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运营关键指标
一、COD:
1.污水处理厂 COD 处理的核心工艺体系
污水处理厂需根据进水水质(生活污水为主或兼顾工业废水)、处理规模及排放标准,选择适配的 COD 处理工艺,形成 “预处理 - 生化处理 - 深度处理” 的完整链条。
(1)预处理:为生化系统 “减负”
预处理阶段的核心目标是去除水中悬浮物、胶体及部分易降解有机物,降低后续生化系统的 COD 负荷。对于以生活污水为主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格栅(粗格栅拦截直径>20mm 杂质,细格栅拦截直径 5-10mm 杂质)与沉砂池(去除密度>2.65g/cm? 的砂粒)是标配,可去除 10%-20% 的 COD;若进水含少量工业废水(如食品加工废水),需增设混凝沉淀池,投加聚合氯化铝(PAC)或聚丙烯酰胺(PAM),通过絮凝反应去除胶体态有机物,进一步将 COD 负荷降低 15%-25%。
某中部城镇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 5 万吨 / 日),因周边有小型食品加工厂,进水 COD 波动在 300-500mg/L,增设混凝沉淀单元后,预处理出水 COD 稳定在 200-300mg/L,有效避免了高负荷冲击生化系统。
(2)生化处理:COD 降解的 “主力军”
生化处理是污水处理厂去除 COD 的核心环节,通过微生物代谢将有机物转化为 CO?、水及少量生物污泥,根据溶解氧条件分为好氧工艺与厌氧工艺,实际应用中多采用 “厌氧 / 缺氧 + 好氧” 组合模式。
· 好氧工艺:活性污泥法是应用最广泛的好氧工艺,通过曝气池内持续曝气(溶解氧控制在 2-4mg/L),使微生物形成絮状污泥,吸附并降解有机物。某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规模 20 万吨 / 日)采用传统活性污泥法,进水 COD 约 250mg/L,经曝气池(水力停留时间 8 小时)处理后,出水 COD 降至 60-80mg/L,去除率达 70%-75%;若需更高去除率(如排放标准要求 COD≤50mg/L),可采用改良型工艺,如氧化沟(水力停留时间 15-20 小时,污泥龄长,抗冲击能力强)或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可灵活调整运行周期,适合小规模水厂)。
· 厌氧 / 缺氧工艺:对于进水 COD 浓度较高(如>800mg/L)或含难降解有机物的污水(如部分工业废水接入),需先经厌氧 / 缺氧处理。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化工与机械加工混合废水),进水 COD 常达 1000-1200mg/L,采用 UASB 厌氧反应器(温度控制在 35℃左右,水力停留时间 12 小时),将 COD 降至 500-600mg/L 后,再进入好氧系统,最终出水 COD 稳定在 50mg/L 以下,相比直接好氧处理,能耗降低 30%。
(3)深度处理:确保达标排放的 “最后防线”
当排放标准严格(如 COD≤30mg/L)或需中水回用(COD≤20mg/L)时,污水处理厂需增设深度处理单元,常见工艺包括膜过滤、高级氧化及活性炭吸附。
膜生物反应器(MBR)是深度处理的主流选择,将膜分离与生物处理结合,膜组件截留微生物与有机物,出水 COD 可稳定在 10-20mg/L。北京某再生水厂(规模 10 万吨 / 日),采用 “缺氧 + 好氧 + MBR” 工艺,处理城镇生活污水,出水 COD 长期低于 15mg/L,满足工业冷却用水回用标准;若进水含难降解有机物(如印染废水接入),可在 MBR 前增设臭氧氧化单元,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破坏有机物分子结构,提升生物降解性,某南方印染园区污水处理厂采用该组合工艺,将出水 COD 从 MBR 单独处理的 30mg/L 降至 20mg/L 以下。
2、污水处理厂 COD 处理的运行调控关键
(1)参数精准控制
00001. 污泥浓度(MLSS):活性污泥法中,MLSS 通常控制在 2000-4000mg/L,过低会导致 COD 去除能力不足,过高则增加曝气能耗与污泥处理成本。某小型污水处理厂曾因 MLSS 降至 1500mg/L 以下,出水 COD 从 50mg/L 升至 80mg/L,通过增加回流污泥量(将回流比从 50% 提升至 80%),MLSS 恢复至 3000mg/L,COD 随之达标。
00001. 营养盐平衡:微生物代谢需 C:N:P=100:5:1,若进水氮磷不足(如生活污水中 N、P 偏低),需投加尿素(补充 N)与磷酸二氢钾(补充 P),否则会导致微生物活性下降,COD 去除率降低。某城镇污水处理厂雨季因雨水稀释,进水 N、P 浓度骤降,COD 去除率从 75% 降至 60%,投加营养盐后,一周内恢复至正常水平。
00001. 水力停留时间(HRT):根据 COD 浓度调整 HRT,进水 COD 高时适当延长 HRT(如从 8 小时增至 10 小时),确保有机物充分降解;进水 COD 低时可缩短 HRT,提高处理效率。
(2)应对冲击负荷
污水处理厂常面临进水 COD 骤升(如工业废水偷排、雨季初期雨水冲刷)或骤降(如旱季生活污水量减少)的冲击,需建立应急调控机制。当 COD 骤升(如从 300mg/L 升至 600mg/L)时,可采取降低进水流量(将进水量从 5 万吨 / 日降至 3 万吨 / 日)、增加曝气强度(溶解氧从 3mg/L 升至 4mg/L)、投加应急碳源(如葡萄糖,补充易降解有机物,维持微生物活性)等措施;当 COD 骤降(如从 250mg/L 降至 100mg/L)时,减少曝气量(避免能耗浪费)与污泥排放量(防止微生物流失),保持系统稳定。
