地震,震中位于定日县措果乡(北纬28.50度,东经87.45度),震源深度10km。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全力开展人员搜救,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确保安全温暖过冬。国务院总理李强作出批示,国务院副总理张国清率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赶赴现场指导救援处置工作。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针对西藏定日6.8级地震灾害,将国家救灾应急响应级别提升至二级。中国地震局启动二级应急服务响应。西藏自治区应急指挥部将地震应急响应级别提升为一级。 

按照中国地震局统一部署及协作区应急机制,部分省局前往灾区参与抗震救灾工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于7日中午派出12人队伍赶赴灾区协助开展应急处置工作,笔者随队开展现场应急工作。自2025年1月8日24时起,西藏自治区应急指挥部终止西藏自治区地震一级应急响应,救援搜救工作转为灾民安置和灾后重建。


地震灾害的基本情况

(一)地震成因初步探究

青藏高原西南部的西藏地区占高原总面积的50%以上,其地貌格局可划分为藏北高原、雅鲁藏布江流域和藏东峡谷三大地貌单元。区域构造受控于雅鲁藏布江—印度河与班公湖—怒江两大断裂系统,形成近东西向展布的弧形构造体系,自南向北依次划分为喜马拉雅、冈底斯和喀喇昆仑三大构造带。其中喜马拉雅造山带依据主前锋逆冲断裂、主边界逆冲断裂、主中央逆冲断裂、藏南拆离系和雅鲁藏布缝合带等5条近东西向弧形断裂带,可细分为次喜马拉雅、低喜马拉雅、高喜马拉雅和特提斯喜马拉雅四个次级构造单元。

2025年1月7日的定日6.8级地震震中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单元中段,该区域正处于印度板块与青藏高原陆块碰撞挤压的前缘地带。新生代以来持续的陆陆碰撞作用导致青藏高原发生阶段性隆升,形成以东西向伸展为主导的区域应力场,并发育大量近南北向正断层系。震中区附近的登么错断裂作为申扎—定结裂谷系南段的主要地堑构造之一,自2015年起已发生3次震级5.0级及以上的正断层型地震事件,显示出较强的构造活动性。

震源机制解显示,此次地震破裂面走向近南北向,破裂延伸长度50~80km,断面倾角40°~55°,最大同震位移量达1.5~3.0m。破裂过程分析表明,震源起始于20km深度并持续向浅部扩展,总持续时间约27s,破裂前锋主要向NNE方向延伸30km。该地震的震源机制、破裂特征及发震构造均与登么错断裂历史强震具有显著一致性,据此推测本次地震是申扎—定结裂谷系正断层活动的最新表现,也是该断裂带迄今记录的最大规模正断层型地震事件。

(二)灾区震害调查评估

地震发生后,按照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部署和应急管理部安排,根据中国地震局应急响应预案及区域联动机制要求,派出现场工作队,依照《地震现场工作:调查规范》(GB/T18208.3-2011)、《中国地震烈度表》(GB/T177422020),对灾区167个调查点开展了实地震害调查。此次地震震级高、烈度大,造成126名同胞不幸遇难,27248户房屋受损,其中倒塌房屋3612户。地震波及定日、拉孜、萨迦、萨嘎、定结等5个县26个乡镇206个村(社区),约6.15万名群众不同程度受灾。现场工作人员充分参考震区断裂构造、仪器烈度、余震分布、震源机制、遥感等科技支撑成果,确定了此次地震的烈度分布(图1)。

图片

图1 西藏定日6.8级地震烈度图

西藏定日6.8级地震造成地表破裂约26千米,最高烈度为Ⅸ度(9度),Ⅵ度(6度)区及以上面积约23986平方千米,等震线长轴呈近南北走向,长轴约191千米,短轴约152千米,共涉及西藏自治区1个市6个县45个乡镇。地震造成灾区较大规模的房屋倒塌和损坏,交通、电力和通信等基础设施遭受不同程度破坏,地震还引发了严重的地质灾害。

 (三)地震灾害特点

 1. 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本次地震死亡人数是2024年1月新疆乌什7.1级地震死亡人数的42倍。分析伤亡严重的原因,一是震级大且震源浅。6.8级地震是该地区近5年来最大地震,且震中烈度达到Ⅸ度;震源深度仅10千米,属于典型的浅源地震,浅源地震的震源与地表距离短,能量衰减效应弱,其次地壳浅层的岩石处于脆性变形域,应力积累后易发生突发性断裂。当板块运动产生的剪切应力超过岩石强度阈值时,浅层断层会以每秒3千米的速度错动,直接撕裂地表,对地面建筑和设施的冲击力较为猛烈,地面结构受到强震动影响较大。二是当地人群构成特殊,定日县总人口6.1万人,常住人口以留守老人为主,导致了当地社区在面对紧急情况时,缺乏足够的年轻劳动力来组织有效的救援行动。老年人在身体和反应速度上可能无法迅速应对突发事件,不利于开展自救互救,增加了灾害发生时的风险。

