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程建设中, 余方弃置 指开挖后无法用于工程回填或需外运处理的剩余土石方。其结算直接关系到建设方与施工方的经济利益,是工程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结合2024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 50500-2024),下文将深入探讨余方弃置结算的核心问题与实践路径。
一、余方弃置结算的核心要素与规范依据
工程量确认:
体积状态统一: 强调挖方量与回填利用量必须处于 同一自然状态 (天然密实方或松填方),避免因状态差异导致计量偏差。
“挖-填”逻辑清晰: 清晰定义了“余方弃置量 = 总挖方量 - 场内利用回填量”的计算原则。
规范基础(2024版清单): 附录A.1(土石方工程)明确规定,余方弃置工程量通常按 挖方清单项目工程量减利用回填方体积 计算。关键点在于:
实践难点: 现场实际开挖后土方存在 松散系数 问题(天然密实土开挖后体积膨胀)。若合同约定按 图纸理论量(天然密实体积) 计算挖方与回填,但弃置量按 实际外运车次(松散体积) 计量,则会产生显著差异(松散体积 > 天然密实体积),极易引发结算纠纷。
综合单价构成:
装车费: 现场将土方装入运输车辆的费用。
运输费: 从工地指定装车点运至合法弃置点的费用(含空、重车行驶)。
弃置费: 向弃土场缴纳的场地使用费、管理费、环保处理费等。
相关风险与义务: 运输路线合规性、弃土场手续合法性、环保要求(覆盖、防尘)、运输安全、交通协调、可能的罚款风险等。
规范要求(2024版清单): 余方弃置项目为综合单价,应包含:
实践关键: 承包商需在投标或合同签订前 充分调查 弃土场位置、距离、收费标准、环保政策及运输路线状况,并将相关风险成本合理纳入报价。弃土场费用波动(如政府整治导致涨价)、环保要求提高(如必须使用新型环保车)是主要风险点。
二、结合实际项目的深度分析:松散系数争议案例
项目背景: 某大型住宅项目,地下室开挖产生大量余土。合同约定:
挖方、填方工程量按 图纸设计净量(天然密实方) 计算。
余方弃置清单项目描述为“装车、运输至指定弃土场(运距30km)、卸弃及场地清理”。
争议焦点: 结算时,承包商主张弃置量应按 实际外运车次(松散方) 计量(约比图纸挖方量多18%),理由是其装车、运输、弃置的对象是松散状态的土方,成本投入基于此。建设方坚持按合同约定的“挖方量-回填利用量(均为天然密实方)”计算弃置量。
2024版规范应用分析:
明确状态: 在清单项目特征描述中,必须清晰说明余方弃置工程量是按 “天然密实体积” 还是按 “装车后松散体积” 计算。这是解决此类争议的根本。
单价包容性: 若约定按天然密实方计量,则承包商在报价 综合单价 时,必须将天然密实方转换为松散方所需的 额外装运成本(如更多车次) 考虑在内。单价应覆盖状态转换带来的成本增加。
规范附录A.1强调挖方、填方、弃置量 状态统一 是基本原则。合同约定挖填按天然密实方,则弃置量逻辑上 也应采用天然密实方 。
承包商的实际成本(尤其是运输车次)确实基于松散方。此矛盾源于合同未明确弃置工程量 对应的土方状态 ,清单项目特征描述也未明确是按天然密实方还是松散方计量。
2024版规范的启示:
解决方案: 双方最终依据规范“状态统一”原则,确认弃置量按天然密实方结算。承包商因报价时未充分考虑松散系数导致的成本增加,属于自身风险承担范围。此案例凸显了合同签订时明确计量规则的极端重要性。
三、弃置费用合规性与风险管控
合法弃置场:
规范与法律要求: 2024版清单虽未直接规定,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规强制要求余土必须运至 政府批准或指定的合法弃土(建筑垃圾)消纳场 。非法倾倒将面临重罚。
结算影响: 承包商必须提供与 合法弃土场 签订的处置协议及缴费凭证作为结算依据。弃土场费用是综合单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 真实性、合规性 必须严格审核。因政策变化导致弃土场关闭或费用暴涨,是重要风险点,合同中应明确此类风险的承担方或调整机制。
环保与措施费用:
规范关联: 余方弃置需满足环保要求(覆盖、冲洗、防尘等),相关费用可能包含在“安全文明施工费”或需单独列项。
实践要点: 结算时需核查环保措施是否落实到位,相关费用是否已包含在综合单价或总价措施费中。若因承包商原因导致环保罚款,费用由其承担。
四、结算实务建议与风险防范
合同清单描述精准化:
明确计量状态: 必须在余方弃置项目特征描述中清晰写明工程量是按“ 天然密实体积 ”还是“ 装车后松散体积 ”计算,杜绝模糊空间。 (2024版核心启示)
细化工作内容: 清晰界定装车地点、运距(或范围)、弃置点名称(或选择范围)、卸弃要求、场地清理、环保措施(覆盖、冲洗等)、弃置场费用范围(是否含税)、合规手续责任方等。
明确风险范围: 界定运距变化(如弃土场更换)、弃土场费用波动、环保政策加严、交通管制等风险的承担方及价格调整机制。
过程资料完备化:
计量基础扎实: 详细记录每日挖方、回填利用方、实际外运车次(需折算或注明状态)。利用BIM或GIS技术辅助土方平衡计算。
弃置证明完善: 必须收集并保存与合法弃土场签订的合同、磅单(或经双方确认的运量记录)、缴费凭证、合规消纳证明等关键资料。
变更签证及时: 如遇土质与地勘报告差异巨大导致弃置量变化、发现地下障碍物、政府原因更换弃土场等,必须及时办理有效的现场签证或设计变更手续,作为结算依据。
综合单价合理性审核:
审核投标报价或合同单价是否充分考虑了 弃置场实际费用水平、运距、松散系数(如果按天然密实方计量)、环保要求、风险溢价 等因素,避免明显低于成本价中标导致的后期纠纷。
结论:
余方弃置结算绝非简单的“挖方减填方”计算,其背后涉及复杂的 土方状态转换(松散系数)、高昂的运输与弃置成本、严格的合规要求(合法弃土场、环保) 以及诸多不确定性风险。2024版清单规范强化了 “状态统一” 原则,为解决长期存在的松散系数争议提供了明确指引。 精准的合同约定(特别是计量状态)、完备的过程资料(尤其是合法弃置证明)、对综合单价构成(包含所有风险与成本)的深刻理解、以及严格的合规性把控,是确保余方弃置结算公平、合理、顺利的关键。 建设方与施工方均需在项目前期高度重视清单描述和风险分配,在过程中做实计量记录与证据留存,方能有效管控成本,减少结算纠纷,保障项目经济效益。忽视土方状态的计量统一性,必将埋下结算争议的隐患;脱离合规性支撑的弃置费用,更将面临法律与审计风险。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造价成本管理
返回版块1.33 万条内容 · 317 人订阅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