某北方污水处理厂曾因周边化工厂偷排,进水 COD 从 280mg/L 飙升至 800mg/L,通过紧急降低进水量、增加曝气与投加葡萄糖,24 小时内将出水 COD 控制在 80mg/L 以下,未出现超标情况。
3、污水处理厂 COD 处理的常见问题与解决对策
(1)污泥膨胀
污泥膨胀会导致污泥沉降性能变差,随出水流失,COD 去除率下降,主要原因包括进水 C/N 比失衡、溶解氧不足、有毒物质冲击。解决对策:若因 C/N 比失衡,投加氮磷营养盐;若因溶解氧不足,检查曝气设备(如修复损坏的曝气头),提高曝气强度;若因有毒物质冲击,暂停进水或降低进水量,投加活性炭吸附有毒物质,同时补充新鲜污泥,恢复微生物群落。某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厂曾因进水含过量酚类物质,引发污泥膨胀,通过暂停进水、投加活性炭与补充新鲜污泥,3 天后污泥沉降比(SV30)从 60% 降至 30%,COD 去除率恢复正常。
(2)出水 COD 波动
出水 COD 波动多因进水水质不稳定或运行参数调整不及时。解决对策:建立进水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实时监测 COD、pH、水温等指标),提前预判水质变化;根据监测数据动态调整运行参数,如进水 COD 升高时,增加曝气时间与污泥回流比;进水 COD 降低时,减少药剂投加量与曝气能耗。某智慧污水处理厂通过 AI 算法自动关联进水 COD 与运行参数,实现实时调控,出水 COD 波动幅度从 ±15mg/L 降至 ±5mg/L。
4、提升污水处理厂 COD 处理效能的发展方向
(1)工艺优化升级
针对老旧污水处理厂,通过工艺升级提升 COD 处理能力,如将传统活性污泥法改造为 “AAO(厌氧 - 缺氧 - 好氧)+MBR” 工艺,既提高 COD 去除率,又增强脱氮除磷效果;对于处理工业废水比例较高的水厂,引入高级氧化预处理(如芬顿氧化、电催化氧化),破解难降解有机物的治理难题。
(2)资源化利用
将 COD 处理与资源回收结合,如厌氧处理产生的沼气(甲烷含量约 60%-70%)可用于发电或供暖,某大型污水处理厂通过沼气发电,年发电量达 100 万度,满足厂区 15% 的用电需求;深度处理后的中水用于市政绿化、工业冷却,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同时减少新鲜水消耗。
(3)智慧化运维
推广 “在线监测 + AI 调控 + 远程运维” 模式,通过部署 COD 在线分析仪、溶解氧传感器等设备,实时采集数据;利用 AI 算法模拟最佳运行参数,自动调控曝气、加药、污泥回流等环节;建立远程运维平台,专业技术人员可远程监控与指导,解决小城镇污水处理厂运维人员不足的问题。某省已建成省级污水处理智慧监管平台,覆盖 100 余家污水处理厂,通过智慧化运维,平均 COD 去除率提升 5%,能耗降低 8%。
二、氨氮:
1、主流处理工艺与原理
(1)物理化学法:快速降氮的"急救方案" 这类工艺借助物理或化学反应直接分离或分解氨氮,适合高浓度氨氮废水预处理或应急处理。
*吹脱法 :原理是通过调节废水pH至11以上,使离子态氨氮(NH??)转化为易挥发的氨气(NH?),再通过曝气将氨气吹脱至大气中,吹脱出的氨气需用硫酸吸收以防二次污染。关键控制参数包括pH值、温度和气液比,温度升高可显著提升吹脱效率。
*MAP沉淀法 :向废水中投加镁盐与磷酸盐,使Mg??、NH??、PO???按比例结合生成磷酸铵镁(MAP)沉淀,直接将氨氮从水中分离。当三种离子浓度乘积大于2.5×10???时,沉淀效果最佳,且沉淀物可作为复合肥回收利用。
*膜分离技术 :调节废水pH至9以上使氨氮转化为氨气,利用膜两侧压力差,让氨气穿透膜孔进入酸性吸收液生成铵盐,实现氨氮的高效去除与回收,尤其适用于高浓度工业废水处理。
(2)生物处理法:经济环保的"长效方案" 利用微生物代谢作用将氨氮转化为氮气,是污水处理厂的主流技术,具有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的优势。
* A/O工艺(缺氧-好氧工艺):由缺氧池与好氧池串联组成:缺氧池中,反硝化菌将回流的硝酸盐还原为氮气;好氧池中,氨氧化菌(AOB)将氨氮氧化为硝酸盐,形成"硝化-反硝化"闭环。该工艺成熟稳定,能同步去除有机物与氨氮,脱氮效率可达70%-80%。
*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 :突破传统全程硝化反硝化路径,通过控制温度(30-35℃)、pH(7.5-8.5)、低溶解氧(0.5-1.0mg/L)及污泥龄等参数,抑制亚硝酸盐氧化菌(NOB)活性,仅将氨氮氧化至亚硝酸盐阶段即进行反硝化。相比传统工艺,可节省25%曝气量与40%碳源消耗,大幅降低能耗。
*厌氧氨氧化技术 :在厌氧条件下,特殊微生物直接以氨氮为电子供体、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将二者转化为氮气,无需曝气与外加碳源。尤其适合高氨氮低COD废水,运行成本可降低60%,但菌种培养周期长、操作要求高。
(3)生化联合法:高效协同的"强化方案" 融合物理化学与生物处理优势,攻克复杂水质处理难题。 A/O-MBR工艺(缺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 将A/O生物脱氮与膜分离技术结合,用膜组件替代传统二沉池,可截留99%以上的微生物,使反应器内污泥浓度达10000mg/L(为普通活性污泥法的3倍)。通过分阶段控制碳氧化段(低DO除COD)与氮氧化段(高DO硝化),显著提升氨氮去除效率与系统耐冲击性。
