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建设绿色低碳城市的必要性
徐州市作为江苏省唯一的煤炭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在长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生态环境被破坏等问题逐渐出现,给徐州市以城市建设为核心的绿色低碳发展带来了 挑战。
1.1 循环经济产业加快
“十三五”期间,徐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迈上6?000亿元、7?000亿元,2021年首次突破8000亿元(图1),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03万元。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化工五大行业实现集中式布局、减量化发展和绿色化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壮大,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6.6%、比2015年提高10.4%,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是2015年的4倍。徐州市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重点地区接续替代产业增加值增速快于同期全市增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1万元。
1.2 能源资源利用水平持续提升
2020年徐州市煤炭消费达到2755万t,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6.47%,位居江苏省前列,主要集中在电力行业、冶金行业、化工行业和建材行业;非化石能源消费量约202万t标准煤,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85%,低于江苏省平均水平。
徐州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徐州市煤炭供应能力稳定在4000万t左右,天然气供应能力达到60亿m3;清洁能源消费比重由2020年的13.3?%力争到2025年提升至21.1%。
1.3 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
徐州市围绕“美丽徐州”“幸福徐州”为目标,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2020年徐州市城市面积达到3062.5km 2 ,建成区面积达289.6km 2 ,市区人口密度1168人/km 2 ,市区城镇常住人口284.56万人,比2010年增长27.6%,城镇化率达65.63%,2021年城镇化率提升0.56个百分点至66.19%(图2),比2010年增长12.3%。城市房屋建筑和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加快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的急速攀升。徐州市《“十四五”住房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城镇住房用地供应累计总量达2206万m 2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应不小于48m 2 ,新建建筑住房比例中新开工的绿色建筑应大于50%。
1.4 生态环境质量仍需持续改善
“十三五”末,虽全市整体空气质量改善幅度位于江苏省前列,但PM2.5浓度与优良天数比例绝对值仍处江苏省末位。城乡污水收集处置、镇级工业园区生产废水处理、建筑垃圾等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气VOCs治理等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仍存在缺口,清洁能源供给不足。因此,开展绿色低碳城乡建设,推动能源供给侧清洁化和终端能源电气化,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徐州市环境质量。
1.5 绿色低碳城乡建设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徐州市已建立相对完善的绿色建筑体系,基础扎实,成效斐然。但是通过分析“十四五”城乡建设领域发展规划的有关指标,并与《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建标〔2022〕53号)和《江苏省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苏建科〔2023〕10号)中所提指标相互进行比对后,发现徐州市“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城乡绿色低碳建设发展有关内容虽有涉及,但尚需进一步完善,尤其是低碳方面的建设发展内容。因此,应尽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城乡建设指标体系,以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有序推动徐州市绿色低碳城乡建设。
2 建设绿色低碳城市现状分析
2.1 目标任务需进一步明确
目前,国家以及江苏省均已出台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相关政策文件,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建设绿色低碳江苏的精神,徐州市坚持绿色发展,不断提升绿色城镇化,基本形成了绿色可持续的空间布局,但是有关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的综合性顶层规划有待进一步完善,专项规划、目标和任务等内容需尽快设定,给出绿色低碳城乡建设的实施路径。
2.2 工作统筹有待加强
绿色低碳城乡建设不是一项单一的工作,其内涵丰富,涉及城市规划、建筑、人文、交通、生产、能源等多个领域,虽这些领域的建设交叉、重叠,却分属多个不同部门管理。专门针对绿色低碳建设的不同部门之间的联合工作机制、考核管理办法等还需进一步清晰。
2.3 落实措施难度较大
徐州市出台了与绿色城乡建设相关的一系列文件,城乡绿色建设水平取得明显改善。但在开展基层工作时,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技术文件缺失、缺少资金支持、人员工作经验不足等,实际的工作效率较难保障,导致很多要求在实际中并未得到落实,指标难以考核。
2.4 保障支撑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国家标准、江苏省地方标准以及相应建设导则中涉及绿色低碳城乡建设的有关内容尚未出台,目前已发布的标准多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有关,缺乏标准作为支撑,加之可借鉴、可参考的城市示范案例较少,阻碍了项目的实施推进。