2. 房屋抗震能力差,破坏严重。根据多项研究表明,西藏地区的房屋具有独特的地理与人文特征。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如地广人稀、高海拔、交通不便等因素,致使成品建筑材料成本较高,因此普遍采用就地取材的方式进行建筑。传统土木结构民居主要选用当地常见的土坯砖和木材建造,该构造方式未配置抗震构造措施,导致房屋整体抗震性能较差(图2)。 

图片

图2 地震灾区房屋破坏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西藏地区还普遍存在石木结构房屋。石木结构墙体主要由不规则石块搭建而成,其中以大石块为主体结构,细小石块嵌塞于大石间隙,泥土则被用作填充材料,甚少使用砂浆进行抹缝处理。墙体结构为内外两层间空隙式构造,且内外层间无恰当咬砌,纵横墙体之间也缺乏有效连接,导致整体结构的完整性较差。这些石木结构房屋多为当地居民自行建造,存在石块间咬合力不足、选址不当及结构布置不合理等问题,进一步降低了其抗震性能。 

在施工技术方面,农村地区的土木和砖(石)木结构房屋普遍存在施工工艺落后的问题。其中,砌筑墙体所用的砂浆强度过低,且其饱和度较差,甚至完全未采用砂浆材料,这导致砖(石)砌体墙体的抗剪强度明显不足。同时,农村自建房屋在建设过程中往往缺乏必要的勘测,导致场地选择不当、结构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使得这些房屋的抗震性能尤为脆弱,即使在烈度为VI度(6度)的影响下,也会出现大量墙体裂缝等损坏现象。 

本次震中烈度达到IX度(9度),在此强烈地震作用下,由于房屋抗震性能本身存在严重劣势,震中区房屋倒塌现象严重。需要指出的是,即便在相对抗震性能较好的砖混结构和框架结构房屋中,也出现了非结构构件(如屋顶装饰性墙体)坠落等次要损坏现象。具体表现为:自建房承重墙体出现分层剥落甚至倒塌的情况、墙体外表面开裂(墙体外闪)等。此外,木柱易发生折断,或在梁柱节点处产生严重破坏,导致屋盖失稳现象;部分房屋因屋盖过重引发整体坍塌等。 

值得注意的是,相邻房屋在开间尺寸上的明显差异,导致结构刚度分布不均匀,各构件之间连接牢固性较差,这种结构特性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地震力对房屋结构的破坏效应,最终导致震损效应呈现显著的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表明民居震害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与破坏累积效应,其损伤程度受地震动参数、建筑结构类型、建造年代及场地条件等多因素耦合影响。

3. 诱发同震地质灾害并导致部分已有地质灾害发生变形。鉴于此次地震为正断层型断裂,地表主要表现为破裂、错断等典型同震地貌,以及规模性滑坡等地质现象。震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北翼地区,该区域地形切割强烈,地貌高度差异显著,属高寒山区地带。气候类型上,该区域属于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平均年降水量为319mm,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区域水系以朋曲河水系为主,呈近东西向展布,水量相对充沛,但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波动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震中北部及南部高海拔区域发育有大规模冰川、石冰川和冰湖地貌,这为冰岩碎屑流、冰湖溃决、冰川泥石流等特定类型的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强烈地震动对震区地质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引发斜坡岩土体结构劣化,导致地表岩层发生震裂、松弛等变形现象。

据西藏自治区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库记录,在本次地震震区涉及的5个县境内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868处。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这些隐患点主要集中在河流沿岸地带。按灾害类型分类,主要包括泥石流、崩塌和滑坡三类,其中泥石流类型最为突出,共计634处,其次为崩塌130处和滑坡104处。从灾害规模分类来看,小型和中型灾害隐患点占主导地位,分别为555处和252处,大型和特大型隐患点分别为60处和1处。 

震后,西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迅速组织专家开展了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地面排查,重点检查了寺庙、学校、居民区、公路等威胁人口和基础设施安全的区域。排查方按照地震作用对灾害点影响的程度,将其划分为无明显变化、轻微变化和明显变化三个等级。

根据最新震后地质灾害应急排查结果,截至2025年1月15日,此次地震已引发91处新增地质灾害点,同时导致107处已有地质灾害点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对于震后新增的地质灾害点,具体数据显示:滑坡34处、崩塌25处、潜在泥石流29处、地裂缝3处。其中,轻微变化的隐患点主要集中在Ⅶ度(7度)区和Ⅵ度(6度)区范围内。

4.高寒地区环境恶劣,生存条件差,救援不易。本次地震发生于高寒高原地区,地质灾害救援工作面临着极其严峻的自然条件和巨大挑战。震中多处海拔超过4300米,气象条件严酷:白昼最高气温仅达3℃,夜间最低气温下降至-18℃。这种极端低温环境显著增加了受灾群众的健康风险,包括冻伤等严重健康问题。同时,被困人员因低温环境导致生存时间大幅缩短,生存概率明显降低,若不能及时开展救援,特别是对体质较为虚弱的人员,可能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