2、实际应用案例
(1)印染废水A/O-MBR处理案例(广东某纺织企业) 该企业高氨氮废水(氨氮200mg/L左右)因水量波动频繁冲击原有系统,改造采用A/O-MBR工艺,设计处理规模1000m?/d。
工艺流程:高氨氮废水→收集池→调节池(控温30-35℃)→初沉池(调pH)→A池(反硝化)→O池(碳氧化+硝化)→MBR膜过滤→清水池。
处理效果:出水氨氮降至25mg/L以下,TN小于40mg/L,稳定满足《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同时降低了原有系统的运行波动。
(2)化肥厂短程硝化反硝化案例
针对化肥厂400mg/L的高氨氮废水,采用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通过控制DO为0.8mg/L、pH维持8.0左右,结合32℃的水温条件,实现亚硝酸盐稳定积累。
处理效果:氨氮最终降至10mg/L,相比传统工艺能耗降低30%,碳源用量减少40%,解决了高浓度氨氮处理的高成本问题。
(3)垃圾渗滤液MAP沉淀预处理案例
某垃圾渗滤液氨氮浓度达1500mg/L,采用MAP沉淀法预处理,投加镁盐与磷酸盐调控离子比例。 - 处理效果:氨氮降至100mg/L,去除率达93%,产生的磷酸铵镁沉淀作为复合肥原料回收,实现了"处理-资源化"结合。
3、工艺选择核心原则 污水处理厂需根据氨氮浓度、水质特性与成本预算精准选型:
高浓度(>500mg/L)优先物化法预处理+生物法深度处理;
中低浓度(50-500mg/L)以A/O、短程硝化反硝化为主;
低浓度(<50mg/L)可采用沸石吸附等深度工艺;
实际应用中,多通过组合工艺平衡处理效率与运行成本。
三、沉降比:
在污水处理的活性污泥法工艺中,沉降比(Sludge Volume, 简称 SV30)是衡量活性污泥沉降性能、反映系统运行状态的核心指标之一。它通过简单的量筒沉降实验,快速呈现活性污泥的凝聚、沉降能力,为判断曝气池负荷、污泥膨胀风险、排泥量调整提供直接依据。
沉降比(SV30)指曝气池混合液在 100mL 量筒中,静置 30 分钟后,沉降污泥与混合液总体积的体积百分比。其本质是利用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絮体的重力沉降特性,通过 30 分钟的静置(模拟二沉池的实际沉降时间),观察污泥的凝聚速度、沉降效率及泥水分离效果 —— 正常活性污泥絮体结构紧密、沉降性能好,30 分钟内可完成大部分沉降;若污泥发生膨胀、老化或负荷异常,沉降比会出现明显波动。
对污水处理厂而言,沉降比测定是 “低成本、高效率” 的系统诊断手段,主要作用体现在三方面:
· *快速判断污泥沉降性能:SV30直接反映活性污泥是否发生膨胀(如丝状菌膨胀时 SV% 显著升高,可达 90% 以上)、是否老化(老化污泥絮体松散,SV30 可能略高但上清液浑浊);
· *指导曝气池负荷调整:若 SV30过低(如<15%),可能是污泥浓度不足或有机负荷过高,需减少进水负荷或增加回流污泥量;若 SV30 过高(如>30%),需排查是否因负荷过低导致污泥过度增殖;
· *辅助确定排泥量:结合污泥浓度(MLSS)计算污泥体积指数(SVI=SV30/MLSS×1000),SVI 正常范围为 50-150mL/g,若 SVI 异常,可通过调整排泥量优化污泥龄,维持系统稳定。
沉降比测定操作简便,但需严格控制取样、静置、读数等环节,避免因操作误差导致结果失真。以下为符合行业规范的实操步骤:
· 核心器材:100mL 具塞量筒(精度 1mL,需提前用蒸馏水清洗,内壁无残留污泥或油污,避免影响絮体沉降)、取样勺或移液管(容积≥50mL,确保取样均匀)、计时器(精度 1 秒)、玻璃棒(用于轻微搅拌混合液,禁止剧烈搅拌破坏絮体)、记录本(需记录取样时间、曝气池位置、环境温度等)。
· 器材校准:量筒需定期校准容积(如每 3 个月用已知体积的蒸馏水验证,误差≤1%);若环境温度低于 10℃或高于 30℃,需在记录中注明(温度过低会减缓沉降速度,过高可能导致絮体解体)。
· 取样位置:选择曝气池出口端(或回流污泥管)的混合液,此处污泥混合均匀,能反映整个曝气池的污泥状态;禁止在曝气池死角、进水口或出水口附近取样(易导致污泥浓度偏差)。
· 取样方法:用取样勺或移液管直接采集混合液,缓慢注入 100mL 量筒中,避免产生气泡(气泡会附着在絮体表面,阻碍沉降);若混合液含大量大颗粒杂质(如纤维、浮渣),需先过 2mm 筛网过滤(过滤前需用混合液冲洗筛网,避免污泥损失),再进行后续操作。
· 取样量控制:量筒需装满至 100mL 刻度线,若取样量不足,需重新取样(体积偏差会直接影响 SV% 计算结果);取样后立即盖紧量筒塞,防止异味扩散及灰尘落入。
· 静置条件:将量筒置于水平、无振动的实验台面上(振动会破坏絮体沉降平衡,导致结果偏高),周围无强气流(如风扇直吹)或阳光直射(温度变化会影响沉降速度);静置期间禁止触碰量筒,避免扰动液体。
· 时间控制:立即启动计时器,静置 30 分钟 —— 前 5 分钟可观察絮体凝聚速度(正常污泥 5 分钟内可沉降至 50% 左右),15 分钟时记录一次临时沉降体积(用于对比 30 分钟沉降效果),30 分钟时准时记录最终沉降污泥体积。
· 读数方法:视线与量筒内污泥界面保持水平(俯视会导致读数偏高,仰视会导致读数偏低),读取沉降污泥层的上表面对应的刻度值(若上清液浑浊或有悬浮絮体,需注明 “上清液浑浊,界面不清晰”);
