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在线论坛 \ 建筑设计 \ 建筑方案设计 \ 殿阁楼台:当建筑走进传统绘画

殿阁楼台:当建筑走进传统绘画

发布于:2025-07-09 09:34:09 来自:建筑设计/建筑方案设计

来源:匠山行记

|

作者:匠山

[复制转发]

"

殿阁楼台

当建筑走进传统绘画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建筑不仅是画面的构成元素,更是 文化、哲学和社会生活 的载体。


汉唐的宫阙楼阁 宋元的园林亭台 ,再到 明清的市井街巷 ,建筑画以其精细的笔法和严谨的透视,展现了古代建筑的艺术魅力,也折射出中国传统社会的审美趣味和精神追求。



01

九天阊阖开宫殿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 宫殿建筑不仅是 权力与礼制 的象征,更是 艺术与技术 的结晶。


画家们以精细的笔触描绘了皇家建筑的壮丽与庄严,不仅展现了古代建筑的美学,也记录了 历史的兴衰


▲唐懿德太子墓西壁阙楼图


唐代懿德太子墓壁画 保留了早期的建筑图像。 东、西两壁各绘制一幅阙楼图,反映了 "天子宫门三重阙"的制度,将墓葬空间转化为 微缩的皇权象征体系


壁画上的阙为 三出形制 。阙楼由屋顶、屋身、平坐和墩台四部分组成。顶为庑殿式,上有鸱尾。殿身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大门居中,两边绘制直棂窗。


▲唐懿德太子墓东壁阙楼图


阙楼 翼角翘起,出檐深远,气象雄浑 。懿德太子墓壁画为研究唐代建筑史,特别是唐代宫殿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图像参考。


▲传北宋郭忠恕《明皇避暑宫图》


《明皇避暑宫图》 传为北宋著名屋木画家 郭忠恕 所作,表现了北宋宫殿建筑的形象。画中建筑群可能融合了 长安兴庆宫 洛阳上阳宫 的建筑特征,反映了唐宋宫苑建筑的传承关系。


▲《明皇避暑宫图》中的宫殿建筑


画作中央主体建筑采用 "十字脊" 屋顶,与《宋会要辑稿》记载的北宋东京"十字殿"形制一致。 主殿后接穿廊连接后殿,形成典型的 "工字型"平面 ,这种布局在北宋皇家建筑中广泛使用。


▲《明皇避暑宫图》中的附属建筑


画中宫殿 依山邻水而建 ,依山势层层覆压而上,阁榭台殿林立,高门回廊穿插无际,殿庭深处,门廊洞开,屏风帐幔围护。


▲繁峙岩山寺金代壁画东壁局部


繁峙岩山寺 保存着 金代宫廷画家王逵 绘制的佛教壁画。这些壁画中隐藏着一座完整的"建筑博物馆"——描绘了金代宫殿、市井和佛寺建筑群。


画中宫城很有可能反映了 金中都宫殿 的特点。其中的相似之处包括:宫城南门都有门和朵楼;宫殿南廊上均开三门,一正门,二角门;前殿左右均有挟屋;可能后部均为工字殿。  


▲繁峙岩山寺西壁建筑图像


岩山寺壁画提供了金代宫殿建筑的很具体的形象资料,并通过它可以更进一步明确 宋、金、元三朝宫殿 的继承演变关系。


图片

   

▲繁峙岩山寺壁画建筑图像


这些描绘宫殿的古代绘画,不仅是建筑史的珍贵资料,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展现了不同朝代的 建筑风格、社会风貌和审美趣味 ,让我们感受到古代宫殿的壮丽和辉煌。

 

 


02

水村山郭酒旗风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园林不仅是 建筑与自然 的结合,更是 文人理想、社会观念和哲学思想 的载体。


从唐宋的 写实宫苑 ,到明清的 写意山水 ,园林绘画不仅记录了古代建筑的形制,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审美追求和社会文化。


▲北宋郭熙《早春图》


北宋郭熙 所绘 《早春图》 ,虽以山水为主,但同时也表现了北宋园林形象。建筑依山临水,体现了自然与人工的平衡。


▲北宋郭熙《早春图》


画面左上方有一座双层楼阁,建在山巅,采用典型的宋代 歇山顶 ,飞檐翘角,四周设栏杆,可供远眺。


画面中部的水边建筑 临水而建 ,采用“干栏式”结构。远处山巅建一茅庐,隔山相望。 蜿蜒的小径连接建筑,体现 “曲径通幽” 的造园理念。


▲南宋刘松年《四景山水图》春景


南宋刘松年 所绘 《四景山水图》 分四段描绘春夏秋冬的园林景致,建筑随季节变化呈现不同功能,表现了古人精致的生活空间。

春景绘厅堂 ,一座临水小筑,三面开窗,可赏春水,符合宋代文人“小轩临水,最宜读书”的偏好。


夏景绘凉亭 ,茅草顶的敞亭,四周竹帘卷起,通风纳凉,体现南宋江南园林的实用性。


▲南宋刘松年《四景山水图》夏景


秋景绘高阁 ,二层楼阁,设有平坐(外挑的观景平台),可登高赏红叶。


冬景绘暖阁 ,一座封闭式建筑,内有屏风与火炉,展现冬季围炉赏雪的雅趣。


▲南宋刘松年《四景山水图》秋景


▲南宋刘松年《四景山水图》冬景


北宋王希孟 所作 《千里江山图》 虽以壮丽山水闻名,但其中点缀的园林建筑展现了北宋士人的理想栖居。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画面中多处 临水建筑 ,如卷首的茅草水榭,采用四角攒尖顶,四周设栏杆,与后世江南园林的 “观景亭” 如出一辙。

