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项目背景
1.1 场地挑战
如琢园位于北京市丰台区镇国寺北街南侧,西邻马草河,东邻草桥幼儿园,与北京大兴机场草桥航站楼隔街相望。场地原为2016—2019年地铁大兴机场线建设时的临时占地,总面积1.74 hm 2 。2021年,草桥村启动了机场线建设占地的复绿计划,这是一个典型的城市棕地生态修复项目,场地修复前面临多重限制:场地北侧有大量地下设施分布;场地41%的面积覆土厚度在1 m以内,甚至有部分区域覆土厚度仅30 cm,土壤经施工扰动后结构松散,保水保肥能力弱;原生植被以杂草为主,生物多样性极低(仅记录到草本植物5种、昆虫3种);场地上还有多处通风井,这些条件都让场地修复充满挑战。
景观空间总平面图
1.2 产业赋能
场地所在的草桥地区隶属于历史上的“京师养花之所”——花乡,拥有800余年的花卉种养历史。近30年来,草桥村依托集体企业——北京草桥实业总公司不断发展花卉产业,形成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花卉产业经营模式,不仅传承和弘扬了花卉文化,也为城市花园建设提供了支撑。
元自然群落与情景绿雕结合
2 设计策略
场地紧邻草桥航站楼、镇国寺北街商圈、马草河滨河绿地、草桥幼儿园,是对外展现草桥花卉文化、对内体现人文关怀的“双重窗口”。依据场地的文化底蕴和产业特色,将其打造成为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景观花园,不仅能充分发挥其“双重窗口”的作用,对外彰显草桥的独特魅力,更对推动草桥的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和社区和谐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设计团队充分发挥场地在花卉文化、产业方面的优势,以双线并行的设计策略,破解场地难题,以产业优势补足场地劣势,完成从条件限制到景观特色的转化。
理论基础及技术框架
2.1 文化产业宣传线
设计方案采用红砖作为主要造园材料,以凸显场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采用折线形的构图,设计语言简约而现代,表达草桥花卉产业在新时代的锐意进取之势。平面和立面上的双重折线形构图将原有地形局部抬高,塑造出丰富多变的竖向空间,这一做法也协助解决了场地部分区域覆土较浅的难题,让场地能有更多的区域可以种植乔木;而由层层退台式红砖构建的折线形长廊则成为当地花卉文化和产业的展示载体。
设计团队以“花乡源—典籍里的花乡草桥—草桥花卉产业纵览”为展示故事线,将相关内容自北侧主入口至南侧次入口依次呈现。让游客可以在短短350 m的主园路上,溯源草桥“以花为业,以业成乡”的历史,领略明清时期学者、诗人对草桥花卉产业的记述和赞颂,纵览新时代草桥花卉产业的蓬勃之姿。
2.2 自然群落构建线
在种植策略上,由于场地北侧地下设施面积较大,大部分场地不宜种植大型乔木,设计团队充分发挥草桥村在宿根花卉科研产品方面的优势,将阳生植物群落、耐水湿植物群落、立体种植作为设计特色,通过“元自然生态植物群落”构建、生境梯度设计等技术,在受限场地中重建“植物—动物—微生物”共生的生态网络。
可持续花期动态接力
3 生物多样性及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种植策略
3.1 植物群落构建:基于“元自然生态植物群落”理论的科学配置
设 计团队基于理论创新,研发出“元自然生态植物群落”营建技术,即以自然及衍生群落原型为模板,调研场地基底条件及远期目标,结合城市生态服务功能、审美标准、管养水平,营造出集观赏性、功能性、生态性、经济性于一体的综合平衡的都市动态可持续群落景观。该群落景观具有“四少”(少浇水、少施肥、少施药、少修剪)、“三多”(群落层次多、植物种类多、季相变化多)、“ 两长”( 演替周期长、年度观赏期长)、“一短”(建植周期短)的特点。
3.2 生境分层修复:从“单一绿地”到“多元栖息地矩阵”
针对场地覆土差异与保水条件,设计将场地划分为3类生境单元,形成“旱生—中生—湿生”的连续梯度。旱生区主要位于场地中部,由折线形红砖挡墙营造出的竖向高点。以白皮松( Pinus bungeana )、元宝槭( Acer truncatum )、白蜡树( Fraxinus chinensis )、‘首都’彩叶豆梨( Pyrus calleryana ‘Capital ’)等乡土乔木为主,构建出上层空间,草本植物以耐旱的观赏草纤序芒( Miscanthus sinensis ‘Xianxu’ )、狼尾草( Pennisetum alopecuroides )、细茎针茅( Nassella tenuissima )等为主,搭配耐旱花卉荆芥( Nepeta cataria )。