· 结果计算:SV30=(沉降污泥体积 /mL ÷ 混合液总体积 /mL)×100%,例如 30 分钟后沉降污泥体积为 25mL,则 SV30=25/100×100%=25%;
· 记录内容:需完整记录 “取样时间、取样位置、曝气池 DO 值(溶解氧)、水温、SV30 数值、上清液状态(如清澈、浑浊、有无浮渣)、絮体颜色(正常为黄褐色,发黑可能是厌氧,发白可能是负荷过低)”,便于后续数据分析。
正常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沉降比(SV30)范围为 15%-30%,若超出此范围,需结合上清液状态、絮体形态及其他指标(如 MLSS、DO、进水 COD)综合判断异常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 外观特征:30 分钟后污泥界面清晰,上清液清澈透明,无浮渣或少量细小浮渣;絮体呈黄褐色,结构紧密,沉降速度均匀(5 分钟沉降至 40%-50%,15 分钟沉降至 25%-35%,30 分钟后基本稳定);
· 系统状态:活性污泥浓度适宜(MLSS 2000-4000mg/L),有机负荷正常(F/M 0.2-0.5kgBOD?/(kgMLSS?d)),无丝状菌膨胀风险,二沉池泥水分离效果良好。
· 特征:SV30 可达 50%-90%,污泥界面模糊,上清液浑浊,絮体呈 “棉絮状”,沉降速度缓慢(30 分钟仍无法稳定);镜检可见大量丝状菌(如球衣菌、发硫菌)缠绕在絮体中。
· 原因:曝气池 DO 过低(<2mg/L)、进水 C/N 失衡(氮磷不足)、进水 pH 偏低(<6.5)或含有有毒物质(如重金属、酚类),导致丝状菌过度繁殖。
· 应对措施:提高曝气池 DO 至 2-4mg/L;补充氮磷营养(如投加尿素、磷酸二氢钾,使 C:N:P=100:5:1);若 pH 偏低,投加碳酸钠调节至 7-8;严重时可投加氯水(5-10mg/L)抑制丝状菌生长。
· 特征:SV30 35%-50%,上清液清澈,絮体结构紧密,沉降速度正常;MLSS 偏高(>4000mg/L),SVI 正常(50-150mL/g)。
· 原因:曝气池有机负荷过低(如进水 COD 突然下降),污泥增殖速度大于流失速度;回流污泥量过大,导致曝气池污泥浓度累积。
· 应对措施:增加排泥量(每日排泥量可按 MLSS 的 5%-10% 计算),降低污泥浓度;若进水负荷过低,可适当减少回流污泥量,或调整进水阀门控制进水量。
· 特征:SV30 5%-12%,上清液清澈,絮体稀少,沉降速度快(10 分钟内即可沉降至稳定体积);MLSS<2000mg/L,SVI 正常或略低(<50mL/g)。
· 原因:排泥量过大(导致污泥龄过短,<5 天);曝气池进水有机负荷过高(如冲击负荷),污泥降解有机物过快,自身增殖不足;回流污泥泵故障,导致回流污泥量减少。
· 应对措施:减少排泥量,延长污泥龄至 5-10 天;若进水负荷过高,需降低进水量或启动事故调节池;检修回流污泥泵,确保回流比(一般为 50%-100%)正常。
· 特征:SV30 10%-15%,上清液浑浊(含细小悬浮颗粒),絮体松散易碎,沉降速度缓慢;镜检可见大量老化污泥(如空泡菌胶团),或微生物数量显著减少。
· 原因:污泥龄过长(>15 天),微生物因营养不足老化;进水含有毒物质(如农药、石油类),导致微生物活性抑制;曝气过度(DO>5mg/L),破坏菌胶团结构。
· 应对措施:增加排泥量,更新活性污泥;检测进水水质,若含毒物质需暂停进水或预处理(如加活性炭吸附);降低曝气量,使 DO 维持在 2-4mg/L。
沉降比测定虽简单,但易因操作细节不当导致结果偏差,以下为常见误差及规避技巧:
· 误差表现:取样时未搅拌均匀,导致量筒中污泥浓度高于或低于实际曝气池浓度(如底部污泥浓度高,取样时只取上层混合液,SV% 偏低);
· 规避方法:取样前用玻璃棒轻轻搅拌曝气池混合液(搅拌时间 30 秒,速度适中),确保污泥均匀分布;取样时量筒需装满,避免分层取样。
· 误差表现:量筒放置不水平(如实验台倾斜),导致污泥界面倾斜,读数偏高;静置时受到振动(如附近有泵体运行),絮体沉降受阻,SV% 偏高;
· 规避方法:将量筒置于水平仪校准的实验台面上;静置期间禁止在周围进行剧烈操作,若环境振动较大,可在量筒底部垫泡沫垫减震。
· 误差表现:俯视读数(将界面上方的悬浮絮体计入沉降体积,SV% 偏高)、仰视读数(遗漏部分沉降污泥,SV% 偏低);
· 规避方法:读数时保持视线与污泥界面完全水平,可借助直尺辅助判断;若上清液有悬浮絮体,需在记录中注明 “悬浮絮体体积约 X mL”,便于后续数据对比。
单一的沉降比(SV%)无法全面反映系统状态,需结合污泥浓度(MLSS)、污泥体积指数(SVI)、溶解氧(DO)、进水 COD 等指标综合分析,才能精准诊断问题:
· 计算逻辑:SVI=SV30/MLSS×1000(MLSS 单位为 g/L),例如 SV30=25%,MLSS=2.5g/L,则 SVI=25/2.5×1000=100mL/g(正常范围);
· 诊断应用:若 SV30=40%,MLSS=2.0g/L,则 SVI=200mL/g(偏高,丝状菌膨胀风险);若 SV30=20%,MLSS=4.0g/L,则 SVI=50mL/g(偏低,污泥密实度高,可能是老化或负荷过高)。
· 案例分析:若 SV30=35%,DO=1.0mg/L(偏低),进水 COD=400mg/L(正常),则可能是 DO 不足导致丝状菌繁殖,需提高曝气量;
· 案例分析:若 SV30=12%,DO=4.0mg/L(正常),进水 COD=800mg/L(偏高),则可能是有机负荷过高导致污泥降解过快,需降低进水负荷或增加污泥浓度。