此外,绿色金融、碳交易等市场化机制在绿色低碳城乡建设领域中的应用还未成熟,徐州市绿色低碳金融市场的有关工作机制仍处于探索阶段。
3 建设绿色低碳城市的对策建议
绿色低碳城乡建设发展在探索实施过程中,可借鉴其他相似工作的发展经验,从优化城市布局、产业结构、能源供应模式、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尝试。
3.1 建立绿色低碳城乡建设体系及目标
依据徐州市城乡建设的基础和资源禀赋特点,探索以城乡建设为核心的绿色低碳持续发展模式,查找自身的优势与问题短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为原则,以提升建筑绿色低碳水平为核心,兼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用能结构优化等方面内容,在国家、江苏省总体要求的基础上,通过细化、完善、补充、调整,最终确定符合徐州市绿色低碳发展实际情况的建设体系和发展目标,并给出具体的节能降碳指标和要求。
通过研究给出了徐州市绿色低碳城市建筑相关领域专项指标体系,其中包括城市结构和布局、绿色低碳社区建设、绿色低碳建筑水平、绿色低碳住宅建设、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城市建设用能结构、绿色低碳建造7大类49项指标。其中,18项指标是依据徐州市“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涉及城市建设发展的指标和要求进行设定;31项“预设指标”是在参考国家和江苏省提出的绿色低碳城市建设指标的基础上,结合徐州市在城市绿色、低碳方面的建设能力和发展情况进行设定和提升。指标体系中,有7项指标高于国家指标;有5项指标是江苏省尚未提出的。
3.2 加强统筹规划
一是建立健全统筹工作机制,通过组建专班或领导小组,成立由徐州市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市住建委主导多部门负责的组织领导架构,强化统筹领导,明确整合相关工作和支持政策,加大推动力度。
二是将绿色低碳城乡建设工作纳入徐州市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完善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顶层设计,强化规划引领,从全空间、全要素、全周期3个方面进行统筹管理,不断提升城乡的整体性、系统性,促进城乡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在统筹规划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细化绿色低碳规划,确定重点建设项目,确保规划落地实施。
3.3 加强顶层设计
将绿色低碳城乡建设纳入徐州市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里,完善徐州市城乡建设的顶层设计,建立统筹工作机制,从全空间、全要素、全周期3个方面进行统筹管理,只有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3],才能不断提升城乡的整体性、系统性,从而促进城乡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 发展。
3.4 开展政府、公民、市场共同协作的新发展格局
绿色低碳城乡建设应构建由政府主导,市场和公民共同参与的发展模式。政府应在绿色低碳城乡建设中起指导、引导的作用,制订其发展目标,展开城乡规划,与本地企业和老百姓合作。
由政策引导,政府推动,逐步过渡到由市场主导型转变的发展方向,完成产业节能技术升级,开发绿色、低碳实用性、创新性等产品,积极推动绿色低碳消费,在市场运作机制中嵌入绿色低碳因素。
加强对老百姓低碳理念教育和低碳生活宣传,提升老百姓低碳意识。三方之间的互动是推动绿色低碳城乡建设中的重要因素。
3.5 加强保障力度
建议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增加财政支持力度。完善绿色金融体系,通过构建低碳金融、绿色金融等新的融资平台或模式,形成成熟的市场应用机制。制订符合徐州市地方特色的技术指导文件,建立实施和监管制度,为建设工作提供保障支持。
3.6 推行示范项目
绿色低碳城乡建设不仅需要理论支撑,也需要通过示范项目推广适宜技术作为支撑。在绿色低碳城乡建设中所涉及的绿色建筑、低碳/零碳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绿色交通等方面,对适宜技术进行推广,形成示范应用项目,重点探索符合徐州市情况的实施路径和技术方案,加快绿色低碳城乡建设的步伐。
3.7 做好绿色低碳宣传推广工作
在政府层面上,各相关部门应加强专题培训,不断提高徐州市党政负责同志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在公众层面上,普及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开展节能绿色低碳宣传培训,鼓励老百姓购买绿色高效产品,引导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自觉践行绿色生活理念。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徐州市城镇化建设发展现状和“十四五”规划目标等内容的梳理和总结,指出在国家“双碳”战略“30、60”目标下徐州市城乡建设向绿色低碳发展的必要性。徐州市绿色建筑体系相对完善,基础扎实,建议徐州市应结合自身特点尽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城乡建设发展的有关内容,以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有序推动绿色低碳城乡建设,最终实现徐州市资源型城市的完美转型。同时,希望通过对徐州市绿色低碳城乡建设发展路径探索的研究,能给予其他城市借鉴和参考。
摘自《建筑技术》2024年2月, 胡月波,陈 重,张圣楠,叶少华,邓琴琴
来源:建筑技术杂志社
0人已收藏
1人已打赏
免费3人已点赞
分享
绿色建筑设计
返回版块4.25 万条内容 · 182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江汉一体化助力黄河季节性倒流长江三峡-汉江白河抽水蓄能电站充分利用汛前弃水汛中洪水,通过分流隧洞引导洪水汇入黄河三门峡水库,三门峡调蓄水库能够继续向黄河下游、中上游输送;在水量充沛的情况下可通过黄河梯级抽水蓄能电站向中上游逆行补水,中下游梯级水库群建成后海湾淡水湖泊也可以向周边河流湖泊补水。三峡河段年径流量4500亿m3,长江入海年径流量9600亿m3,汛期流量占全年的65%以上,三峡水利枢纽所控制的水量超过3000亿m3,只要技术资金条件允许,江汉水系汛期朝黄河流域分流1000-1500亿都是可能的也是合理的。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学习了徐州市绿色低碳城乡建设发展路径探索,多谢了。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