山腰处的院落群,以廊桥连接,主厅为歇山顶,配以厢房,布局类似古代诗词中的山间草堂,体现 “隐于山水”的文人趣味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山巅的佛寺建筑群, 塔、殿、廊 结合自然地势而建,反映宗教与自然的和谐。建筑点缀山水之间,尽显 栖居诗意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中国古代园林从来不仅是风景,更是 思想的具象化 中国古代园林绘画不仅是建筑史的珍贵资料,更是一部 “视觉化的文化史”



03

十里长街市井连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市井街巷不仅是城市生活的缩影,更是 社会变迁、经济繁荣与文化交融 的见证。


从北宋汴京的繁华到明清苏州的富庶,古代画家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下街头巷尾的百态人生。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北宋张择端 所绘 《清明上河图》 描绘了12世纪初北宋都城汴京城的繁华景象,其中的建筑布局反映了里坊制崩溃后的 “城市革命”

画中最著名的 木构拱桥 ,桥面两侧商铺林立,形成 “桥上市场” ,人们穿行虹桥两岸,行至虹桥上下,充分利用虹桥空间,反映了北宋商业的繁荣。

▲《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


不同于规整的里坊布局,北宋汴京城的城市空间更为自由,道路两边形成商业空间。酒肆、茶坊、药铺、布庄等紧密排列,无不呈现 城市规划与空间活动 间的密切关系。

▲《清明上河图》局部


明代画家仇英 《南都繁会图》 以明代南京商业中心为题材。该画作于16世纪中叶,正值南京作为陪都的经济文化鼎盛期。

▲明仇英《南都繁会图》局部


  画中多为二层木构建筑,面阔单间或双间,进深较大。一层全开板门(可拆卸),形成 开放式铺面 ;部分建筑二层用 悬挑 ,用斜撑加固,扩大使用面积。

▲明仇英《南都繁会图》局部


城市规划方面,主商业街以市楼为中心,形成 南北向主轴 ,店铺沿街“一”字排开,街道宽度可供四轿并行。

城市水系网络方面,秦淮河支流与街道呈 “鱼骨状”交错 ,每隔一段设拱桥,形成 “水陆并行” 的典型江南格局。

▲明仇英《南都繁会图》局部


清代画家徐扬 于1759年创作的 《姑苏繁华图》 系统记录了乾隆盛世时期苏州的城市风貌 完整呈现了商业、居住、交通、文化等城市功能的空间关系。

▲清徐扬《姑苏繁华图》局部


城市中包括 商业建筑、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宗教建筑 等,   功能上可分为 阊门商圈、 山塘河街、文化区、手工业区等多区域。

▲清徐扬《姑苏繁华图》 局部


画作中的商业建筑已经形成 成熟的空间表达 ,如画中绸缎庄为   三进院落,门面设"八字影壁",二楼设观货平台。典当行为 石库门面,窗设铁栅,后院三层库楼。

▲清徐扬《姑苏繁华图》 局部


中国古代的市井街巷,从来不仅是买卖的场所,更是 社会活力的源泉 。今日的城市商业空间,正是这些古代绘画的“延续版本”,在空间上形成 历史的呼应

   
[object Object]
   

传统建筑画不仅是古代建筑的真实记录,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今天,我们仍能从这些画作中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审美。无论是研究 古代建筑技术 ,还是 探寻传统文化精神 ,这些绘画都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当代建筑设计中,许多设计师也从传统建筑画中汲取灵感,创造出 兼具古典韵味与现代功能 的作品。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而 绘画 让这些音乐跨越时空,继续奏响。当我们欣赏这些古画时,不仅看到了殿阁楼台的壮丽,更读懂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资料引述:
1. 《唐代壁画珍品数字馆 | 懿德太子墓    
2 . 《山西省繁峙县岩山寺南殿金代壁画中所绘建筑的初步分析  
3.《故宫博物院 | 刘松年四景山水图卷  
4.《中国国家博物馆 | 南都繁会图卷  
5.《上海博物馆 | 姑苏繁华图卷  
来源:公众号匠山行记,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个家伙什么也没有留下。。。

建筑方案设计

返回版块

21.09 万条内容 · 292 人订阅

猜你喜欢

阅读下一篇

菜市场设计:传统摊位智能化改造路径

在城市生活中,菜市场是烟火气的聚集地,却也面临着传统摊位模式的诸多局限。交易效率低、管理粗放、食品安全追溯难等问题,让传统摊位的升级需求愈发迫切。而智能化改造,正是破解这些难题的关键。 传统摊位的交易环节往往依赖人工操作,称重、计价、收款等流程不仅耗时,还容易出现误差。智能化改造首先可以从交易终端入手,引入具备自动识别功能的智能设备。这类设备能快速识别菜品信息,自动完成重量与价格的计算,同时支持多种线上支付方式,让结算过程更快捷。更重要的是,交易数据会实时同步至系统,既方便摊主掌握销售动态,也为市场管理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从源头提升交易效率。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