沉降比(SV30)测定是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中的 “基础却关键” 的环节,它无需复杂仪器,却能快速捕捉活性污泥系统的细微变化。运营人员需熟练掌握标准测定流程,精准解读结果,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系统状态,及时调整工艺参数 —— 只有让沉降比始终维持在合理范围,才能确保活性污泥法工艺稳定运行,最终实现污水达标排放的目标。
四、污泥浓度MLSS
在污水处理系统的生物处理单元中,污泥浓度是贯穿工艺设计、运行调控与效果评估的核心参数,其状态直接关乎污染物去除效率、系统稳定性与运行经济性。无论是市政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工艺,还是工业废水处理的生物膜系统,对污泥浓度的精准认知与把控,都是实现污水达标排放、降低处理成本的关键前提。
1、污泥浓度的核心概念:从定义到指标辨析
污泥浓度并非单一数值,而是通过特定指标量化 “混合液中悬浮固体含量” 的总称,工程中常用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 与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 共同描述,二者的差异与关联直接决定了对微生物活性与污泥质量的判断精度。
(1). 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污泥总量的直观体现
MLSS 指单位体积(通常以升为单位)的曝气池混合液中,所有悬浮固体的质量(以毫克为单位),其计算公式为:
从组成来看,MLSS 涵盖了三类物质:一是参与污染物降解的活性微生物群落(如菌胶团、原生动物、后生动物),这是污泥发挥净化作用的核心;二是尚未被微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染物残渣(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三是随进水带入或工艺中产生的无机杂质(如泥沙、金属氧化物、钙盐沉淀等)。
MLSS 的优势在于检测简便、数据直观,是工程中最常用的 “污泥总量” 判断指标,可快速反映曝气池内污泥的整体存量。但缺点也十分明显 —— 它无法区分 “活性部分” 与 “惰性部分”:例如,当进水含砂量骤增时,MLSS 可能显著升高,但实际参与降解的微生物量并未增加,反而会因惰性杂质堆积降低传质效率,导致 “高 MLSS 但低处理效率” 的矛盾现象。
(2). 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微生物活性的间接表征
MLVSS 是在 MLSS 检测基础上,进一步量化 “有机活性部分” 的指标:将 MLSS 检测中得到的干残渣置于 550℃马弗炉中灼烧 2 小时,残留的无机固体质量与原干残渣质量的差值,即为挥发性悬浮固体质量,再结合采样体积计算得到 MLVSS 浓度。
其核心价值在于间接反映活性微生物量:由于活性微生物、未降解有机残渣均属于可灼烧的挥发性固体,而无机杂质(如泥沙、金属盐)几乎不挥发,因此 MLVSS 与 MLSS 的比值(MLVSS/MLSS)成为判断污泥 “活性程度” 的关键依据。正常市政污水处理厂中,该比值通常稳定在 0.7~0.8:若比值低于 0.6,说明污泥中无机杂质占比过高(可能因进水含砂量高、沉淀池排泥不及时导致),需加强预处理或调整排泥策略;若比值高于 0.85,则可能因污泥龄过短(微生物未充分增殖)或进水有机负荷过高(未降解有机物积累),需优化污泥龄或水力停留时间。
简言之,MLSS 反映 “污泥有多少”,MLVSS 反映 “污泥中有用的部分有多少”,二者结合才能全面认知污泥浓度的实际意义。
2、污泥浓度的核心作用:支撑污水处理系统的稳定与高效
污泥浓度作为生物处理单元的 “物质基础”,其作用贯穿污染物去除、系统稳定性维持与运行成本控制的全过程,具体可从三个维度展开。
(1). 决定污染物去除效率:微生物量与降解能力的匹配
生物处理的核心原理是 “微生物代谢分解污染物”,而污泥浓度直接决定了曝气池内 “有效微生物总量”—— 在有机负荷适宜的前提下,合理的污泥浓度能确保微生物与污染物充分接触,实现高效降解:
· 对于 COD(化学需氧量)与 BOD?(五日生化需氧量)的去除:当 MLSS 维持在合理范围时,微生物可通过有氧呼吸将有机污染物分解为 CO?和 H?O,例如市政污水活性污泥工艺中,MLSS 控制在 2000~4000mg/L 时,COD 去除率可稳定在 85%~95%;若 MLSS 过低(0mg/L),微生物总量不足,有机负荷相对过高,易导致污染物降解不彻底,出水 COD 超标;若 MLSS 过高(>4000mg/L),混合液粘度增加,氧气传质效率下降,反而会因微生物供氧不足降低降解速率。
· 对于氮、磷的去除:生物脱氮需要硝化菌(将氨氮转化为硝态氮)与反硝化菌(将硝态氮转化为氮气)的协同作用,生物除磷需要聚磷菌(在厌氧段释磷、好氧段吸磷),而这些功能菌的数量均依赖于合理的污泥浓度与污泥龄 —— 若 MLSS 过低,功能菌难以富集,脱氮除磷效率会显著下降(如总氮去除率从 70% 降至 40% 以下)。
(2). 维持系统运行稳定性:抵抗冲击负荷的 “缓冲器”
污水处理过程中,进水水质(如 COD、pH、温度)与水量常存在波动(如市政污水早高峰水量骤增、工业废水间歇性排放),而合理的污泥浓度能为系统提供 “缓冲能力”,减少冲击负荷对工艺的影响:
· 当进水有机负荷突然升高时,较高的 MLSS 意味着更多的微生物可 “分担” 污染物降解任务,避免因微生物代谢过载导致的污泥流失;