中生区主要位于场地东北部,大部分区域地势比较平坦,因乔灌木较少,以“紫韵飞花,蓝影栖梦”为主题,采用宿根花卉营造阳生蜜源植物群落,聚焦传粉昆虫多样性保护。采用点植、云片式种植、填充式种植的手法,打造出具有“骨架层—主体层—基底层”3个层次的植物群落,提升空间利用率与物种承载力。骨架层采用凤尾丝兰( Yucca gloriosa )、金蜀桧( Juniperus chinensis ‘Pyramidalis Aurea’ )等小型灌木及宽叶拂子茅( Calamagrostis brachyathera )、蓝花赝靛( Baptisia australis )等高大草本;主体层采用林荫鼠尾草( Salvia nemorosa )、滨菊( Leucanthemum vulgare )、毛地黄钓钟柳 (Penstemon digitalis )、松果菊( Echinacea purpurea )、金鸡菊( Coreopsis basalis )、金光菊( Rudbeckia laciniata )、绵毛水苏( Stachys byzantina )、大花银莲花( Anemone sylvestris )、蛇鞭菊( Liatris spicata )、赛菊芋( Heliopsis helianthoides )、地被菊 ( Chrysanthemum × morifolium ‘Ground Cover’ )、紫菀 ( Aster tataricus ) 等蜜源花卉实现自4—10月的花期接力; 基底层采用费菜( Phedimus aizoon )、紫花石竹( Dianthus carthusianorum )等稳定演替的植物。
中生区群落植物布局图
中生区季相特征
中生区剖视图
中生区盛花期
湿生区位于场地西南部,地势较低,设计团队将其设计为雨水花园,以“翠谷花澜,野韵生息”为设计主题,通过微地形改造形成“蓄水区—岸坡区—坡顶区”的自然过渡,是湿地生物多样性的核心载体,通过“水文—植物—动物”协同,构建湿地生态链。蓄水区种植千屈菜( Lythrum salicaria )、灯芯草( Juncus effusus )、黄菖蒲( Iris pseudacorus )等水陆两生植物; 岸坡区种植马蔺( Iris lactea )、蛇鞭菊、鸢尾( Iris tectorum )、抱茎桃叶蓼( Bistorta amplexicaulis )、扁叶刺芹( Eryngium planum )、大花萱草( Hemerocallis hybridus )等可短时耐水湿的植物; 坡顶区种植山桃草( Oenothera lindheimeri )、林荫鼠尾草、紫菀、拂子茅( Calamagrostis epigejos )等观赏类植物,丰富植物层次和季相效果。
湿生区群落植物布置图
湿生区季相特征
湿生区剖视图
湿生区全貌
湿生区深秋景致
湿生区外围游步道
湿生区与旱生区的过渡空间
3.3 垂直空间的生物多样性拓展
场地内设置有2处藤本月季廊架、21个紫藤花架,通过立体绿化,提升空间利用率。紫藤有‘森津’‘阿知’‘八重黑龙’等10余个品种,藤本月季品种为‘梅朗珍珠’。这些廊架也可为戴胜、白头鹎、灰喜鹊等城市常见鸟类提供栖息场所。
藤本月季廊架在垂直空间的多样性拓展
紫藤花架在垂直空间的多样性拓展
4 结语
设计团队为花园取名为如琢园,“如”是尊重、顺应和保护之意,“琢”代表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如匠人之心,琢花叶之美”是设计师与养护团队对公众的承诺。花园种植宿根花卉及观赏草品种多达87种、紫藤10余种,自建成后每年4月上旬至11月下旬,花开次第,连续不断,季相变化丰富,是名副其实的“花园”。偶然经过的游客被其独特的空间感受和品种丰富的花卉群落所吸引,自发通过抖音、小红书、视频号、大众点评等社交媒体平台传播花园美景,使得不足2万 m 2 的如琢园成为网红打卡地,游客群体也从草桥当地逐步拓展到丰台区、北京市,甚至到外省市,网友亲切地称之为地图上搜不到的“宝藏公园”。
除了人类朋友,花园还吸引了蜜蜂、蝴蝶、蜻蜓等昆虫,麻雀、灰喜鹊、四声杜鹃、戴胜等鸟类,极大地提升了生物多样性。如琢园的实践验证了“从城市棕地到特色花园”的可行性,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从理念转化为公众行动,证明城市公园不仅是“景观容器”,更应是“生物多样性的挪亚方舟”。
现状图:
项目类型: 城市棕地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项目地点 :北京市丰台区草桥
项目面积: 1.74 hm 2
设计时间: 2022年3—5月
建成时间: 2023年3月
0人已收藏
0人已打赏
免费0人已点赞
分享
景观规划设计
返回版块25.18 万条内容 · 281 人订阅
阅读下一篇
景观会客厅的多种风格,你get了么?一、度假式景观客厅 想象一下,在自家院子就能拥有度假氛围。这一类景观会客厅常配备舒适的躺椅、遮阳伞,地面铺设木质地板或仿真草坪,仿佛置身度假海滩。周边种满热带风情植物,如棕榈树、旅人蕉等,再搭配小型的无边泳池或水景,波光粼粼间,度假感拉满。在这慵懒地晒晒太阳、看看书,惬意至极,让你不出远门也能享受悠闲假期。
回帖成功
经验值 +10
全部回复(0 )
只看楼主 我来说两句抢沙发