值得注意的是,该地区的特殊自然环境对救援人员也构成显著影响。高海拔地区的低温、低压、低氧环境会引发救援人员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严重影响其工作效能。救援人员在这种恶劣环境下,不仅要克服身体不适(如头痛、乏力等症状),还会出现工作效率和持续工作能力的明显下降,进而影响救援行动的整体效果。此外,该地区属于典型的高原、高寒山区,其交通、通信和电力等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这对快速开展救援行动提出了更高要求,进一步加大了救援难度。 

(四)应急救援开展情况 

本次西藏定日县6.8级地震后,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开展了全面、高效的地震救援行动。为保障灾区民众尤其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国家防灾减本次西藏定日县6.8级地震后,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开展了全面、高效的地震救援行动。为保障灾区民众尤其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在调拨2.2万件中央救灾物资的基础上,启动了应急物资政社协同保障机制。通过协调多方社会力量,向灾区紧急捐助了约13万余件救灾物资,包括取暖炉、电热毯、保暖衣物等,确保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

在地震发生后,西部战区迅速启动应急救援机制,组织地面部队和空中力量对震区进行灾情勘察,并根据震区周边的兵力部署、医疗资源、交通状况等实际情况科学调派救援力量。西部战区空军已派出无人机飞赴震中,实时获取并回传灾情。西藏军区先遣组快速抵达震区开展灾情了解,同时派出直升机进行低空侦察。截至11时许,武警西藏总队先头救援力量30人抵达震区,与驻地部队200余名官兵共同开展救援行动。

在资金支持方面,财政部、应急管理部紧急预拨1亿元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用于搜救、转移安置、排危除险、倒损民房修复等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紧急下拨1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应急恢复。

在医疗救援方面,国家卫生健康委调派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赶赴灾区。当地卫生健康部门迅速启动应急响应,调派26名医务人员和8辆医疗救援车辆赶赴震区,确保伤员救治资源充足。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紧急调拨4600件(套)救灾物资,并派出工作组和救援队员赶赴震区开展灾情评估和救援工作。本次救援行动充分体现了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转和多部门协同联动的能力,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灾区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结与思考


本次对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县Ms6.8级地震的震害特点及救援情况的深入分析,为高原地区抗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提供了深刻的启示。通过系统性梳理地质构造背景、震害影响及救援应对措施,得出以下主要启示与思考。

一)强化地震监测预警体系的构建

震中位于构造活跃的登么错断裂带,该区域地质活动频繁,地震前兆识别与预警技术的突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提升地震监测网络的灵敏度和智能化水平,结合地质、地理和大气等多源数据,实现地震前兆的精准识别与早期预警,有助于提高震后应急响应的及时性和精准性,从而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提升建筑抗震标准与施工质量

本次地震暴露出传统石木结构房屋抗震性能的严重不足,在震中烈度高达IX度(9度)情况下,房屋倒塌率居于显著高位。为此,未来需严格执行建筑抗震标准,推广科学规范的建造方式,广泛采用抗震建材和技术。同时,加强施工质量监管,确保建筑设计与施工工艺符合抗震规范要求,从源头上实现建筑防震减灾的目标。

(三)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地震诱发的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带来了严重的额外损失。因此,亟须构建覆盖震区及周边地区的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实现对潜在地质灾害的实时监测与预警。通过建立多层次、多尺度的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可有效降低次生灾害对人员和基础设施的威胁。

(四)增强高寒地区救援能力 

高海拔、低氧、低温环境对救援人员的身心健康构成极大挑战,且震区交通状况恶劣影响救援效率。为此,需加快高原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救援队伍的高原作战能力,配备专用高寒救援装备,并建立针对高原环境的救援演练机制,以应对类似复杂地形和极端气候条件下的救援挑战。

(五)关注特殊群体防灾减灾需求

地震中老人、儿童等特殊群体自救能力较弱,凸显了灾害应对中对此类人群的特殊保护需求。因此,应加强地震演练教育,完善救援物资的紧急储备,特别是在寒冷季节,保障基本生活和医疗需求。此外,针对特殊群体制定个性化的救援策略,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该群体在灾害期间的救援需求。

本次西藏定日6.8级地震是一次慑心的自然灾害事件,折射出高原地区抗震减灾工作面临的诸多挑战。未来工作的重点在于完善地震监测预警体系、提升建筑抗震能力、加强地质灾害防控、增强救援能力以及关注特殊群体需求等多方面的协同推进。

致谢:感谢中国地震局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提供现场照片,感谢铁永波、李雨森、王言侨、白玲等老师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为本文提供理论支持。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结构新鲜事

返回版块

2772 条内容 · 78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西藏定日地震专访丨陕西建科特种公司员作义:抗震救灾勇担当,震后重建献良方

本文来源:建筑结构(ID:buildingstructure) 引言 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最高烈度达Ⅸ度(9度)。此次地震波及西藏自治区1个市、6个县、45个乡镇,震级高、烈度强,造成126名同胞不幸遇难,约6.15万名群众受灾。地震发生后,陕西建科建设特种工程有限公司员作义副总经理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