· 当进水出现轻微毒性物质(如低浓度酚类、重金属)时,充足的微生物量可通过群体代谢稀释毒性影响,降低微生物大量死亡的风险 —— 例如,MLSS 为 3000mg/L 的系统,对毒性物质的耐受能力比 MLSS 为 1500mg/L 的系统高 2~3 倍。反之,若污泥浓度长期偏低,系统对冲击负荷的抵抗能力会显著减弱,易出现 “污泥流失 - 处理效率下降 - 出水超标” 的恶性循环。
(3). 影响运行经济性:平衡能耗与污泥处置成本
污泥浓度的高低直接关联曝气能耗与剩余污泥处置成本,二者需通过精准调控实现平衡:
· 曝气能耗:曝气系统的核心功能是为微生物提供氧气,污泥浓度越高,混合液需氧量(MLSS)越大,需提高曝气强度才能维持 DO(溶解氧)在 2~4mg/L 的适宜范围 —— 例如,MLSS 从 2000mg/L 提升至 4000mg/L 时,曝气风机能耗会增加 15%~25%;
· 剩余污泥处置成本:剩余污泥是污水处理的主要副产物,处置成本(如脱水、运输、填埋或焚烧)约占污水处理厂总运行成本的 30%~50%。若 MLSS 过高,污泥产量会相应增加(但并非线性增长,需结合污泥龄综合判断);若 MLSS 过低,虽污泥产量减少,但处理效率下降可能导致后续深度处理成本(如活性炭吸附、膜过滤)上升。
因此,污泥浓度的调控需兼顾 “处理效率” 与 “运行成本”,寻找二者的最优平衡点。
3、污泥浓度的关键影响因素:从进水到工艺的全链条作用
污泥浓度的稳定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受进水水质、工艺参数、微生物状态等多因素联动影响,任何环节的波动都可能导致浓度异常,具体可归纳为三类核心因素。
(1). 进水水质:污泥浓度的 “物质来源与限制条件”
进水是微生物获取营养的唯一途径,其水质特性直接决定污泥浓度的上限与稳定性,主要影响因素包括:
· 有机负荷(COD/BOD?):有机负荷是微生物增殖的 “碳源基础”,若进水 COD 长期低于 100mg/L(如市政污水雨季稀释),微生物因碳源不足无法正常增殖,污泥浓度会逐渐下降;若进水 COD 骤升至 2000mg/L 以上(如工业废水偷排),有机负荷过高会导致微生物代谢过快,部分微生物因来不及增殖就随出水流失,同样导致污泥浓度下降。
· 营养比例(C/N/P):微生物增殖需要 “碳、氮、磷” 按 100:5:1 的比例供给,若进水氮磷不足(如化工废水仅含高 COD 但缺氮),即使有机负荷充足,微生物也无法合成蛋白质与核酸,代谢受阻,污泥浓度难以提升,需通过投加尿素、磷酸二氢钾补充营养。
· 无机杂质与毒性物质:进水携带的泥沙、金属盐等无机杂质会增加 MLSS 中的惰性部分,导致 MLVSS/MLSS 比值下降;而重金属(如铬、汞)、酚类、抗生素等毒性物质会破坏微生物细胞膜,抑制酶活性,导致微生物死亡解体,污泥浓度在短时间内(数小时至 1 天)快速下降,这是工业废水处理中污泥浓度异常的常见原因。
2. 工艺参数:污泥浓度的 “调控杠杆与平衡机制”
污水处理工艺的核心参数直接决定污泥的 “留存与流失平衡”,是调控污泥浓度的关键手段,主要包括:
· 污泥龄(SRT):污泥龄指污泥在曝气池内的平均停留时间,计算公式为 “SRT = 曝气池污泥总量 / 每日排泥量”。SRT 过短(如 < 3 天):微生物未充分增殖就被排出系统,污泥浓度会持续偏低;SRT 过长(如 > 15 天):老化微生物(失去代谢能力)积累,活性下降,污泥浓度虽高但 MLVSS/MLSS 比值降低,形成 “无效污泥”,还可能引发污泥膨胀。
· 污泥回流比(R):回流比指二沉池回流至曝气池的污泥量与进水量的比值。回流比过小(如):曝气池污泥补充不足,浓度会因微生物流失而下降;回流比过大(如 > 100%):曝气池水力负荷过高,混合液停留时间缩短,微生物与污染物接触不充分,且可能导致二沉池泥水分离困难,反而增加污泥流失风险。
· 溶解氧(DO):DO 是好氧微生物代谢的必要条件,若曝气池 DO 长期低于 2mg/L,好氧微生物代谢受抑,甚至转为厌氧代谢(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导致微生物死亡,污泥浓度下降;若 DO 过高(>4mg/L),过度曝气会破坏微生物絮体结构,导致污泥破碎流失,同时增加能耗。
· 水力停留时间(HRT):HRT 指污水在曝气池内的停留时间,若 HRT 过短(如小时),微生物与污染物接触时间不足,不仅处理效率下降,还可能因水力冲刷导致污泥流失,浓度降低。
3. 微生物状态:污泥浓度的 “内在驱动与质量核心”
微生物是污泥的 “活性主体”,其种类、数量与代谢状态直接影响污泥的增殖能力,进而决定污泥浓度的稳定性:
· 优势菌种失衡:正常活性污泥中,菌胶团(形成紧密絮体,便于泥水分离)是优势菌种,若丝状菌过度繁殖(如因 DO 过低、进水 C/N 失衡),会导致污泥膨胀 —— 丝状菌虽属于活性微生物,但无法形成紧密絮体,易在二沉池上浮流失,导致曝气池污泥浓度骤降。
· 微生物活性衰退:除毒性物质冲击外,温度过低(如)会抑制微生物酶活性,导致代谢速率下降,增殖缓慢,污泥浓度增长停滞;而长期低负荷运行(F/M.2kgBOD?/(kgMLSS?d))会导致微生物 “饥饿”,部分微生物会分解自身有机物(内源呼吸),导致污泥浓度下降。
4、污泥浓度的控制指标:分工艺的合理范围与调控目标
不同污水处理工艺的原理、设备与处理目标存在差异,因此污泥浓度的控制指标(合理范围、核心参数)也需因地制宜,以下为三类主流工艺的控制指标体系。
(1). 传统活性污泥法(市政污水为主):兼顾效率与泥水分离
传统活性污泥法(如推流式曝气池)的核心目标是实现 COD、BOD?的高效去除与二沉池泥水分离稳定,污泥浓度控制指标如下:
