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将通过多维度分析(成本、造价、施工、审计)探讨解决方案,最终落脚于 " 实践平衡 " ,体现矛盾调和的可能性。
按实结算这一概念在工程建设和项目管理中经常出现,但其具体含义往往因视角不同而产生争议。这种模糊性源于 " 实 " 字的多重解读,不同的利益相关方会根据自己的立场和需求对 " 实 " 作出不同的解释,从而导致结算过程中的分歧和矛盾。从本质上讲,按实结算的核心在于如何界定 " 实际发生 " 的内容和范围,这需要结合具体情境和各方约定来综合判断。
一、从成本角度理解,按实结算强调的是实际发生的经济支出。
这种观点认为,只有真正支付出去的成本才应该被计入结算范围。在这种理解下,任何预算或预估都只是参考,最终结算必须以实际采购价格和实际投入成本为准。例如 : 某种材料暂估价为 36 万元,实际采购 20 万元,合同约定暂估价按实际釆购价格结算。这种角度下的按实结算更注重经济行为的真实性,强调资金流动的可追溯性。然而,这种理解也存在局限性,因为它可能忽视了合同约定的风险分担原则,以及某些不可预见但确实发生的成本。
二、从工程造价的角度来看,按实结算则有着更为专业的含义。
这里的 " 实 " 指的是按照行业标准和定额计算得出的实际造价。工程造价领域的按实结算并非简单地记录实际支出,而是基于统一的计价规则和消耗量标准,对工程投入进行系统化核算。这种核算方式考虑了行业平均水平和技术规范,确保结算结果的公平性和可比性。例如 : 预算定额中砌筑砂浆有水泥搅拌机,实际采用预拌砂浆,只是罐装就可以,此按实不能扣除搅拌机的费用。这种理解下的按实结算实际上是在标准框架内寻求实际与规范的平衡。
三、施工图纸维度下的按实结算,关注的是实际完成的工程实体。
这种理解将 " 实 " 定义为最终建成的建筑物或构筑物,结算依据是实际完成的工程量和质量。在这种视角下,任何设计变更或现场调整都应该反映在最终结算中。图纸只是施工的起点,而实际建造过程可能产生诸多变化,这些变化都应该得到如实记录和合理补偿。这种理解强调了工程实施的动态性和复杂性,但也可能引发关于变更合理性和责任划分的争议。例如 : 图纸上画了 4 个构件,实际干了 5 个构件,此处的按实结算,是按实际完成的工程量计算。这与清单计价中固定总价相对比,最终按施工图纸结算可认为是按实际结算。
四、审计视角下的按实结算则更具监督性质,强调的是实际交付成果与约定要求的符合性。
审计人员通常会跳出合同文本的束缚,直接考察实际完成情况与项目目标的匹配程度。这种理解下的 " 实 " 更接近客观事实,审计机构有权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结算金额,即便这种调整可能与合同条款存在出入。例如 : 招投标和合同中约定的是铝合金门窗,施工图纸和结算也是铝合金门窗,但是实际施工现场安装的是塑钢门窗,审计可以得出结果,应按实结算。这种理解体现了事后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但也可能引发关于审计越权的争议。
五、这些不同视角的按实结算在实际应用中常常产生冲突。
承包商可能更倾向于从成本角度主张按实结算,以求补偿所有实际支出;业主方可能更强调按图结算,以控制投资规模;造价咨询机构则需要严格按照行业规范操作;审计部门则要保持独立性。
这种多元理解的并存,既反映了工程结算的复杂性,也体现了各方利益的博弈。在实践中,要减少争议,就需要在合同签订阶段尽可能明确 " 按实结算 " 的具体含义和适用范围,约定详细的操作细则和争议解决机制。同时,建立完善的工程记录和签证制度,为后续的结算工作提供充分依据。此外,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过程跟踪和评估,也有助于提高结算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从更深层次看,按实结算的争议反映了工程建设领域信息不对称和风险分担的矛盾。各方对 " 实 " 的不同理解,本质上是对风险和收益分配的不同预期。因此,解决按实结算争议不能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还需要从合同管理和风险控制的角度建立更加科学的机制。通过清晰的权责划分、透明的过程管理和有效的沟通协调,才能在实践中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使按实结算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既保证公平合理,又促进工程顺利实施。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造价成本管理
返回版块1.33 万条内容 · 317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