· MLSS 控制范围:2000~4000mg/L。该范围既能保证微生物总量充足(COD 去除率 > 85%),又能避免混合液粘度过高导致的 DO 传质困难与二沉池跑泥(出水 SSmg/L)。具体而言,处理低浓度市政污水(CODmg/L)时,MLSS 可控制在 2000~3000mg/L;处理高浓度市政污水(COD>400mg/L,如合流制雨季污水)时,MLSS 可提升至 3000~4000mg/L,以增强有机负荷耐受能力。
· MLVSS/MLSS 比值:0.7~0.8。该比值是判断污泥活性的关键,若低于 0.6,需检查沉砂池运行效果(是否未有效去除泥沙)或二沉池排泥是否及时(是否导致无机杂质积累);若高于 0.85,需缩短污泥龄(增加排泥量),避免未降解有机物过度积累。
· 配套控制参数:污泥龄(SRT)控制在 5~10 天,确保微生物正常增殖且不过度老化;污泥回流比(R)控制在 50%~100%,维持曝气池污泥浓度稳定;溶解氧(DO)控制在 2~3mg/L,满足好氧微生物代谢需求。
(2). 膜生物反应器(MBR):高浓度与低污泥产量的平衡
MBR 工艺通过膜组件的截留作用,可实现污泥与水的高效分离,因此污泥浓度控制范围显著高于传统活性污泥法,核心指标如下:
· MLSS 控制范围:8000~12000mg/L。高 MLSS 的优势在于:一是提高有机负荷耐受能力,可处理 COD>2000mg/L 的工业废水(如食品、印染废水);二是延长污泥龄(SRT=15~30 天),减少剩余污泥产量(比传统活性污泥法减少 50%~70%),降低处置成本。
· 关键限制指标:膜污染风险。高 MLSS 虽有优势,但也会导致混合液中胶体物质、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胞外聚合物)浓度升高,易在膜表面形成 “凝胶层”,导致跨膜压差(TMP)快速上升。因此,MBR 工艺中需配套控制 “MLSS 上限”—— 通常不超过 12000mg/L,同时通过定期曝气清洗(气水比 15:1~20:1)延缓膜污染,确保 TMP 稳定在 0.1~0.2MPa。
· MLVSS/MLSS 比值:0.75~0.85。由于 MBR 污泥龄长,老化微生物占比可能升高,需通过该比值判断污泥活性,若低于 0.7,需适当增加排泥量,更新污泥种群。
(3). 生物膜法(以生物滤池为例):以生物膜厚度替代混合液浓度
生物膜法(如曝气生物滤池、生物接触氧化池)的 “污泥浓度” 并非以混合液 MLSS 衡量,而是以生物膜厚度为核心控制指标,具体如下:
· 生物膜厚度控制范围:0.5~2mm。生物膜是微生物附着生长形成的 “膜状污泥”,厚度过薄(mm)时,微生物量不足,COD 去除率 < 70%;厚度过厚(>2mm)时,膜内层供氧不足,形成厌氧区,导致生物膜脱落(出水 SS 升高至 20mg/L 以上),同时厌氧代谢产生的硫化氢会影响处理效果。
· 配套控制指标:反冲洗参数。为维持生物膜厚度稳定,生物滤池需定期反冲洗(气冲 + 水冲),反冲洗强度控制在 10~15L/(m??s),反冲洗周期根据生物膜厚度调整(通常为 24~48 小时),确保冲洗后生物膜厚度恢复至 1~1.5mm。
· 间接指标:生物膜活性。可通过检测生物膜中的脱氢酶活性(反映微生物代谢能力)判断活性,正常情况下脱氢酶活性应 > 10μgTF/(gMLVSS?h),若过低需检查进水营养是否充足或是否存在毒性物质。
5、总结
污泥浓度作为污水处理生物单元的 “核心参数”,其概念需通过 MLSS 与 MLVSS 的结合全面认知,其作用贯穿污染物去除、系统稳定与成本控制,其影响因素涵盖进水、工艺、微生物三个维度,其控制指标需根据工艺类型(活性污泥法、MBR、生物膜法)制定差异化范围。在实际工程中,需通过定期检测(实验室重量法校准在线监测仪)、动态调整(根据进水波动优化污泥龄、回流比)、应急处理(针对毒性冲击、污泥膨胀制定预案),实现污泥浓度的精准控制,最终达成污水处理 “高效、稳定、经济” 的目标。随着智慧水务技术的发展,未来污泥浓度的控制将进一步向 “
五、溶解氧(DO)
1、溶解氧的本质与污水处理中的核心价值
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 简称 DO)是指以分子态溶解于水中的氧气,单位通常以 mg/L 表示,它是污水处理生物处理系统的 “命脉”。在污水净化过程中,DO 的核心作用通过微生物代谢实现:好氧微生物依靠 DO 分解有机污染物(BOD/COD),将其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硝化细菌在充足 DO 条件下完成氨氮向硝酸盐的转化,为脱氮工艺奠定基础。没有适宜的 DO 环境,活性污泥将失去净化能力,污水中的有机物、氨氮等污染物无法有效去除,最终导致出水水质不达标,甚至引发水体黑臭、富营养化等生态问题。
2、DO 浓度失衡对污水处理的双重影响
DO 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会直接破坏污水处理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严重后果:
(1)DO 过低:净化效率的 “绊脚石”
当 DO 浓度低于 1mg/L 时,好氧微生物活性被显著抑制,有机物降解速率大幅下降,处理系统出水 BOD/COD 指标超标。更严重的是,低 DO 环境会诱发丝状菌膨胀 —— 丝状菌在缺氧条件下具有竞争优势,大量繁殖后会导致活性污泥沉降性能恶化,出现二沉池污泥上浮现象。此外,硝化反应对 DO 需求较高,低 DO 会导致氨氮去除率骤降,2025 年某沿海城市污水处理厂就因上游高浓度有机废水偷排,导致 DO 从 2mg/L 降至 0.3mg/L,引发出水氨氮飙升,直接经济损失超百万元。当 DO 低于 0.5mg/L 时,厌氧微生物开始繁殖,产生硫化氢等有毒气体,不仅污染环境,还会进一步抑制好氧微生物活性。
(2)DO 过高:能耗与污泥的 “隐形杀手”
过量曝气导致 DO 浓度超过 4mg/L 时,首先会造成严重的能量浪费 —— 曝气系统能耗占污水处理厂总能耗的 50% 以上,无效曝气会显著增加运行成本。其次,长期高 DO 环境会加速活性污泥老化,使菌胶团结构松散,沉降性能下降,同时可能与污水中有机物反应产生大量泡沫,影响工艺运行。此外,过高的 DO 还会抑制反硝化过程,导致总氮去除效率降低,违背污水深度处理的目标。
3、污水处理各工艺阶段的 DO 控制标准
不同处理阶段对 DO 的需求差异显著,精准分区控制是工艺优化的关键:
*好氧段(如曝气池):需维持 DO 在 2-4mg/L,确保有机物充分降解和硝化反应高效进行,这是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主流工艺的核心控制区间;
*缺氧段(反硝化池):需严格控制 DO<0.5mg/L,为兼性菌提供反硝化条件,实现硝酸盐向氮气的转化,达到脱氮目的;
*厌氧段(释磷池):要求 DO≤0.2mg/L,避免氧气抑制厌氧菌代谢,确保磷的有效释放,为后续除磷奠定基础;
*关键节点控制:初沉池出口 DO 需≤0.5mg/L,二沉池入口 DO≥1mg/L,形成合理的 DO 梯度,保障工艺连贯性。
这些标准并非绝对,需根据进水水质(BOD/COD 浓度)、活性污泥浓度(MLSS)、水温等因素动态调整。例如,高 MLSS 工况下微生物耗氧量增加,需适当提高 DO 浓度;夏季水温升高导致 DO 溶解度下降,需增加曝气量补偿。
4、DO 的核心监测技术与应用场景
精准监测是 DO 控制的前提,目前主流监测方法分为三类,各有适用场景:
(1)碘量法(GB7489-1987)
作为经典化学分析方法,通过硫酸锰、碱性碘化钾与 DO 反应生成游离碘,再经滴定计算 DO 含量。该方法准确度高(±0.1mg/L),适用于实验室精密分析和仲裁检测,但步骤复杂、耗时较长,不适合现场快速测定。
(2)电化学探针法(HJ506-2009)
利用氧敏感薄膜电极,通过氧气还原产生的扩散电流与 DO 浓度的正比关系实现检测。具有快速、干扰少、精度高(±0.3mg/L)的特点,是污水处理厂现场便携式测定的首选,广泛应用于曝气池、二沉池等关键节点的实时检测。
(3)荧光法(LDO 法)
新兴的无膜检测技术,通过蓝光激发荧光物质产生红光,利用氧分子对红光的猝灭效应计算 DO 浓度。该方法响应快、无需校准、稳定性强,分辨率可达 0.01mg/L,适合在线连续监测系统,但仪器成本相对较高。
现代污水处理厂已形成 “在线监测 + 现场校准” 的立体化监测体系:通过荧光法在线监测仪实现分钟级数据更新,联动曝气系统自动调节;每日用便携式电化学仪校准,每月通过碘量法进行仲裁验证,确保数据准确性。
5、DO 优化控制的实践策略
实现 DO 精准控制需兼顾处理效率与能耗优化,核心策略包括:
(1)曝气系统智能化调节:采用变频鼓风机配合微孔曝气头,根据在线 DO 数据自动调整曝气量,避免过量曝气。某污水处理厂通过该方式实现节能 30%,同时保障出水达标;
(2)水质负荷动态响应:当进水 BOD 骤增时,微生物耗氧量突升,需提前增加曝气量;若出现毒性物质冲击导致微生物活性下降,应适当降低 DO,避免无效能耗;
(3)工艺参数协同优化:通过控制食微比(F/M),在保证处理效果的前提下提高 F/M 值,减少微生物总量,降低 DO 需求;同时优化污泥沉降比,避免过度曝气导致污泥上浮;
(4)环境因素补偿控制:冬季水温低、DO 溶解度高,可适当降低曝气量;夏季高温时增加曝气量,或采用冷却塔降温提升 DO 溶解度;高盐废水处理需进行盐度补偿(补偿系数 = 1-0.000025× 盐度值)。
6. 结语
溶解氧作为污水处理生物工艺的核心参数,其控制精度直接决定了处理效率、出水水质与运行成本。从微生物代谢的微观需求,到工艺系统的宏观调控,DO 的平衡是技术与经验的结合。随着智慧水务的发展,通过 DO 在线监测与曝气系统的智能联动,实现 “按需供氧” 已成为趋势 —— 这不仅能保障污水达标排放,更能推动污水处理行业向高效、节能、低碳的方向转型,为生态环境保护筑牢 “氧” 护屏障。
申明:内容来自用户上传,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问题,请点击此处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1人已点赞
分享
水处理
返回版块42.86 万条内容 · 1490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不是谁都可以做污水处理运营不是谁都可以做污水处理运营 污水处理运营确实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责任重大且具有极高专业门槛的行业。这本身就是提升自豪感最坚实的基础。不是谁都能做,但“我们”能做,而且做得很好。 我们可以将这种“不可替代性”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自豪感。以下是具体的深化策略: 一、凸显专业性与技术壁垒 目标是让每一个运营人员清晰认识到,他们所掌握的是一套复杂、系统且极具价值的“硬核”技能。 1. 创建“技能认证与勋章体系”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1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 抢板凳污水处理运行关键参数控制技术介绍,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